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赵忠先生溘然长逝,河州风烟亦为之含悲。先生出生于甘肃临夏贫寒之家,一生谦逊勤勉,笔耕不辍,著作竟达千万余字。其文墨如月华遍洒,涉猎散文、诗歌、摄影、古籍注校、地方志编纂、人物传记、报告文学诸多领域,著述之丰,如万卷书山堆叠在陇原大地,世人尊其“河州大儒”,实至名归。

先生自小在贫瘠土地里生长,却如野草般坚韧,从困苦里汲取出求知的顽强。他深知文化根系须扎进厚土,于是皓首穷经,校注古籍,如同在故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碎片。其《春秋井鉴校注》等书,字字皆由实地跋涉而来,饱含泥土气息与汗水重量,透出的是对脚下大地的无限深情。先生更以如椽巨笔,纵横捭阖于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之间。我每展读其《大禹导河之州》等作品,那刚毅文字如惊雷贯耳,力透纸背,从中似能看见黄河浪涛拍打天地的雄浑。而其摄影集里那些沉静凝重的黑白瞬间,又宛如另一双眼睛,为历史默默做着无声的注脚。


先生一生心血所系,尤在地方志编撰。他俯首书案,将临夏以至甘肃的山川风物、历史人事、市井人情,悉数纳入方志卷册,如同为家乡精心编织着永不褪色的文化锦缎。他笔下人物传记,如同轻轻拂去岁月尘埃,使先贤面容重新清晰,精神亦在字里行间重生。先生深晓文化是民族血脉,故不辞劳苦,以心血守护着地方文化命脉,其功如磐石,其志如星辰。
先生为人谦和温润,如春风化雨。临夏人都见过他提着布兜访碑问古的身影,布衣草帽,与乡邻言笑晏晏,毫无“大儒”架式。他常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其风范,恰如荒漠里一脉不竭的甘泉,滋润着后来者的心田。先生虽去,其书如灯,其魂似磐,将长久照亮陇原幽径。
先生生前常言:“青黄不接,文脉断矣。”而今斯人虽逝,书魂长存。他留下的千万文字,是河州大地不朽的魂魄所系。当后来者翻开那泛黄书页,纸墨间跃动的岂止是学问?分明是一位赤子以生命燃烧所化的不朽光焰,依然在字里行间炽热燃烧,如暗夜里的灯烛,映照着河州文脉绵延的明天——先生的生命,已在每一行字里永恒栖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