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技创新“她”力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时间:2021-08-05 10:55来源:大西北网—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感受科技创新“她”力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7月29日,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郑文静(右三)和团队成员在田间进行水稻抗病性调查。新华社记者 王莹 摄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每一位追梦的“她”,都是新时代最美的风景;每一份蓬勃生长的“她”力量,都是开创未来的坚实支撑。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女性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不少职业女性承担着在家庭和生育等方面的现实压力,如何撑起科技创新的“半边天”?记者近日走近三位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感受她们坚守梦想的勇气、追求事业和照顾家庭的柔韧,在洒脱和细腻中展现靓丽人生的风采。
 
 
      自信、自强,瞄准目标往前冲!
 
 
      盛夏正午,烈日炎炎。沈阳市浑南区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里,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郑文静身穿白大褂,头戴草帽,正带领同事们查看水稻患稻瘟病的情况。
 
 
      “像这样的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太弱,我们必须加强抗病品种选育,为农民提供最优的品种。”郑文静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进农户的泥田,拿起一枝泛黄的稻叶跟同事讨论着。三伏天在户外连续工作一上午,郑文静笑着对记者说:“都习惯了,我们的抗性强着呢!”
 
 
      郑文静和她的团队,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二十年如一日担任水稻“医生”和“保育员”.她和同事选育的水稻品种“辽星1号”,在辽宁省累计推广2000万亩以上,增加经济效益逾10亿元。他们首次从北方粳稻中挖掘到抗稻瘟病基因,为我国粳稻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不仅在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在高技术实验室和基础研究领域,女性的身影也很活跃。
 
 
      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大楼内,中心创办人王莉正带领科研人员,对新药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这项工作,把守着检验药品的关口,事关用药者的生命健康。
 
 
      这位满脸亲和、梳着一头干练短发的65岁女科学家,耐心地指导着新来的两名女员工制作分析曲线图。她鼓励年轻人说:“咱们女性有时候有点感性,但遇到困难不怕,往前冲就是了!”
 
 
      过去20年的白手起家,对王莉而言,就是“一直往前冲”的过程。1990年,王莉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留学,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后,她放弃高薪留日的机会,归国投身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心建设。王莉团队也从最初3人,发展到1500人以上,其中女员工占比60%.
 
 
      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撑起了中国科技事业半边天。
 
 
      在成都医药界,常有人夸王莉“巾帼不让须眉”.她总是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谁说女子不如男?”她说,新时代广大女性自信、自立、自强,完全可以在各行各业闯出一片天!
 
 
      既是科研“女汉子”,也是家里“半边天”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0后”女“法师”曹丽娜,通过年复一年的潜心钻研,持续升级为氢燃料电池“解毒”的技术,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在曹丽娜从事研究的物理化学领域,女科研人员少不了跟“大块头”设备打交道,换部件、拧螺丝等活儿,很有挑战性。但曹丽娜不打退堂鼓。“很多人拧螺丝会弄错方向,想要拧松时却不留神拧得更紧了,我就为设备上的螺丝制作了专门的指示标志。”她说,想办法就会解难题。日复一日的枯燥实验,曹丽娜和女同事们细致的观察力、合理的规划安排能力,以及颇具耐心的执行力,总能发挥独特作用。
 
 
      工作中,很多女性科技工作者常被人戏称“汉子”“超人”,但是回到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家庭生活,她们往往比男性料理更多的琐事,挑起更重的担子,用温柔付出滋润着家人的幸福。
 
 
      最近一段时间,王莉90多岁的父亲生病住院。她白天忙完实验室,晚上还坚持到医院给父亲做按摩,陪父亲聊天。“跟家人在一起,是我难得的放松时间,虽然忙碌,但家人的陪伴和鼓励给予我非常多的力量。”王莉说。
 
 
      郑文静也是持家的一把好手。多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患有脑血栓、糖尿病的父亲,还学习医学知识,现在已成了“半个大夫”,扎针、用药,她都在行。前些年加班工作,她常把女儿带在身边,金灿灿的水稻填充了孩子许多童年记忆。
 
 
      女性的付出和示范,默默影响着一家人。郑文静的女儿王依然从小乖巧懂事,受母亲的影响,她对农业科学产生兴趣,几年前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努力要做像妈妈一样的人。
 
 
      有了各方关爱,今后的人生更精彩
 
 
      虽然女性的总人数在科研战线占比不低,但随着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层级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以往总能留意到男性科学家的成果多于女性,其实这并不完全说明女性就比较弱势。客观上,我们的确承担很多来自生活的压力。”曹丽娜说。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政策。从“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人年龄限制”,到“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一系列硬核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关爱,相信我们今后的道路会更精彩。”曹丽娜说,比如科研黄金期和女性的生育期是重合的,而人的精力有限,现在政策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实行弹性工作制等,帮助女性不因孕哺期而中断科研事业,切实解决了后顾之忧。
 
 
      王莉认为,新政策中关于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女学生的科学兴趣等举措,则能鼓励更多女生走上科研道路,研究她们感兴趣的事物,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人生价值。
 
 
      “爱美的心,每个女孩都有。”今年30岁出头的曹丽娜说,但是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共同创造,“这样的付出,值得。”(记者:王炳坤、王莹、邹明仲、董小红、刘梦琪、何曦悦、屈彦)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