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纪事之: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时间:2013-03-27 09:35来源:未知 作者:李鹏 点击: 载入中...

        怀素,我国伟大书法家,狂草代表人物之一。 
        素本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出家为僧。他勤奋学书,相传秃笔成冢,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此名其所居为“绿天庵”。好饮酒,酒酣兴发,遇寺院墙壁、衣裳、器皿,无不书之。其笔势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变化多端,而法度具备,时人呼之为“狂僧”。有人描绘其书写时,“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并有所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远的不说,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就颇受其影响,如“五洲震荡风雷激”的那个“激”字,就是吸收了怀素的写法。
        关于怀素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辞海》记载,怀素生于725年,卒于785年,但谢稚柳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中说,怀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生,卒年不详”。看来,生卒年月有待进一步考证。
        怀素的墨迹,流传最广的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苦笋帖》、《论书帖》、《食鱼帖》,而以《自叙帖》最为著名。《自叙帖》的主要内容,是怀素写他苦练书法之经过和时人对他书法的评价。截止目前,所有评论怀素书法的文章,大多以《自叙帖》为主。
        已经很多年了,敦煌研究院花了一大笔钱,从日本购进一大批我国著名书画的复制品。这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和日本二玄社合作印的,非常精美。敦煌研究院在兰州展出,我去看了。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怀素的《自叙帖》。当时,甘肃画院也选购了一部分。我只买了二幅小画,有韩干的马,郎世宁的牡丹。以后,读《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还读其他书法集,涉及怀素《自叙帖》,都是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个本子。1999年元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启功先生的《启功学艺录》,我的大女婿陈江在书店买了一本。陈江爱文史,碰见这类书就买。他拿回来,我一看,内中有《论怀素‘自叙帖’》一文,也是讲台湾故宫博物院那个本子。据史料记载,台湾的那个本子,最前面六行是宋代苏舜钦(字子美)补的。启功先生讲:“苏舜钦所补的一纸占正文几行,刻本上看不出,墨迹大观中是六行。即以这六行论,笔法与后边正文丝毫没有两样。可知苏氏是根据另一个本子描摹的,而不是放手临写的。”


 


                                                                     怀素《自叙帖》丙辰本局部

        的确,怀素《自叙帖》还有另外的本子。不过,我在兰州见到的另一个本子的前六行,和台湾本前六行比较,不完全一样,苏舜钦为补书而描摹的,肯定是另外一个本子。这就是说,怀素《自叙帖》至少有三个本子。
        讲到兰州的这个本子,还得从头说起。有一次,我去兰州隍庙文物市场,一位老先生对我讲:“据老人说,省政府中山堂的夹墙里有怀素《自叙帖》刻石,你不妨打听一下。”打听自然是要打听的,但总是没有消息。有一次,我去找省政府办公厅管行政的副主任陈明,他说:“中山堂在维修时,发现确有夹墙,但没有看到什么碑。”
        后来,看到有份《文史资料》上讲,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在兰州刻了43块碑,一是怀素的《自叙帖》,一是米芾的《虹县诗帖》,一是董其昌临颜真卿的《赠裴将军诗帖》。再后来,我从收藏家张国铭处借来光绪时编纂的《重修皋兰县志》,其中讲道,在总督署后园碑洞,刻有怀素《自叙帖》14块,米芾《虹县诗帖》10块,董其昌临颜鲁公《赠裴将军诗帖》19块,并有跋语。


 

