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这些年我们是怎么过清明的

时间:2012-03-29 08:09来源: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清明是农耕时代的一个重要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多的习俗而成为传统节日,或对生命的思考、或亲近自然、凭吊逝者、或吟诵唱赋、或男女青年相亲……在农业社会,清明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清明对于农业的属性已非常微弱,甚至日渐消失,但清明这个节日并没有消失,而且被法定为假日。农业社会的节日在工业化的社会里,放弃了一些东西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市民和更多年轻的务工者对传统的清明习俗已不太熟知或成为记忆。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不是简单的置换,是缘于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回首往昔 重识清明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乡下,这句俗语很流行,不仅仅因为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普通的节气,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日子的来临,预示着闲了半年的乡亲们又要开始一年的播种。对于孩子们来说,清明最让他们高兴的就是可以吃到不亚于春节那般丰盛的“好吃的”,肆意在田间玩耍。在儿时,所谓的祭祖无非是在一个个长辈们传说中的“先人”坟头磕头,最重要的是和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坐在一个避风而朝阳的地方分享美食。


  又是一年清明到,曾经年轻的父母叔伯都已经成了爷爷奶奶,家族中连最小的弟弟也即将成家。作为嫁出去的孙女,自己已经有几年没在这样的节日里去祭拜“先人”,就连最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的坟头也很少去了。想想心里的确很惭愧。爷爷在我记得事起,就好像因车祸而半瘫痪。但爷爷枕边从来没少过书,《杨家将》、《瓦岗寨》、《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虽然那个时候爷爷年事已高,耳朵有些背,但其他什么都好,尤其思维特别清晰敏捷,每当我们调皮时,他都会给我们讲一大堆道理。


  那时候,每逢清明,虽然爷爷不能亲自去祭拜自己的父母,但他总要给父辈们交代一番,父辈们也是在领到爷爷的“旨意”后,在太爷爷的画像前三鞠躬,方与同族人“浩浩荡荡”去墓区祭拜“先人”。在记忆中,那些年清明节都是春意盎然,柔暖的春风轻轻吹着,偶尔会有细细的小雨缓缓地下着,看着路上的行人如幽怨的舞曲,缓缓地走向自己要祭祀的那一方土地。儿时的我们总是不理解他们脸上那种少有的肃穆。


  在青青的麦田边,大伯总会给一大家人讲解,哪一处是谁,可是他所讲到的每一个人对我们一群孩子来说,都仅仅是传说而已。走过不知几处麦田,磕过不知多少个头,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终于来了。在祭拜完所有沾亲带故的族人先辈后,大人们总会找一处平整而避风、四处被青青麦田包围的地方摆开丰盛的食物,大家围在各种花色的饭盒前聚餐,畅聊。那个时候我们一群孩子都信奉大人们所讲的吃了“先人”们“吃”剩的东西会有好运气,不但不生病还能考上大学。可想而知,丰盛的食物会遭到孩子们的疯抢。当然,父辈们也会悄悄拿出去一部分,给那些条件不好的人“分享”。直到祭祀的美食被吃得差不多了,大人们才开始召唤在田间撒野的孩子们回家。


  随着时光的飞逝,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离家,爷爷、奶奶也都先后离开了我们。清明,全族人围坐在一起,孩子们争抢美食,大人们回忆着过去而畅聊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遇清明,家里的祭拜重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爷爷、奶奶,家族人会开着车到坟头祭拜,由于聚餐点已改到了酒店,所以带到坟头的祭祀品只剩糕饼、水果和仅用于祭祀的菜品了。再加上前些年清明不放假,家族中的清明祭拜活动也不像我们儿时那般热闹了。


  去年清明,远在各地的孙子辈们便会趁着清明之际回来祭拜爷爷、奶奶。所到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春节,就连远在广州的哥哥、姐姐也会坐飞机来专门祭拜。大家带来的纸钱也由原来自己挑灯夜战印出来的拾元、伍拾元、壹佰元变成了由机器印刷的面额已经达到千亿、万亿级的冥币,但不变的是父辈们还是遵照过去的方式,要求大家先在爷爷、奶奶住过的房间里,面对爷爷、奶奶的遗像鞠三个躬,然后到坟头祭拜。而每当此时,面对爷爷、奶奶慈祥的笑容,我们不禁潸然泪下,思念重重。


