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80后的职场跳槽记

时间:2012-04-10 07:54来源:鑫报 作者:王晶景 邱乐 点击: 载入中...

  ●“混日子不是办法,学本事又学不到。于是我主动辞职了”。
  ●“我的最后一跳就是跳到自己的窝里,现在我有间美容院,自己给自己打工,再也不会跳槽了”。
  ●“如今回头看看毕业2年来的职场经历,真可谓一部血泪史。”
  ●“可是我点太背了,进公司一个月后,老板觉得我们部门的工作太闲,没必要雇佣那么多人。”
  ●“每次跳槽,我学到的除了一些浅显的业务知识外,很少能学到高价值的工作经验。”
  ●既体验到了“想跳就跳”的痛快,也感觉到了频繁跳槽带给他的尴尬。
  ●“社会真是一个大学堂,1年就能见识到我这23年没见识过的东西”!
  ●“不管风吹日晒雨淋,我都笔直地站在饮料摊旁,扯着嗓子喊,有时去餐馆和酒店推销给客人”。

 


  入职、离职、入职、离职……在现实职场中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总喜欢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这两个过程不断重复,于是,大家形象地说这类人称作频繁跳槽者。今天做推销,明天做广告,后天做房地产经纪人……兰州也有这样一些步入职场不久的80后在不断的“挖井”,尽管挖了许多口井,但都挖得不够深,总是没有挖出水来。在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与选择当中,梦想与现实到底是拉近了距离还是背道而驰?


  年轻人想找到一个适合施展才华,使自己有所发展的工作单位和环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频地“跳槽”,往往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其实,“要成功,就要敬业爱岗。”将一口井挖深,实实在在地埋头苦干,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号主人公


  职场经验只是为自己创业铺路


  和家伟是在一个专家讲座上相识的,虽然当时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开始注意他,是女性化妆护肤的专题讲座,在座的只有他一个男士。这次,我们就从这件事聊了起来。他说,那段时期天天加班,工作压力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辞职,开一间美容院,这是他第四次跳槽,不算是真正的跳槽,而是他参加讲座的目的。


  家伟专科毕业后就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监理。可是没做多久就不想干了,工资不算高,人事也相当复杂,更主要的是学不到什么东西。每到中午吃饭时间,就有一群工人聚在一起胡说八道,“当时我看了,顿时感觉这地方像个小社会:农民工在一起聊天绝对不理会我这个城里人,包工头偶尔会来看看,我完全融不进去。混日子不是办法,学本事又学不到。于是我主动地辞职了”。当时年轻气盛的家伟,总以为凭自己的好专业,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可出来后才发现,当时根本不是找工作的好时机。已经熟知职场的家伟说出个中玄机:“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找工作的最好时机,大部分公司会将大批招人机会放在这两个时间段。”就这样,家伟这一找,就找了半年,直到下一年的4月才终于找到一份工作。“我辞职的时候是11月,正赶上公司大批招人之后的淡季,加上建筑相关专业当时有一阵子人才大爆发。我这个”菜鸟“,在职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不得不说,家伟为自己第一次仓促跳槽付出了巨大代价。


  随后家伟又经历了两次跳槽,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后面两次我跳的公司都是外资公司,一个日资,一个台资,两个公司的加班特别狠,我的工作还要经常出差,压力太大,生活太紧张了。” 这样的工作强度,身体吃不消也就罢了,关键是心理压力非常大,家伟的语气中透露着疲惫,“我的最后一跳就是跳到自己的窝里,现在我有间美容院,自己给自己打工,再也不会跳槽了”。


  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家伟不再那么草率,心态也比较平和。因为经历了这么几年的职场生涯,他已经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也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这一次,家伟选择了自己做老板。


  如今,家伟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可以正常下班,周末可以自己安排。“毕业6年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了”。眼前的家伟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身体状态都好了很多,跳槽的经历帮助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感。


        2号主人公


  职场“多动症”变成求职绊脚石


  都说三金四银跳槽季,在四月里想要跳槽的年轻人蠢蠢欲动,被朋友封为“跳槽达人”的董菲菲自然也按捺不住习惯性跳槽的不安分因子,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大人才超市。“如今回头看看毕业两年来的职场经历,真可谓一部血泪史。”董菲菲说。