                                                                      怀素《自叙帖》丙辰本局部

        看来,兰州有《自叙帖》的事是真的,但很难找寻到。1998年的一天,兰州碑林建设委员会开会,兰州市文化局的王国礼副局长抱了一捆装裱好的书法作品拓片让我看。一看,这不正是那彦成刻的那43块碑的拓片吗?当即复印了一份,拿到家里,反复研究比较,直到夜里两点多钟,我忍不住拍案叫绝,没问题,绝对是怀素之作。从题款上看,是“时大历丙辰秋月六日沙门怀素”。大历丙辰年,是代宗十一年。而台湾本是“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此本比台湾本早一年。拿此本与台湾本比较,此本残损稍多,且在这个本子里,怀素少写了一个“鱼”字,把“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写成了“笺绢素多所尘点”。
        这本怀素《自叙帖》的拓片,其后有三个跋,一为刘熙,一为张养浩,一为那彦成。
        刘熙的题跋是:“怀素《自叙帖》世传有三:一在武功苏子美家;一在蜀中石阳休家;一在冯当世家。此亦米元章所考记者,得以是传。大概矩度相似,笔意不同,各出一时之兴。此帖后有陇西印记,盖蜀中所藏者是也。且纸墨如新,神气精完,当知兵火馀奇,今得一观,真幸会也。气量胸次,尘垢一洗,豁无涯矣。翰林承旨刘熙识。”
        刘熙说的“此帖后有陇西印记”,也许是明末清初陇西大书法家王了望的印记。为什么这样讲呢?正好王了望写了一篇短文,就叫《得怀素自叙帖》,全文为:“此灵宝许氏家藏也。其流于南安者,自余弟家楹来也。家楹随于监军乔,壬午岁,以荡寇之师,南征于豫,见豫之世家许为最。许青紫历数代,故潭府之积牙签几于十万。兵燹之馀,城郭既烬,耆旧自残,诸所珍玩,不惟其主弗恤,即其客亦弗取焉。盖中原一片地,叙其荒凉,浑如楚人一炬,视咸阳仅存焦土,数十万征人之泪,并无黍离可洒。行者自顾一身,犹为余累,尚思取此无用,以为乃翁马上之得耶。
        “噫!此帖在太平时,主人当不知如何拱璧。而今越二千里,与余弟出入泥涂,而始沦落余手,亦云厄矣!虽然予不能如许氏之家,置此帖于青箱、缣素、鼎彝、名琴之列,不犹胜于铜驼荆棘耶!安知许之贵公子,能无舍其高甍巨槛,而栖託于茅檐瓮牖者乎?视此帖之沦落,又当何若也!
        “然则,时之治乱人受之,人之聚散物因之,皆人物之不得自主者也。独怜与人聚散之物,何如与时治乱之人,其贵贱多不可知哉!故叙其所由来,使后之览者,不必问其昔为谁氏之物,今为谁氏之物。但知金石之物,销沉难认者,不知凡几矣。咄咄一秃翁之笔,尚留天地间,差足免人恨耳!且亦知孰留孰不留,操觚者亦可淡然于此矣!”



王了望《得怀素自叙帖》文

读此文,推想蜀中之《自叙帖》,该是流到河南之后,再由王了望之弟家楹传到甘肃。
        张养浩的题跋是:“藏真,草圣也。余阅多矣,未有如此帖精妙入神,纵笔如飞,初不经意,奇怪迭出,遒劲散逸,各臻其法。况数百年之物,首尾不失一字,尤为可宝,真稀世也。至大二年张养浩题。”
第三个跋,是那彦成所题:“唐怀素《自叙》,余见有二本,其一字微大而行间略散漫,此卷先父成公旧藏,云飞飚举,不可思议,而茂密沉着,又复端严光明,字字在人表,而又如出意中。公昔爱羡宝藏,日不去手。迨公殁后,此物最(可能脱字——流注)失,后百计寻得,以五百金售归。有唐至今几四千年(此说有误——流注),传者应不止一手,而于余家失而复获,既喜墨宝之不沦,更幸世守之无替,亟以寿之石,垂于不朽,兼识其端末,以示来兹。
        道光四年甲申又七月之望那彦成书于兰阳公署之诚训堂。”


 


