10年,我们影响了谁?(2)

时间:2012-04-26 14:58来源:鑫报 作者:吴少华 点击: 载入中...



新闻档案之四

大棋局:理性剖析产业演进


  2005年元旦刚过,刚刚创刊3年的鑫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时期区域经济的产业化进程。连续16天,每天两个版面,推出了“2005· 兰州大棋局”系列述评报道:用立足于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大广角“镜头”,梳理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多个行业在产业化演进中面临的种种机遇和困惑。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不拘泥于行业本身的事件性回顾,而是通过时代背景和市场规律的重新诠释和理性剖析,将兰州各行业在新时代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新棋局”展示给公众,给人启迪,亦可反思。



7.jpg

 

 

 

 

 

 

 

 

 

 

 

 

 

 

 

 

 

 

 

 


6.jpg

 

 

 

 

 

 

 

 

 

 

 

 

 

 

 

 

 

 

 

 


5.jpg

 

 

 

 

 

 

 

 

 

 

 

 

 

 

 

 

 

 

 

 




  刊发日期:2005年1月-2月

  记者:采访组

  编辑:肖文   霍晓东

  责任编辑  肖文  美编 郑翠叶  校对 王秀华

  80后“操刀”跨年策划

  2005年元旦前夕召开的一次策划会上,鑫报自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到部门主任再到记者编辑,大家围坐一起,平等讨论,时不时有“火花”碰撞出来。

  当聊起中国加入WTO后,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时,突然有记者感慨:随着很多行业新规的出台,2005年度很有可能成为地域经济产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鑫报社长,总编辑杨重琦突然有了灵感。“在2005年这个分水岭,鑫报要以自己的‘笔端’来记录下兰州产业化演进的过程,要从市场化的角度来剖析众多行业的变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阵痛’。”会议现场一时间“七嘴八舌”,大家的热情都被调得很高。

  最终,这个跨年度策划被确定下来:决定以述评形式记录跨过2004,步入2005年兰州各行业的“众生相”,理性剖析行业“棋盘走势”。涉及16个领域,囊括包括工业,农业,房地产业以及文艺产业,足球经济等十余个行业。根据策划,此系列述评报道准备采访期2周,之后一并统稿后连续发出。每天做一个行业,版面形式可趋于多元化。

  “现在看来,当年还未满‘3周岁’的鑫报能敢于启用一批80后出生的编辑记者作为采写‘大棋局’的主力记者,来做这组敏感、复杂而有深度的述评稿件确实是有魄力的。最后的出稿效果说明,当时还很年轻的他们竟能很好的把握大局观念,知道轻重缓急,孰深孰浅,能较为深入的渗透到各行业之中挖掘,吸纳以及思考。”杨重琦说。

  “转型元年”

  本土众行业需直面拷问

  2004年,堪称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年。在这个背景下,2005年的兰州楼市给人很多的想象空间。

  因此,鑫报编辑部决定,以房地产业作为这组述评稿件的开篇选题。

  采写的任务落在当时的鑫报专刊部地产版块记者王润、张海霞以及刘碧云身上。

  “当时,接过任务,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对于当时进报社刚半年,只写过开盘信息的张海霞来说,透析“兰州地产业”无疑是个有难度的选题。在筹备的日子里,她翻阅了不少资料,并在兰州的各大楼盘里泡了整整一周。

  考虑到这组系列报道主要由经验少的年轻记者“操刀”,总策划杨重琦曾给采访组理出一系列采写细则:多用发展的思路、思想、价值观去看待当年的变化、进步、倒退、矛盾、挫折,同时也要反过来审视现在。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文字凸现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个切面。因为2005年是个‘转型’之年,要告诉读者兰州众行业的现状,困惑以及发展对策。”杨重琦在这里举了个零售业的例子。

  2004年12月11日,是零售业开放的最后限期。这一天,中国对外零售业开放取消了股权限制,开店数量限制以及开店区域限制。这标志着“狼”真的要来了。无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国的城市零售巨头,都开始跑马圈地。当一线城市零售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兰州这样的省会二线城市已经成为这些零售巨头窥视的目标。这时候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巨头开始考察兰州零售市场时,国内的北京华联也已迅速的布阵兰州。

  “一边是外国零售巨头在虎视眈眈,一边是国内零售企业携摩尔入驻参与市场竞争,在二者强烈的夹击之中,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兰州零售业在2005年将面对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派出了专刊部商场板块记者王尚兰去摸访零售业市场。”

  2005年1月13日,“2005·兰州大棋局”系列述评报道的第1期 《兰州地产要搞清:我是谁?》刊发,文章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从严”、“房价稳中有升”、“地产分众化”、“地产多元融资时代到来”、“房产营销代理步入前台”以及“二手房持续升温”六个关键板块理性剖析了当年兰州地产业的运行脉络。