  2010年的夏天,学了4年服装设计的董菲菲终于离开了那所学费昂贵,气氛浮夸的电影学院,开启崭新的人生。董菲菲认为,正是第一次就业的仓促经历,决定了她以后对待工作以及跳槽的态度。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对董菲菲来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开始。“因为我的专业很受局限,对口的工作很不好找”董菲菲的眉头纠结在一起,悔不当初,“小的时候太叛逆了,为了反对而反对,我爸妈让我学建筑设计,我偏不”冲动之下选择自己的专业只因为当时叛逆,“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大公司最次收的是香港的学生,而且只能做助理学徒,普遍都是国外的,国内学校毕业的,要么是出国进修了,要么是家里人就安排工作了。”


  性格叛逆的董菲菲为了和父母作对,毕业后选择留在四川自己找工作。由于专业不对口,又没有工作经验,在找实习单位时只能进当地一家很小的贸易公司。眼看着班上的同学也都纷纷签了约,学校一再催学生离校,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董菲菲只能选择去实习单位去做了外联工作。这家公司加上老板一共4个人,一个项目做完后通常会有半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那段时间董菲菲吃了上顿没下顿。“幸好一个同学经常接济我,时常帮我买吃的,同时也不忘催着我赶紧找新工作,还让我住在她家里。”于是,上午在公司没事上网投简历,下午就找借口溜出去面试。三个月后,董菲菲终于成功跳槽,进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策划部做文案。


  到了私人公司董菲菲觉得规矩多得离谱。“那个老板是本地人,经常因为没有关厕所灯或着茶水间有没洗的饭盒而大发脾气,打印要求纸得用双面,领笔得拿着空笔芯去换新的,在晴天阳光充足时不能开灯。”在董菲菲的眼中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要求,“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正常情况,至于周末加班更是家常小菜,当初跳过去就是觉得员工都很有激情。”董菲菲说出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可是我点太背了,进公司一个月后,老板觉得我们部门的工作太闲,没必要雇佣那么多人,由于我刚毕业没经验理所当然的被裁掉了”。


        3号主人公


  走一步看一步 “船到桥头自然直”

 


  毕业一年半,换了3份工作,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刘婷感慨颇多。


  高高竖起的盘发、职业裙装、高跟鞋,成熟的装扮难掩稚气未脱的面容。刘婷目前就职于兰州一家连锁酒店,担任副经理助理职务,才干了两个多月,她又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并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滔滔不绝起来:“‘副经理助理’什么杂活儿都得干,就连上司的电影票都得我排队去买!我4年本科念出来不是为了看人眼色,给他们端茶递水的!别看我每天穿得漂亮,妆也化得精致,但打扫房间、洗餐具、买杂物我没少干,跟打工妹没什么区别,真是人前风光,人后受罪……”


  刘婷是土生土长的兰州女孩,她笑言,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英语4级、计算机2级、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办公自动化一堆证书没少拿,自己曾经也是一个乐观向上、怀揣梦想的积极分子,准备毕业后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大干一场,只是经历一年的求职路,最初的梦想也被“现实”这一壶冰水给浇灭了。“社会真是一个大学堂,一年就能见识到我这23年没见识过的东西”!


  “我大三就按捺不住了,不想跟风考研、考公务员了,盼望早点离开兰州,去大城市见见世面,真正接触社会。大城市机会多,发展空间也大,于是和两个同学结伴去了成都,说好挣不上大钱不回家。”说到这里,刘婷眼里流露出孩子的纯真。“找好房子、熟悉了一下环境,就开始找工作。跑招聘会太累,我就成天躺在房子里,网上投电子简历,一开始我只给精挑细选给心仪的单位投,可等了很久都没回音,眼看手头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干等下去不行,于是我不再挑单位,只要跟文学专业能挂钩的职业,像教师、编辑、策划、文秘我都投,几十份几十份地投,终于接到了几个要求面谈的电话。不过去了几家才发现,不是工资太低就是环境太差!”