  按照乡俗,清明时节,新坟要提前上。上个周末,家族中人为大婶扫墓,虽然有多辆小轿车,但皆因底盘太低而不能再像前些年的面包车一样开到坟头了。于是浩浩荡荡四五十人拿着鲜花、花圈和纸钱,提着各类糕饼、水果等祭祀品来到坟头,祭拜结束之后,祭祀剩下的东西还有很多,儿时的美味却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赶快把东西都分着吃掉,提着太累了。”姑姑张罗着说。可是除了两个小孩子抢着分一个火龙果外,其他的糕饼、水果似乎不怎么受欢迎。几位长辈干脆以摊派的形式分给大家,不见有几个孩子拿出来吃。“你怎么不吃呢?”小侄子手里拿着糕饼和香蕉一副不乐意的样子,“我不爱吃还要给我。”听到此话,表姐一番感慨,“我们小时候就盼望着清明上坟能有好吃的,吃个蛋条都感觉特别香,现在,分给他们吃还不喜欢,真是不一样了。”


  走在去酒店的路上,天很晴,风很轻,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古人云:“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不觉间古诗触动着永远思念的神经,这样一个节日不再是“儿时的欢乐”,留给更多人的,我想应该是绵绵的怀念与感恩。不论是忙于奔波还是累于打拼,在这一天为我们的“先人”们酹一壶清酒,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吧……记者 谈应霞

 

关于清明的寡淡记忆


  古代清明也是踏青的日子,在我们老家那里也是这样。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前一周,宗族里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大人、小孩,扛铁锹的,拿箩筐的,抱纸钱的,天还没亮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少的一群有十几人,多的一群几十个人,尤其是同姓一族去祭祖坟的人就更声势浩大了。


  一路上,小孩子是边跑边闹,大人们边走边聊,闲话家常,讲讲现在的生活,谈谈周边的事情。来到坟头后,大人开始清理坟墓边上的小树杂草,该锄的锄,该砍的砍,有的小孩就到坟上去帮忙拔草,热闹非凡,有的小孩则将裁成竖条的黄纸插在周边的草丛中。等纸张插完后,坟也清理得差不多了。这时,大人摆上装满菜肴和水果的篮子,倒上白酒,点起蜡烛,然后上香。这个时候小孩就不太嘻嘻哈哈,一个个都要乖乖地过去去拜先人几拜,然后求祖先保佑,再把香在碑前整整齐齐地插好。


  将纸钱烧完后,当鞭炮声停止的时候,一次扫墓也就结束了,离去时,不能忘记的是将所有火种弄灭,因为清明下雨的时候真的很少,容易烧山。当许许多多的人扫完墓后下山,一路上都会看见坟头上有一张黄纸。这就代表这坟墓已经有人来祭拜,偶尔也有没有插树枝的,听说有些好心的人经过会过去帮忙扫扫,免得九泉下先人孤单,也免得这家子孙被说不孝。


  扫完墓,回到家往往是中午或是下午,当一群人在某个亲戚家喂饱那早已经饿扁的肚子,一天的郊游就这么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许文斌

 

思乡的情愫和儿时的记忆


  又到一年清明节,当寒冷的北风呼啸着离去时,春天就悄悄降临人间。燕子在呢喃,黄莺在歌唱,原野披上了绿装,大地沐浴着春光,万物生机勃勃,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对祖辈的思念之情,和家人、亲戚去为祖辈扫墓。不由想起小时候和哥哥、姐姐跟着爸爸、叔叔去扫墓的情景……


  农村的坟墓大多数在山上,可以说是在自家的地里,每次都要先去祭祀辈分最高的太爷、太太、大爷爷和大奶奶,按照辈分和年龄大小依次烧纸。记得那时也是每年的清明节上坟的人很多,一般爸爸和爸爸的兄弟们,大家分头行动,几位伯伯负责清除坟墓周围的杂草,婶婆、堂嫂在坟前摆上饭菜、水果等祭品,又倒酒,又点香。堂二姑、堂五姑及爸爸拿着冥纸钱,三五张做一叠的用石头压放在坟墓的四周,孩子们也跟着烧纸,摆祭品。大家你一把我一把地拿过金银元宝纸,将它投进火里。火越烧越旺,婶婆、伯伯口中不停地祈祷:“爷爷、奶奶啊,请你们老人家在天之灵,多多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出人头地,都有出息,读书的将来考上名牌大学,赚钱的日后发大财……”。


