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节度使,驻武威,设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它的设立,对维护唐朝西部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兵力内调,防守空虚,盛极一时的河西节度使迅速衰落下去,其领地相继被吐蕃占领。那么,河西节度使在怎样的形势下设立的?设立之后又经过了那些悲壮的征程而最终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的呢?
临危受命,应时而生
武威,古又称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 四凉古都,河西都会” 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 “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社会条件,自然便成为历代中原王朝所锐意进取和经略的战略要地,古代就有“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之说。唐初,由于不断开疆拓土,军事上呈攻势,先后击破了东、西突厥,降伏漠北诸部,伐百济,平高丽,扩张势头强劲。然而,从唐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唐睿宗景云之际,由于吐蕃势力逐渐强大,边疆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唐朝由攻变守,如何守卫开拓的疆土成为大唐王朝的主要目的。
吐蕃王朝于七世纪初在青藏高原兴起,起初一直与大唐保持良好的关系。650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开始致力于军事扩张。670年,吐蕃攻占安西四镇(即龟兹、焉耆、疏勒、于阗),从而构成了对唐朝一向重视的河西走廊的威胁。武则天临朝执政后,虽然收复了安西四镇,但当时的形势仍然极为严峻,因为吐蕃势力依旧强大,且不断侵扰河西:696年,“吐蕃四万众奄至凉州城下”;700年,吐蕃“又遣其将趋莽布支寇凉州,围逼昌松县”;710年,吐蕃控制了河西九曲之地,史载:“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若吐蕃控制了河陇,即可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进而兵锋直指唐朝政治中心。而且北方的突厥、回纥等势力也不容小视,如果吐蕃与突厥、回纥领地连为一片,结为军事联盟,将对唐朝构成更大的威胁,唐朝西北边防将面临崩溃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河西的战略地位立即凸显出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有效地抵御吐蕃的进攻,进一步整合与加强防务,隔断吐蕃与回纥可能的联系,唐朝于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对西北防务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合,即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并于这年四月,“为诸将节度,以定其乱”,委任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驻武威。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威仪极盛。河西节度使是大唐设置的第一个节度使,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责任重大,由此可看出唐朝对河西的重视。从此,开启了河西节度使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控地广袤,重兵布防
起初,河西节度使防御的地域广袤,统辖凉、甘、肃、瓜、沙、伊、西共7州之地。712年,唐朝又设立了北庭节度使,将河西节度使辖区最西端的伊州、西州划归其管辖,因而河西节度使辖区便缩小为凉、甘、肃、瓜、沙五个州,但饶是如此,其管辖地域仍然十分广大。所辖各地都驻扎重兵布防,对吐蕃构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资治通鉴》载:“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甘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通典》也说:“河西节度使,理武威郡,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百八十万疋段。”
由此可知,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管制范围广,军事力量强,并在设置后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发展到下辖八军、四守捉的庞大规模。驻军主要由蕃汉两部分人组成,蕃军是辖军的主体,主要职责是从事军事防务,而汉人的军队除了军事防务之外,还担负有屯田的任务。其具体军营位置、人马配置在《通典》中记载的非常详细:“赤水军,武威郡城内,管兵三万三千人,马万三千疋;大斗军,武威郡西二百余里,开元中置,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疋;建康军,张掖郡西二百里,证圣初,王孝杰置,管兵五千三百人,马五百疋,东去理所七百里;宁寇军,张掖郡东北千余里,天宝二年置,管兵千七百人,马百疋,西去理所千余里;玉门军,酒泉郡西二百余里,武德中,杨恭乂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马六百疋,东去理所千二百里;墨离军,晋昌郡西北千里,管兵五千人,马四百疋,东去理所千四百里;豆卢军,炖煌郡城内,管兵四千三百人,马四百疋,去理所七千里;新泉军,会宁郡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张掖郡守捉,东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三百人,马千疋;乌城守捉,武威郡南二百里,管兵五百人;交城守捉,武威郡西二百里,管兵千人;白亭守捉,武威郡西北五百里,管兵千七百人。”