  刘婷敲定的第一份工作是“早教顾问”,没想到干了几天才发现此“顾问”非彼“顾问”:“什么‘早教顾问’啊,就是在幼儿园里哄哄娃儿,出去拉客户。那些孩子都特别小,才一两岁,话都说不清,路都走不稳,你说让我给他们教唐诗宋词,他们能听懂吗?校长名义上说早期教育多么重要,可让那么小的孩子就来学习,字都认不全两个,教得我费劲啊。而且我人生地不熟,上哪儿拉客户呢?没客户就没提成,只教育孩子底薪才1300元,我和别人合租房子,房租500元,还有水电、宽带、话费、生活……怎么够呢?”坚持了一个月,刘婷拿了一个月工资就辞职了。“离开那堆叽叽喳喳的娃儿,脑子终于清静了!”她如释重负地说。


  休息了一周,刘婷重振旗鼓,这次她去了招聘会,眼花缭乱的招聘启事让她手足无措。“我去咨询了几个跟文字相关的工作,但工资都低得离谱,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在成都的工资!杂志社一个月1200元,公司文秘1500元,网站虽然1500元,但前3个月实习期才800元……正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打扮精神的职场女性叫住了我,说她们保险公司招接线员,底薪2000元,还有五险一金、提成、全勤奖、各种福利,于是我签了一份和我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合同,只为了那能让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的工资。”


  保险公司接线员并不像刘婷最初想象的,只是接几个电话那样简单。每天都会有成堆的电话号码让刘婷拨出去,主动推销保险产品,推销出去1个有4元钱提成,每天有20个任务要完成,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下班。刚开始刘婷还挺有干劲,觉得就像培训老师说的,事在人为,只要努力拨电话就会有回报,可是每天重复的话语和无数次被电话那头冷言冷语的拒绝后,刘婷终于崩溃了。


  “下班后我连自己的电话都不敢碰了,也害怕给家人打电话,觉得打电话很恶心。上班时,无论客户怎样质疑我、讽刺我、调侃我,甚至骂我,我都不能回一句过激的话维护自己,否则就扣当月工资!公司里每个电话都有录音,我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凭什么受那些人的气?而且他们说完自己想说的还不买保险,浪费我的时间,他们不知道时间对于我有多宝贵!”刘婷情绪越来越激动,涨红得脸与那身干练的职业装很不相配。


  在体会了独自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压力、异乡的孤独后,当了半年保险公司接线员的刘婷提着行李回了兰州,回归了待业青年的队伍。“出去这趟我才感觉到,金窝银窝真是没家乡的土窝好,再风光的城市都比不上兰州!过年我天天在家睡觉或者和朋友逛街爬山,太舒服了!但年过完大家又开始找工作的找工作,考公务员的考公务员,我没那个劲再学习考试了,听熟人说的这家酒店缺个助理,我才进来的。但……”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刘婷只是无奈地摇摇头,她说,船到桥头自然直。频繁的跳槽究竟是刘婷探索自己职业生涯道路上的决策,这已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


  
        4号主人公


  为薪酬跳槽“梦想”闪了一下腰


 

  “在大学,我学的是新闻专业,2010年7月毕业,至今已经换了4份工作。其实我也很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做到退休,可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做到这点,几次的跳槽经历,其中有我自己的问题也有公司方面的原因。每次应聘时,招聘人员看到我简历上的工作经历总是表情怪异,人力资源经理总是追问我每份工作不做的原因,让我很无奈。”


  沈斌24岁,本科毕业2年,在职场中,他既体验到了“想跳就跳”的痛快,也感觉到了频繁跳槽带给他的尴尬。跳了可以获得新生的自由,不跳就要继续痛苦的挣扎;跳了要面对更多的质疑和猜测,不跳要面对长久的心灵桎梏。在跳与不跳之间,沈斌左右摇摆不定。


