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有雏形 "桃梗"是最初的春联(2)

时间:2014-02-08 08:24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冯艳 点击: 载入中...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宋朝  过年开始吃饺子放爆竹

 


  过年引语:敬贺正旦


  过年特点:过年吃饺子、放爆竹,“拜年帖”盛行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始于宋朝。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据记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拜年帖”在宋朝才逐渐形成风俗,当时被称为“飞帖”,那时家家户户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就是放“飞帖”之用。


  北宋着名文人秦观有一份拜帖,上款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邮秦观手状。”敬贺正旦,即“恭贺新年”的意思。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言简意赅、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明朝  十五赏灯会十分盛行

 


  过年引语:举酒相祝,又遇新年


  过年特点: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


  到了明朝,过年习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明代《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而沈明德有一首元旦《蝶恋花》小词,道尽明代杭州民间元旦风俗,“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褙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明朝过年时,不得不提赏灯会。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所着的地方史志书籍《宛署杂记》记载:过年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赏灯的日子,各地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热闹非常。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正月十六罢灯。


  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即使是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一种拜年是客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为以送贺帖的方式,作为年节应酬的礼仪形式。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今海内士庶咸重岁首,而庆拜往还,举酒相祝,惟吾杭最盛。”当时有谚曰:“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民间年节老少欢娱情景。

 

 

  清朝  皇帝写福字赐给群臣

 


  过年引语: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


  过年特点:过年很奢侈,皇帝写“福”字赐大臣


  清朝非常重视过大年,清朝宫廷管过年叫春节,从腊月开始就忙碌起来。


  过年时,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追溯起来,是从康熙开始的。清代昭梿所着的《啸亭杂录》记载:“其内廷翰林及乾清门侍卫,皆赐双钩福字,盖御笔勒石者也。其余御笔皆封贮乾清宫,于次岁冬间,特赐军机大臣数人,谓之赐余福。”


  清代过年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完,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据《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


  清代的大户人家过年相当奢侈。《红楼梦》中就有描写。贾府过年比较讲究,到了腊月二十九,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接着是朝贺,“贾母等人按品上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贾府的田地很大,收租收物是贾府每年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当时的黑山村乌庄头送来了“年货”,附带着一张“拜年帖”,书中写道:“那红禀上写着:‘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贾珍笑道:‘庄家人有些意思。’贾蓉也忙笑道:‘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儿罢。’”


  每年除夕都要祭祖,贾家是大家族,宗祠建得极有气派,书中描写“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


  贾府自家真正的过年时间,最主要的方式是亲戚之间宴请“年酒”.贾府过年取乐更多是在“元宵开夜宴”上,贾母在花厅上摆了酒,还叫人去请族中男女来一起喝酒、听戏,还要大把给戏子们赏钱,以显示贾府表面的富足。


  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较复杂。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习俗也不一样。当时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必须遵例而行。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上世纪初至40年代        过年不放假

 


  过年引语:恭贺年禧、恭贺新禧


  过年特点:门缝儿塞名片


  据《国家人文历史》登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改用阳历纪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同时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新历下还附有旧历。此后,公历新年称元旦,农历新年则称之为春节。此种称谓沿用至今。


  政府大力提倡新历法,必然率先垂范,只要在政府部门工作,春节就别想休了,本属于新年的节日就都给了元旦。老舍当年在一所小学当校长,春节时期,照常上课,大过年的,他只能抽出两个小时回家探望一下,然后泪别老母亲。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从礼仪上,以前跪拜与作揖礼节被废除,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春联撷趣
  • 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 秦朝管理滞后惹祸
  • 姜子牙和周公怎样办公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