  记得那时我在上高中,爷爷在我15岁就离开了我们,清明节来到爷爷的坟前,我们把带来的酒、食、果品、香蜡、纸钱等祭品放在坟前,先点燃三柱香插在坟头正中的空地上,接着将点燃的两支红蜡烛插在三柱香的两边,再慢慢地把纸钱焚化。我跪在坟前,一边焚化纸钱,一边轻声轻语地对着爷爷的坟墓说:“我们过得很好,不用为我们担心,您在天之灵好好安息吧,我会努力读书来报答您对爸爸的养育之恩的。”然后我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起为坟墓培土,一捧,两捧……不知捧了多少,直到额头的汗水顺着脸颊掉到地上;我觉得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对九泉之下的爷爷的深深思念。


  一会儿功夫,冥钱烧得差不多了,哥哥们就燃放鞭炮,表示祭祀完毕。婶婆喊我们过去:“爱吃什么随便拿。”年龄小的好像都比大人饿,都各自去拿自己中意的一份吃,大人们好像还若有沉思的在坟墓周围看看。不禁放眼山下,你会发现,漫山遍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扫墓的人都在各自忙着。大家都会恭恭敬敬的摆上鲜花,然后“打道回府”。


  现在哥哥、姐姐,我们都长大了,每个清明节都回去为九泉下的爷爷祭祀,希望他在天之灵知道子孙们对他的怀念。记者 王淑霞

 

祭祖用的馒头  是从城里买的
 

  红城人扫墓一般都分小坟和大户坟,小坟是自家的坟,大户坟则是家族的坟。按当地的习俗,清明节前十天旧社开,就可以上三年以上的旧坟了,三年以下的新坟则需在旧社开之前祭祀完毕。


  清明节前的那个星期天,往往是很多家族“上户坟”的日子。田间小路上,整个家族出动,步行的、骑车的、开车的……浩浩荡荡一行人马,煞是壮观。


  红城当地的风俗受从前晋商的影响较大,清明时喜欢吃冷食,纪念介子推。吃冷食的习惯流传至今,但纪念谁现在却很少有人知晓了。记得小时候,人们生活条件有限,上坟的人们往往都是自带碗筷,祭祀结束的时候就分吃凉面、凉皮等。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自带锅灶、现场生火的上坟者已经没有了,但定做酒菜拿到坟上野餐的家族多起来了,甚至连祭祀祖先用的馒头都是花钱从城里买的。人们生活节奏快,疲于奔波劳作,平日无暇团聚,每年只有除夕和清明,大家才能推掉所有工作和应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所以,这样的团聚,大家也格外珍惜。尽管现在形式变了,但风俗依然。

 

卖土的少了  卖花的多了


  “要土吗?一担土两块钱!”这是几年前韩家河公墓临近清明节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最近,记者来到韩家河公墓采访时发现,卖土的农民少了很多,人们手里多了不少菊花。七里河区殡葬管理所所长马小鸿说,韩家河公墓始建于1953年,目前已有原安葬土葬墓穴约15万多棺,是兰州市最早最大的公墓区。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墓地95%以上是土葬,并且坟头一个挨着一个,附近农民看好这条挣钱路,纷纷挑起竹篓卖土。而随着墓区的改造和美化以及人们观念的慢慢转变,卖土的情况少了许多,许多人开始用鲜花祭祀。


  “我们的远景目标就是把墓区变成景区。”马所长说,“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倡导文明祭祀,所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墓区进行了长期远景规划,初步规划将土葬区整合为五大区,骨灰陵园整合为十大园。去年以来墓区先后投资20余万元,用于绿化美化工作,栽植牡丹、芍药500余株,柏树6000余棵,并规划出一些区域供扫墓市民栽树,寄托哀思。记者 徐晓君

 

