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有雏形 "桃梗"是最初的春联

时间:2014-02-08 08:24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冯艳 点击: 载入中...

过年

  先秦  拜年嗑写在桃木上


  过年引语:万寿无疆;丰年多黍多稌。


  过年特点: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农耕社会,人们渴望丰衣足食。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春节的雏形。当时兴起的“桃梗”就是最初的春联。《淮南子》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这也是当年的拜年嗑。


  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春秋《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意是,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清扫打谷场。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共品尝。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大杯擎过头,高声齐祝寿无疆!


  还有一首《诗经·周颂·丰年》,吟咏年终庆祝丰收的礼仪活动:“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年》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


  《史记》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与西俗万圣节的时间接近。一般人们都把西方圣诞节比为中国的春节,其实按着庆丰收和驱鬼的双重意义演变,中国的春节更像西方的万圣节。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是说人们收获之后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欢庆活动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秦汉  过年时间正式固定

 


  过年引语: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过年特点: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大多数学者对过年节日的形成时期,倾向于汉代。


  百姓们经过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在汉蔡邕撰写的《独断》一书中,有关于神荼和郁垒二神的故事,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故事说明了过年挂门神习俗,以证明春节在汉代的兴盛。


  西汉初期,汉武帝太初元年时,经司马迁提议,汉朝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岁首改为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岁首,从此后世沿袭不改。


  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春节”这个名称和季节并不匹配,因为古代本有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说的就是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


  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富,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逐渐成为中国第一大节日。

 

 

  晋朝  最早出现“除夕”称谓

 


  过年引语:嘉庆肇自兹


  过年特点:“除夕”守岁之风俗盛行


  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等史料记载,“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而把“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称为“除夕”的中国最早文献资料,就是晋朝周处所着的《风土记》。


  《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守岁的习俗,《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诗人辛兰在《元正》里写道:“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唐朝  李世民给大臣送贺卡

 


  过年引语: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过年特点:拜年发明“拜年帖”


  唐朝时期,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写道:“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写出了当时百姓图的就是岁岁有余,家庭和睦,欢乐和吉祥。


  那时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变而成。据考证,西汉时没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在“刺”上写上贺词,成为专门的“书面”拜年形式,发明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这种“拜年帖”从唐朝发起,到宋朝逐渐流行,到了明清开始泛滥,其形式也大于内容。清褚人获在《坚瓠首集》中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春联撷趣
  • 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 秦朝管理滞后惹祸
  • 姜子牙和周公怎样办公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