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山桥上的骆驼运输队
脚户,是过去人们对西北地区那些赶着骡马跑运输者的称呼,类似于把赶马车的车把式叫“车户”,也称“脚户哥”、“车户哥”.近似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者,他们全凭两只脚走路,赶牲口谋生,故称“脚户”,十分贴切。
脚户行当,非常辛苦,一去就是十几天或数个月,跋山涉水,走南闯北,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日行荒山野岭,夜宿鸡毛小店。每日早晚,出门、投宿,都要架驮子,卸驮子,还要喂牲口。途中遇上雨雪天气,先要保护好货物和牲口,若遇山路狭脚户窄,脚户还要用携带的镢头,将狭窄处拓宽,将断路接起,将坑洼填平。夏季趟河,脚户要先下水,护着牲口过河;冬季遇薄冰,脚户先下水破冰,打开通道,保证驮队通过;世情混乱之时,时有土匪强盗拦路抢劫,更是险象丛生。因为途中十分辛苦,十分危险,所以,脚户上路,都是结伴而行。大家早晨同起,路上同行,晚上同歇,一路上互相照顾,情同手足。
脚户行当,虽然充满艰辛和危险,但是受高额收益的驱使,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畏艰难,毅然走上脚户之路,从十七八岁做起,一直干到中年壮年,甚至老年。行走于旷野荒山,有时也会放开嗓子,引吭高歌一曲花儿或乱弹来解寂寞,陕北民歌《赶牲灵》,就是反映脚户生活的典型之作。
20世纪50年代后,牲畜收归集体,加上汽车、拖拉机等的发展,脚户行当终于收起了鞭子,从历史长河中默默消失。
除了上述陆地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之外,过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专门供出行用的骑乘马匹,叫做“走马”.一般都选体格健壮、性情温顺的马骡充任,配备舒适美观的鞍具,饲养上也特别照顾。此外也有专门用来出租的走马,主人在前面牵着,客人高坐在上,通常承担当天往返的乡村之间或者进城的乘客出行任务。当然,租用走马的客人也要经济条件较好,这在今天就相当于出门“打的”了。
据《兰州民俗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