  次日,述评报道之二《零售巨头窥视下的兰州》刊发。文章指出,兰州零售业总体水平还处于幼稚阶段,加上不断涌入兰州的零售企业,使得兰州零售业看似很繁荣,实际上,不管是本地现存的,还是新入住的零售企业,从经营模式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百货模式。鑫报提出的观点是以连锁售卖方式作为特征的现代销售渠道,将无可争议地取得本土传统渠道成为零售业的主流。2005年也将成为传统百货业转型的“元年”。

  随后,《汽车改变着兰州思维方式》、《兰州餐饮业驶入微利时代》、《陇上酒业 我为你愁》、《兰州工业演绎东扩战略》、《市场杠杆作用下的甘肃足球》、《产业化 兰州文艺破冰之路》等稿件陆续刊发。这其中,不但涉及兰州的传统产业,更把触角伸向足球、演艺等新兴行业。

  兰州拿什么和文明对话

  在变革的年代,兰州人该如何“下这盘棋”呢?

  关注城市文明演进中的人和事是“2005·兰州大旗局”系列述评报道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个稿件交给了当时的鑫报财经部记者余艳兰,刚到报社3个月的我也幸运的参加了此稿件的采写。

  那个早晨,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我有点急躁。“如果写行业,还能查政策,找资料,采访具体的部门和人,写意识形态的东西似乎不太容易把握?”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当时,余艳兰想了一小会,说,我们的稿件一定要展现兰州人生活的变迁。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剖析兰州人固有思维的形成原因。再找出存在的问题。”

  余艳兰被同事称作思维敏捷的写手。她说,一定要采访到一位“权威人物”。

  时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的柯杨在金城业界很有影响力。那个下午,当记者在兰大家属院柯老家中见到他时, 他对这个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鑫报能关注这个话题,说明视野很开阔。”

  柯杨以学者和“老兰州”的独特视觉诠释了这一问题。他说,拥有豪放憨厚等“游牧性格”的兰州人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总会遭遇尴尬。“兰州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替地带,在历史上,兰州没有经过大的战乱,没有经历血腥的屠城之灾,只是在唐代曾有过短暂的脱离中央王国的事件发生。因此,兰州人的生活比较安逸,其在性格上缺乏应对危急的忧患感。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市场经济中的蜕变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梦醒,像雄狮一样醒来奋起直追;一种是继续浑浑噩噩,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这两种生活态度决定着兰州未来的命运。“兰州要和现代文明对话,全城就要有一种争胜的精神。因此,可以说兰州的传统文明是不连贯的,是断代的。当今天的兰州要与现代文明对话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痛苦的挣扎。”

  柯杨提出,作为中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重要通道的兰州市,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只能是距离文明、发达越来越近,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与文明同步,理应成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每个人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年轻人要学会与文明“对话”。

  2005年1月17日,鑫报刊发了“2005 兰州大棋局”系列述评报道之《兰州人拿什么与文明对话?》引起业界热议。

  之后,鑫报又陆续刊发了《兰州投资环境11年回顾》、《兰州距经营城市有多远》等“2005·大棋局”系列述评文章。着眼于2000年以来已经变化、正在变化的兰州软硬投资环境,揭示近年兰州在改善投资环境所做的鲜为人知的探索,反思欠缺和遗憾。并剖析改善投资环境,良性经营城市对推动西部大开发、兰州大发展的现实意义。

  记者蔡天鹏在《兰州投资环境11年回顾》一文中一针见血的提出兰州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表现在硬件上: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资本要素稀缺不足、科技水平落后;表现在软环境上:兰州市的地方立法工作滞后。从市场环境上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中介组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二是旧体制对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影响依然较明显;三是社会信用环境急需维护和创建。

  这位当时的时政记者在文中指出,“客商到西部投资,最渴望的已经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公正、合理、有序和法制化的投资环境,他们最怕无处叫屈,告状无门。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的竞争,投资环境的竞争,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的竞争,更甚于优惠政策的竞争。”

  时隔7年,这句话对今天的兰州仍然适用。

  媒体是历史的瞭望台

  连续16天,每天两个版面,“2005·兰州大棋局”系列述评报道:用立足于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大广角“镜头”,梳理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多个行业在产业化演进中面临的种种机遇和困惑。

  这一系列报道最后一期,标题是“成本:媒体必须直面的考问”,以“新城市化时代下经营报纸要具有全新视野”这一特别话题作为此次策划活动的结尾。

  大型策划报道“2005·兰州大棋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指出,“2005·兰州大棋局”系列报道,信息量丰富,观点独特,角度新颖,是一组有分量、有趣味、足以引起读者共鸣的报道。柯老用“引导百姓放眼世界,认识现在思考未来”这十六个字来总结词组策划稿件。

  “新闻记者其实就是历史的瞭望台。2005年初,我们正是站在瞭望台的角度上,去告诉读者,兰州的一系列和经济有关的市场正面临着什么……而当时,鑫报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此专题的报道,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鑫报总编辑杨重琦说。

  可以说,鑫报这种立足于区域经济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某些媒体的视角,同时也表达了我们的理性。自始至终,我们都是用独立,公正的方式,记录区域经济产业文明的演进。撰稿 孙雅彬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