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丝绸之路--揭开“蜀身毒道”面纱

时间:2013-10-11 08:44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蜀身毒道

 

  史书记载,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夏(今阿富汗)。他在这里见到了蜀布和筇竹杖,大为惊讶。原来,汉朝时由四川到云南,只有两条路可行:一为灵关道;二为朱南道。两条古道在楚雄会合后称为博南道,通往缅甸。四川或云南的商人经此道到缅甸进行贸易,用蜀布、筇竹杖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随后,印度商人带着四川特产进入印度境内,再转手于当地市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丝绸之路".张骞顿时意识到,在他到达西域前,西南早已存在一条不为史官所知的经贸道路。而此路正是以今成都为起点,西南出邛、僰至滇,从滇越(今云南腾冲)出缅甸的敦忍乙(今太公城)至曼尼坡入身毒(今印度),被称作"蜀身(音:juan)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四条古道组成。因沿途丝绸商贸着称于世,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后世茶马古道的前身。


  遥想2000多年前,富有智慧的蜀人已通过这条南丝绸之路,开始了我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不得不让人感叹。而历经近半年时间的考古挖掘及论证,昨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邛崃平乐镇古道遗址勘探发掘的刘雨茂主任郑重地告诉记者,邛崃市平乐镇的骑龙山半山腰上发现的古道遗址,正是"蜀身毒道",这条"南丝绸之路"比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多年。它的发现,也成为了佐证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凭据,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史、交通史都有重要意义。回顾古道的整个发掘过程,当事人的亲身讲述,考古专家的断代定性,平乐镇政府对古道的保护与展望,本报记者将全方位为您揭开"蜀身毒道"的神秘面纱。

 

 

  回顾 古道秘密层层拨开

 

 

  2005年春节前   两种古道偶然出土

 


  记者接到平乐镇打来的电话,称当地骑龙山山民在2004年底修路时偶然发现了一条古道,就当地村民清理出来的情况看,古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间为红色石板,石板两旁为小型鹅卵石整齐铺就;另一种是中间为大型鹅卵石规则排列,两旁用小鹅卵石铺成。之前,古道全部被埋没在60-70厘米厚的泥土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在考察现场后,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省继金沙遗址发现以来最让人激动的新发现,也是我省古代交通考古的重大新发现。

 

 

  2005年6月下旬   走古道到雅安中峰

 


  成都市文物考古队的队员们于是正式开始了对古道的勘探发掘和走访工作。这一走一勘就是近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正值盛夏,三名队员和两名当地村民组成的队伍,行进在骑龙山上几乎没有人涉足过的深山里,凭借一路上的自我判断和询问,用28、29日两天的时间,成功从平乐镇经夹关镇,走到了雅安的中峰?熏为判断古驿道走向的正确性取证。

 

 

  2005年7月4日   古驿道下发现老路

 


  考古专家开始了对古驿道的试掘工作。具体试掘地点选择了两处,一处位于以前平乐当地已清理出的古驿道末端;另一处位于古驿道末端往上走50米处。专家选择这两处,一是想证实以前对古驿道走向的判断是否正确;二是想探寻在已掘出的古驿道下是否还有老路。令大家惊喜的是,在古驿道下10厘米处,呈现出了用小型鹅卵石铺就的老路。它同用大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主路不同,老路都是用小型鹅卵石铺就,路面不再是鱼脊背状,而是40厘米左右的凹槽,这些凹槽又用小碎石子填平过。专家分析形成凹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以前主路上通过的人流量过大,路面被踏成凹槽再铺上小碎石子,这是为了避免下雨积水影响路况。

 

 

  2005年7月8日   意外挖掘出古钱币

 