过去焚纸点蜡  如今献花植绿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渭源县上湾乡,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三三两两的人们,除了操持地头的农活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扫墓上,嫁出去的姑娘回了娘家,在外打工的男人们也纷纷赶到家里,人们赶趟儿似的走上自家的坟茔,缅怀已故的亲人。而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很多人放弃了焚烧纸钱,燃点蜡烛的传统祭扫方式,而是用一束菊花,一棵绿植,一首哀曲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在十多年前的记忆里,每到清明时分,一家老小都会拿上提前备好的纸钱,香、酒、蜡烛,拿着铁锹前往坟地祭祖。又是往坟堆上填土,又是铲杂草平场地,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对整个坟场”关照“,并在坟头上悬挂纸钱和花圈后,一家几口人围坐成一个圈跪在坟场上,摊开自带的好吃的,花圈、献祭品、焚香、点纸钱,在一番对已故亲人的告慰后,点燃一挂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人们叩首后恋恋不舍的离开,整个山野里的一大片的坟茔里,白花花的纸钱随着微风不断发出”簌簌“的响声。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儿时记忆中的那种传统的祭祀方式已经渐渐地改变。时下在上湾乡,虽然焚烧纸钱的习俗依然在延续,但人们在上坟扫墓时,带的纸钱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用一束鲜花,亲手栽下一棵松柏和刺玫来表达对亲人的缅怀,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坟茔上,悬挂的纸钱和花圈越来越少,那些添置在坟头上的新土,那些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且有绿树成长的坟地上,少了随风飘浮的黑色纸钱卷,少了洒落一地的祭祀品。记者   吴永隆   实习生  孙燕婷

 

清明 是一种别样的团聚


  转眼间,又逢清明,独在异乡的我,开始深深的思念起每一位至亲的家人,放空自己,在两座城市之间牵起长长的思绪。


  依稀记得,孩提时代,每逢清明节,我们就“非常开心”,因为可以有好多兄弟姐妹陪我一起玩耍,爷爷奶奶家聚满了亲人,相聚的氛围跟过年似的,我们小孩子耍累了,就围着爷爷盘膝而坐,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关于爷爷的爷爷的事迹。我也很爱听爷爷讲的那些遥远的故事。


  在童年的记忆里,好像每到清明节天气就是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偶尔伴随着牛毛似的细雨,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得为什么大人们都愁眉不展的,感觉心情很沉重,很忧伤的样子。全家人跪在坟前为老祖先祭祀,坟头前已经被大人们清扫干净,上面摆了各种糕点、水果、鲜花等食物,还有茶和酒,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大人们开始烧纸了,调皮的我们老是想偷吃祭祖的食物,这时奶奶就会在我们小手上狠狠的拍一下,吓唬我们说:“给先人们吃的东西,得等他们先吃完我们才可以吃,不然吃了小嘴会肿的。”我们一听就乖乖听话了,脑袋里想着他们睡得可真香,还有那么多好吃的供他们吃。脑袋里正出现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头忽然被重重的摁了下去,连摁了三下之后,就听见大人们笑着,我却还是脑子里一团浆糊,随即看着哥哥姐姐们比谁磕的头响。上完坟之后,全家人就坐在坟头上吃着给先人们祭奠过的东西,我们互相抢着,吃着,闹着。听说吃了这些食物,祖先们会保佑我们平安、健康,驱除身上的晦气。扫墓回来之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有时在家里,有时会去外面餐厅,全家人有说有笑的,小舅还会给我们表演节目逗我们开心,记忆中小舅最好玩,能歌能舞,还爱搞笑,逗得全家人合不拢嘴,好是一番热闹。


  时间一恍,慢慢长大的我知道了好多我从前不知道的事,知道了清明节是后人们孝敬先辈们的节日,老祖先们把血脉相关的人聚在一起,拉近亲人们的距离。上坟烧纸钱,磕头,扫墓都是后人们尽孝心的表现。自古以来,这是一种美德。生前不忠不孝,死后又有何用呢?祭祖不在于要达到什么目的,它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反映。      记者 王占东 实习生 龚雪梅

 