怀素《自叙帖》丙辰本那彦成跋

        那彦成,字绎堂,满州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之孙,阿必达之子。乾隆时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军机大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嘉庆、道光年间,三次出任陕甘总督,驻节兰州。“那彦成遇事有为,工文翰,好士,虽屡起屡踬,中外想望风采。”怀素《自叙帖》,就是那彦成任陕甘总督时于道光四年刻于兰州。
        其祖父阿桂,字广廷,初为正蓝旗人,以驻伊犁治事有劳,改隶正白旗。乾隆三年举人。阿桂屡立战功,高宗图功臣于紫光阁,前后凡四举,阿桂皆前列。据《清史稿》,当时,甘肃发生纠纷,清廷曾命阿桂前来处理。由此可知,阿桂在兰州驻守过一段时间。
        阿必达,初名阿弥达,高宗命更名。“命赴西宁祭告河神,探黄河真源,上命辑入《河源纪事》。”累迁工部侍郎。这就是说,阿必达也是到过兰州的。
        这样看来,那彦成三代与兰州有缘,虽细节已无处考证,但今见怀素《自叙帖》拓片流传于世,无疑是那彦成为兰州,也是为书法界干了一件好事。
        为让世人了解这段历史,以便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不揣冒昧,写下了这段文字:
        自叙帖,乃怀素名作,人皆称颂。其墨迹传世者,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也。余筹建碑林之初,查阅《重修皋兰县志》,内称:清道光时,陕甘总督那彦成镌刻怀素《自叙帖》于兰州公署。今帖石藏于何处,抑或毁之,查询再三,缈无着落。一九九七年夏,王君国礼以那彦成刻《自叙帖》拓片见示。余惊喜之余,与台北本互校,其气势、神韵、章法,小异而大同,惟书写时漏一“鱼”字。此本书于唐代宗大历丙辰年,时怀素五十有二,台北本书于唐代宗大历丁巳年,相距一年。此本之流传,亦有蛛丝马迹可寻。其一,那彦成题记云:“此卷先父成公旧藏”,“迨公殁后,此物最失,后百计寻得,以五百金售归”。“亟以寿之石,垂于不朽。”考诸《清史稿》,其祖父阿桂、父阿必达皆清廷重臣,曾到甘肃,颇好翰墨。其二,刘熙跋云:“此帖后有陇西印记”。其三,明末清初陇西大书法家王了望《得怀素自叙帖》一文曰:“此灵宝许氏家藏也。其流于南安者,自余弟家楹来也。”由是观之,那彦成所刻《自叙帖》祖本,或王了望所藏也。若如斯,则此本入甘近四百年矣。姑妄名之曰兰州本,再刻于碑林,俾传之后世。


 



                                                                    怀素《自叙帖》丙辰本流萤跋

        这篇文章,在《兰州晚报》发表以后,引起一些有心人的注意。2001年6月,我去北京,突然有一个陌生人打来长途电话说:“我叫孙世吉,五十年代,在省政府电话总机工作,曾经看到你要找的那些碑,以后修理房子埋在了地下。”我问:“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他说:“我是到兰州晚报社问来的。”看来,这个人同我一样热爱甘肃文化事业。我从北京回来,约他到省政府看了一次。他还说:“当时的总务科长是彭道麟,他知道详细情况。”以后,我找到彭道麟,他已经81岁,身体还好。我们一起到省政府大院,他指着中山堂说:“大概是1954年吧,省政府要修中山堂,就把中山堂墙壁上镶的一些石碑拆了下来,埋在了东边不远处。”埋碑的地方,总算有了着落。1997年省政府在附近修路,曾经挖出一通碑,是左宗棠时代的,碑上题名有“闽浙补用总兵范秉诚”,此人曾在渭源伯夷叔齐庙刻了块诗碑。但是现在要掘地寻找,诸多不便,只好等以后了。我们阅读古籍,常见“汲古”、“钩沉”之说,意思是搜集、整理古代的、沉没的东西。韩愈《秋怀》诗云:“汲古得修绠。”绠者,汲水桶上的绳索。我的体会,绠者,人民大众也。要汲古,必须依靠热心人、知情人。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巨匠:王羲之
  • 哪些名家防伪意识较高?
  •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 兰州碑林纪事:《免粮恩碑》的启示
  • 碑林纪事之:甘肃“二澍”
  • 碑林纪事之:寻访邹应龙墨迹
  •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趁热写起

      中伏,芾皇(惶)恐。入伏日有雨,凄然如秋。山斋林斋皆虚旷,沧石流水,足度暇日...

    • 逸笔凌云

      兔子是人类最早养殖的动物之一,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墓葬中,就出土了“玉兔”符号。...

    • 书法里的茶香

      “茶”字的写法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

    • 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巨匠: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

    • 无墨不欢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人世间盛大的狂欢节,包括年节喜庆,全都是在一张纸上度过的...

    • 白银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博览馆开馆

      8月17日上午,白银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博览馆举行盛大开馆仪式暨第十七届PHE国际青少...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