  考古队员在继续挖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层红色砂石材质的路面。记者首次进入挖掘现场看到,整个发掘现场有十几平方米,立面解剖处在已清理出来的古驿道末端,宽约4米,长约两米。剖面最上层,由规则的大卵石铺就。在大卵石下方10厘米处,清晰可见一个填满了碎石头的凹槽,这就是老路。在老路下30厘米处,考古队员没有再继续往下挖,而是清理出了截面旁的横面。这些横面上被泥土覆盖,泥土之下就是红色砂石材质的路面。路面凹凸不平,路面右侧有同样材质的挡墙,挡墙高约40多厘米。在挡墙表层考古队员更意外地挖掘出疑似五铢钱的古钱币。


  这之后,挖掘勘探过程暂停,古钱币被带回成都作科学分析,古道的断代和论证开始。

 

 

  讲述 考古故事娓娓道来

 

 

  村长动员   村民移竹挖道

 


  平乐镇协议村村长张光和刚进门时,一言不发,坐在凳子上很不自然。可记者一问起他参与挖掘古道的经历时,沉默一下子就被打破了。"这还要从2004年11月14号说起,那天,政府来我家,说要清理古道,我一听,觉得稀奇,在这里生活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有个古道呢!"张光和对记者说,"马上我就喊了几个村民,和他们到了现场。"


  张光和没有想到,镇里和他说的古道,原来就在他们走过无数次的山路之下,位置就在前往骑龙山的观音庙的山路下,村里修路的村民无意间挖到了大石头,觉得奇怪,因为这骑龙山上向来不产这么大的鹅卵石。镇上指挥大伙,要清理出一段古道。可张光和犯愁了,这山路虽说有,可过了观音庙就没路了,山上都是村民们栽种的树苗,或者是耕作的田地。贸然挖路,大伙肯定有意见。


  "我当时就找到了可能涉及到的土地的主人,和他们说起古道的事。"张光和说,"大伙还都挺感兴趣的,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涉及的耕地不是很多,政府统征后,对农民进行了赔付。"那时的古道都被覆盖在六七十厘米的土下,竹子、杂草丛生,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苗和竹子进行了移栽,这之后,才开始挖掘古道。近两公里的古道,挖了整整半年时间。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眼看着古道一点点露出模样,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挖的时候,还意外地发现古人设计的古道居然还有进出口环行道,真的和现代公路差不多。

 

 

  披荆斩棘   矿泉水下干粮

 


  阎华亮和张光和一样,同是协议村人,因为常在山上走,相比之下,对山上的路况熟悉点,于是,他和张光和一起被考古队请来做后勤工作,一是带路开路,二是帮忙背些工具。"28号早上6点,我们就出发了。开始我没想到干考古工作会这么辛苦。"张光和说道,"说实话,山上没有多少路了,越往里头走,就只有被村民踩踏出的浅浅的痕迹,一些地方,压根儿就没有路。"开路,也就是拿起斧头,把竹子、杂草砍开,大伙好通过。步行到下午两点,才到拴马林。那时候,大家都已是筋疲力尽了,就着点带的干粮饼干,喝了点矿泉水,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就又上路了。


  "因为头天刚下过雨,山上的道路非常泥泞,大家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所有人的裤子都打湿完了!"阎华亮告诉记者,"摔跤几乎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有些地方,连张、阎二人也不能确定是否是路,他们二人中就一人到附近走走,看是否有人家,可以问问路的走向。其中有一个地方,只有跳下两米多高的山崖才能继续前进,大家都麻起胆子,往下跳了。"其实这一路上,不单是要开路,还得挖开泥土,看土下面是否都有鹅卵石铺的老路。"只有挖到老路,才能证明古道的走向没有错误。"阎华亮说,"有的地方挖了几十厘米,之后,又回埋。"而同路的考古队员,都分工明确,有的做文字记录,有的拍照片,有的拍DV.这样的走访持续了整整两天。29号下午5点到达中峰的时候,天又开始下雨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西南丝绸之路:从茶马古道的烟尘,到天路的呼啸【追梦·西
  • 邛崃大同:“南丝绸之路”上重要集镇
  •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
  •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
  • 丝绸之路之茶马古道的历史特点
  • 茶马古道滇川藏历史大通道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