清明 是对假期的一份期待

 
  2008年起,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自此,清明节已经从一个单纯的传统祭奠日,演变成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小长假。“记得我小时候说起清明节还是有忌讳的,那时候的清明节常常被赋予鬼神的色彩,除了随同父母家人去给已逝的先辈上坟之外,再不会安排别的活动,因此在我记忆中的清明节就是个祭扫的日子,完全没有过节的氛围。”80后女孩小夕说,“那时去扫墓,大人们都穿着素装,而小孩子则乖乖跟在大人身后,不敢乱跑。更不会有人期待过清明节。而如今的清明节已经被更多的市民当做休闲节日看待。特别是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更是多了些许节日的氛围,人们也有了对清明小长假的一份期待。”


  古书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清明不仅是很重要的农事季节,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节所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它提醒人们按时拜祭祖先、纪念亡灵。这是一种精神:尊重祖先,尊重历史,从而尊重自己。


  这几年,细细留心不难发现,每年清明祭拜已成为家族集体聚会与出游的一项活动了,除了相约拜祭先祖,人们也会趁机搞一些家庭聚会,大家在一起闲话家常,晚上再一起聚会吃饭。“清明节现在是一个假日了,缅怀先人是肯定的,但没必要悲天悯人。”小夕说。


  小夕的父亲兄弟姐妹4人,各个又有了孩子,有的还成了家,也算是个大家庭了。虽然都住在兰州,可因为平时工作繁忙,除了春节外一家人很难聚到一起。于是,清明节就成了一年里第二个聚会的日子。每年清明节,亲人们都会约着一起去华林山为小夕的祖父扫墓,大家也正好有机会聚上一聚。


  小夕说,“现在家里人已经把清明节当成是一种家庭聚会,可以交流信息,拉一拉家常。每年扫墓,每一家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买鲜花,有的买水果,拜祭先人后,还要在附近订酒席一起吃饭。诗中那种‘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早就是老黄历了。”记者  沙莎  实习生  张丽媛

 

清明 他面朝着故乡的方向


  “再过几天,我将度过在兰州的第九个清明。但在这里,我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怀念逝去先祖的感觉。”28岁的李明,故乡在定西的一个山村。2007年夏天走出高校大门后,他留在了在兰州工作。在他的心目中,兰州的清明似乎从不属于自己。


  去年的清明节,天空飘着细细的雨丝,李明默默走在兰州街头,但他的心中,却丝毫也没有古人“清明雨纷,行人断魂”的悲戚。“兰州的清明,我总会看见很多人跪在高楼前,马路边,公园里,广场上……默默地烧着冥币,小小的火堆前,还摆放着水果和点心。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大多数人仅能在这样的地方,为逝去亲人摆一些冷食,然后跪拜。”


  在李明记忆中,童年在定西老家过的清明节,才让他终生难忘。老家的祖坟,在村边的山上,每到清明节前的几天,家中的老老少少会聚在一起,商量着当年的祭拜活动。买贡品、准备白花等等。


  到了清明那天,上山前,家中的长辈们都会亲手给孩子们戴好白花,拿着提前几天就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香烛和贡品。“我们小孩子的任务就是帮忙提些轻东西。香烛和贡品自然是用来祭拜的。到了墓前,长辈们先是把墓前的杂草、树枝、树叶清理干净,等到清理完毕以后,他们就会指着墓碑,给我们小孩子说墓里是什么人,我们该怎么称呼他,以及这些先祖们的事迹。”


  怀念完先祖们的事迹后,一家大小依次排成整齐的队伍,在墓前放爆竹,上香点蜡,献上贡品。接下来,小孩们会在墓前磕头,表示对先祖的敬仰和缅怀,并祈求先祖保佑后辈平平安安、事事顺心,保佑整个家族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如今,每当到了清明。我总会回想起童年的记忆。魂牵梦绕的故乡,儿时听到的先祖们的故事,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李明双眼凝望着天空,不知不觉间,他面朝着故乡的方向。记者  颜晨  实习生  郭晨光
 

回家的意义大于祭祖


  提到清明,大家往往会想到唐代诗人李牧的那首《清明》,同时也被诗中的那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带入一种哀凉的气氛中……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周代距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早期形成至今,它的节日内容已经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但它的主题没有改变,仍以祭祀为主。


  我来自庆阳华池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深居黄土高原腹地,比较闭塞,与外界联系比较少。因此,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节日风貌保留得比较原生态……


