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时间:2012-01-04 10:45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玉翠 点击: 载入中...

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网    北京1月3日电 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

    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

    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

    --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

    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收入跨进10万亿的“新门槛”;

    粮食总产量登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新号角--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面向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张张简陋的课桌,一套套崭新的餐具……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

    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

    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超过2亿流动人口,44万个社会组织,近5亿网民……

    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折射的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管理任务不断涌现,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一道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映衬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

    一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不断作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理念飞跃;

    --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千方百计解难题,万众一心促和谐。

    一年里,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创新群众工作。蕴真情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

    2011年伊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新条例中,“搬迁”取代了“拆迁”,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一年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深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司法公正作出新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为民除害、保民平安……

    制度创新,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一批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立法议程……

    顺应时代新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

    “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8月的岭南大地,绿意正浓。

    正在深圳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特种电影生产线和数字电影特效实验室。企业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经营思路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亲切鼓励着年轻的员工们。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脉,是一个国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开局之年,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年产电影500多部、电视剧1万多集;农村公益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39万多家各类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这是改革继续深化、事业产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局之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一项项改革持续推进,一个个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风生水起。

    从郭明义等54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从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到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一年里,文化活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成绩斐然,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环顾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第一次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未来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凝聚各方智慧;

    路径清晰,就能更大激发奋斗力量。

    岁末,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研究实施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从中央部委到中央企业,有关部门纷纷行动。

    11月22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文学、戏剧到音乐、舞蹈,从电影、电视到曲艺、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2011年,国际形势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工作更好为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

    这一年,中国努力化解外部风险,积极倡导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11月3日,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建议指明了方向: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到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一次次重大多边场合,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我国内外政策,就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提出建设性主张和倡议。

    机遇要紧紧把握,挑战要妥善应对。过去一年,中国在努力谋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扩大进口,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贡献。

    求合作,谋发展,更体现在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觉行动上:2011年至2015年,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一年里,区域合作和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向东盟追加100亿美元信贷,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继续落实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

    一个个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一项项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一次次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决心、责任心,凝聚了共识,廓清了方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这一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加凸显--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4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对“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年里,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西亚北非局势等热点问题中,中国妥善应对,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向发生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国家捐款捐物,派遣救援队实施人道救助;广泛参与打击海盗等国际合作……

    一个个热点问题、一项项全球性挑战,中国秉持公正,伸张正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年,中国广交朋友,全方位外交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掀开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一年里,中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

    扩大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推动10+1、10+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推进;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合作,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同多国成功举办“中国年”“文化日”“感知中国”等大型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及105个国家和地区……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全方位外交大有可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必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举行。

    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

    “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90年间,成立之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局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这一年,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课程专业基础教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体验井冈山3.1公里的红军挑粮小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到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建立 “手机党校”,一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年,党中央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这一重要决策。

    2011年,一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他,就是一辈子无私奉献、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大山里群众的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

    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到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2011年11月起,县(市、区、旗)直属部门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每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100学时或12天。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教育培训干部工作在继续加大组织调训的同时向基层延伸……

    这一年,党中央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继续加强作风建设--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从中央领导同志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条条反映群众愿望的意见和建议向中南海汇集,一项项回应群众呼声的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选择。

    这一年,党中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提高、扩大“公推直选”的对象层次和范围,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广至全国,从第一次专门针对党委新闻发言人举办培训班到中央纪委、中组部、中联部首次向外媒或驻华外交官开放,一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释放党的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局面,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公开、透明的形象。

    这一年,党中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整治,到开展重大工程治理,从不断推进巡视工作,到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一年里,党中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5年一次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一大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选好2270名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突出党员代表性--年末,推荐提名工作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方式有序展开……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昭示未来。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从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中央对未来发展环境的清醒判断--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是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是党中央开拓前进的政治勇气--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方知宇宙宽。

    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十二五”开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在中华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足迹,承载历史,指向未来……(新华社记者张宿堂、霍小光、陈二厚、李斌、李忠发)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
  • 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16连降 多省份无新增确诊病例
  • 两次重要会议,习近平这三个要求一以贯之
  • 与疫魔竞速,以精准阻击——直击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七大
  • 儿童医学专家:1岁以下儿童不适合戴口罩且千万不要用大人的口
  • 交管局: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擅自封闭高速公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