另外,朝廷也十分重视河西节度使的人选,一批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将领相继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如郭知运、萧嵩、崔希逸、王忠嗣、哥舒翰等,他们镇守一方,独当一面,战功卓着,为大唐西部防务的稳固做出了贡献。
固若金汤,盛极一时
河西节度使的设立,使唐朝稳固了西部边防,大大减少了边患。从设立之初(711年)至安史之乱(755年)的近40多年,由于河西节度使的强势存在,唐朝在河西地区军事上一直保持优势。从开元二年(714年)秋开始,吐蕃连年犯边,朝廷委派得力将领如郭知运等相继为河西节度使,以保卫河西,使得吐蕃始终未能越过河西一步;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河西节度使率兵破吐蕃于青海之西,虏其辎重及羊马而还。九月,吐蕃攻陷瓜州城,玄宗命兵部尚书萧嵩为河西节度使,以建康军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开元十六年(728年),河西节度使萧嵩派遣将军杜宾客率弩手四千人,与吐蕃大战于祁连城下,从早上一直战到晚上,终于击溃吐蕃军队,史载:“贼败,散走投山,哭声四合。”
吐蕃在连年损兵折将之后,终于认识到唐军之强大,便于开元十七年(729年)频频遣使到长安请和,玄宗同意双方停战讲和,唐朝西部边疆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此后几年,双方互派使者访问,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与吐蕃分界立碑。但和平局面只维持了8年,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西击勃律,玄宗诏令其罢兵,但受到了吐蕃的拒绝,玄宗大怒,令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击吐蕃,在青海西大破吐蕃,杀获甚众,吐蕃首领只身逃走。自此,唐重启与吐蕃之战。后来,唐朝又以萧炅为户部侍郎判凉州事,代崔希逸为河西节度使,以讨吐蕃,并毁其分界之碑。萧炅之后,另一位河西节度王忠嗣更是勇猛过人,“时时出奇兵袭敌,所向无不克”.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期间,攻破吐蕃、洪济、大漠门等城,收黄河九曲,唐人有诗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后,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展开长期的拉锯战,互有胜负,但整体上唐军以进攻为主,吐蕃被动防守,唐军优势比较明显。对于吐蕃来说,在河西节度使的镇守下,河西之地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牢固的守卫着大唐的西部边疆。
重兵内调,由强变弱
但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平定叛乱,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导致河西节度使军力迅速空虚,吐蕃乘此机会卷土而来,兵锋直指河西陇右地区。由于兵力严重不足,防守虚弱,河西陇右防线顾此失彼,一触即溃,几年时间,“陇右地尽亡”.广德二年(764年),吐蕃开始进攻河西节度使所辖之地,首先围攻节度使治所凉州,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因为孤城无援,便突围向西投奔甘州,后被沙陀人所杀。766年,吐蕃军马不停蹄,又相继占领甘州、肃州。在此危急关头,唐朝任命杨休明继任河西节度使,镇守最后的两州,即沙州与瓜州。776年,吐蕃再占瓜州,同时,派兵开始围攻沙州。5年后的781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守将阎朝开城出降,沙州失陷。自此河西节度使所辖地区全被吐蕃攻占,唐朝被迫撤销河西节度使。
在吐蕃占据河西之地84年之后,张议潮于848年在沙州发动起义,驱逐吐蕃守将,此后又收复甘、肃二州。唐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861年,张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至此,河西地区重归唐朝。为了重新经营河西,唐朝于公元889年委任翁郜为河西节度使,但那时河西节度使的辖区只包括凉、甘、肃三州,早已失去了百年前的风光。几年后,随着唐朝的灭亡,河西节度使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如今,河西节度使早已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历史埋葬了它所有的辉煌和败落。轻轻拂去盖在它上面的千年尘土,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金戈铁马、号角连天的战争气息。感慨之余,也让我们深深感到,安定和平的局面确实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