  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都要回老家祭祖扫墓。要是遇到清明节正好是周末,我也是必定要跟爸爸回老家的,因为爷爷奶奶在老家,我急着要回去见他们,我想他们。回去见他们的意义在我眼里要远大于祭祖上坟。


  去上坟时,作为家里的男丁,我一般会跟爸爸同去。爸爸平时很严肃,那天会更严肃,从始至终不会多说一句话,去的路上我大概都在猜他在想些什么,但绝对没有胆儿开口问他,更不敢胡说什么。虽然跟在旁边很拘束,但却因为能去祖先坟前祭祀,那种作为家中“小小男子汉”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早已压过了过度拘束带来的不适,因此每次去上坟,我的积极性还是从来没减过的……


  再长大些到十几岁时,清明跟爹回家除祭祖扫墓外,又多了一项主题:植树。


  以前也有,只不过我不参与。在坟场周围种植松柏,据说这些常青树象征万古长青的精神,还伴有一些优良品质的体现:清净,清淡,清雅,清廉。并且这些树苗将来能否长成,长势如何似乎与先人的这些优良品质是成正比关系的。当然这些都是老爸那时候给我的关于为什么要栽树在祖坟周围,并且还要选松柏的原因。


  由于常年求学在外,尤其是这几年上大学离家更远了,每年只能在寒暑两个假期回家,眼看着又一个清明即将来临,我却还在外漂泊,已经六七年清明没回家在先人坟头祭扫了。每逢清明,一人静思,有很多的惭愧,不免也有些杜牧般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之感。记者  王占东   实习生  胡耀洲

 

兄弟还乡好相聚


  又到一年清明时,扫墓凭吊寄哀思。清明节祭扫在我国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从2008年起,清明节在我国已经规定为法定节假日,加之兰州人的习惯,所以清明节未到,很多老百姓就忙开了。


  其实,说到清明扫墓,这其实也是继春节这一传统佳节之后,家人再次相聚的日子。在准备祭扫前,一大家子人都会相约好时间,准备好各种用品,驱车前往。与以往相比,如今已经有着很大的变化。


  儿时的记忆中,清明扫墓时可以说是非常热闹的一天。一两位父辈及我们家族的兄弟八个都会相约到二叔家,每个家庭都带着各自准备好的物品——主要是自家做的吃的。然后两人共用一辆自行车,剩余的两位兄长则单独各骑一辆自行车——捎带铁锹、竹筐等物品。一大早,在大哥的带领下,“车队”浩浩荡荡的从二叔家出发,约四十分钟的时间,到达中川镇(当时为西槽乡)西侧的后山。在山洼里,将自行车依次放好后,便爬山而上。那时兄弟几个中最小的我,最喜欢干的事是拿各家准备的吃的——闻着菜的香味才有爬山的动力嘛。


  到达目的地,扫墓的前期工作做完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这时每个家庭都会拿出自家做好的物品,小酌两杯、聊聊家常,一直到下午才收拾东西回家。而回到家的时候往往已经快到晚饭的时间了。


  如今,人不同了,小一辈的已经长大,许多事情都是他们去张罗;代步工具也变了,曾经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也已经被私家车所取代;扫墓用的物品也已经被现代化“快餐”所替代;扫墓的形式也有所变化,扫墓所花费的时间大大缩小。


  当然,整个过程中,大家相聚聊天的习惯没有变化,所不同的是地方有所变化。清明扫墓结束后,大家都会早早收拾回到二叔家(注:二叔已离世),在二叔家,兄弟几个及小一辈会分成两拨,小酌两杯、叙叙旧。因为大家平常都忙于工作,加之诸如“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时一些兄弟会出外旅游,所以,这一刻就成为了春节之后最为难得的再次相聚时间。兄弟几个都会格外珍惜,喝着、聊着……记者  俞晨元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安宁区召开2020年区委政法工作会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
  • 兰州市政府下发2020年工作要点重振“兰州制造”发展“扶贫车间
  • “妙会金城·满福兰州”2020年春节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发布
  • 逐梦路上·我们同行 安宁区2020新年音乐会温暖奏响
  • 市卫健委公示2019年引进高校毕业生拟聘人员
  • 我省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时间延长至2020年3月31日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