  大四实习那年,沈斌和几个同学被学校安排在一家法制类报社实习,初步接触报纸的沈斌小小的激动了一把,他觉得自己离心目中那个“崇高的职业”已经越来越近了,于是他每天按时上下班,跟着带他的老师往返于法院和报社之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呆在学校满满16年,所以一进入社会工作就特别激动,觉得终于能离开枯燥的课本,触摸活生生的社会了!在报社实习的时候我特别认真,老师教我的每句话我都记在笔记本上,老实讲,在学校考试我都没这么认真过。”一周5天,每天早上沈斌都准时坐在法院审判厅的旁听席中听案子,将每个故事和细节记在笔记本上,再回到报社写成新闻稿件,请老师们帮忙修改。“有几篇新闻稿件经过老师的修改,竟然刊登在了第二天的报纸上,当时我真是太高兴了!”提起初涉工作时的情形,沈斌依旧兴奋不已。


  3个月实习期一转眼过去,沈斌顺利通过了实习考核,并意外获得实习单位留任的消息。于是沈斌没有再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学校做简历、投简历、联系工作单位,他继续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从报社的实习生成长为一名见习记者,并且每个月还可以拿近千元的见习工资。


  “我写新闻的速度越来越快,写作方法也越来越熟练,刊登在报纸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当我发现每天坐在法院旁听案件,再将它写下来这种工作并不能称之为一个挑战,甚至可以说它很容易,我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因为这个工作不需要我动多少脑子,只需要组织语言完成一个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任何一个有语言功底的人都能胜任,包括老年人。”血气方刚的沈斌发觉这项“老年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并不适合年轻气盛的他,但这个工作机会是得来不易的,是单位领导对他的肯定,于是在寻找新的挑战和继续安稳的工作之间,沈斌徘徊不定。


  让沈斌最后下定决心离开的是“工资事件”。


  “那天是发工资的时间,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记者老师的工资条,上面打着1800元,我当时就傻了,那个记者老师都干了五六年了,孩子都有了,一个月才拿1800元工资,这怎么够养家糊口呢?”沈斌觉得,自己是个聪明又勤奋的人,甚至在学校都是出类拔萃的,像他这样的青年,他不甘于一个月1800元的工资,也不敢想像用1800元娶老婆、养孩子。


  于是第二天,沈斌就递交了辞呈。


  做简历、去人才市场、投简历、联系工作单位,沈斌没有逃掉一个毕业生必经的程序,虽然比自己的同学晚了半年,但沈斌没觉得自己慢了半拍,“半年的工作经验也是我宝贵的财富。”沈斌说。


  “在拥挤的人才市场想找一个专业对口又条件不错的工作,简直是大海捞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家还要挑三拣四我一顿,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找工作的艰辛”。挤进“人才济济”的市场,沈斌看起来和所有毕业生一样平庸,他艰难地寻找着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并期待着对方也能“看上他”。


  “我投了20份简历,有与新闻有关的,也有无关的,因为投到最后,我有了危机感,害怕没有一家新闻单位愿意选我,于是我只能乱投。”沈斌认为,没有选他是因为用人单位不了解他,但他除了简历,也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用人单位以最快速度了解他,并录用他。


  “最后有3家单位愿意先试用我一段时间,两家与我的专业没关系,我都已经忘了是什么单位,还有一家网站编辑,于是我们双向选择了。”网站交给沈斌的任务旅游编辑一职,沈斌以为可以到处旅游,写写新闻,但干了三四个月沈斌才发现,旅游的事领导压根没提过,每天就是让沈斌给特定的旅游景点写广告词,很多地方他都没去过,只能在网上找资料。沈斌说,他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是他一开始对该工作抱得希望太大,所以失望也越大。


  半年后,沈斌离开了网站,没有工作的他非常失落,他甚至有一点不敢去尝试,再去满怀信心地找一份工作,于是他跟着朋友做饮料推销员,起初只是想打发空虚的时间,赚一点儿零用钱。“不管风吹日晒雨淋,我都笔直地站在饮料摊旁,扯着嗓子喊,有时去餐馆和酒店推销给客人,这个工作除了嘴皮子会说,就是靠运气,运气来了多赚一点儿,运气不好一整天都没有收入,很不稳定”。


  正当沈斌心灰意冷时,他经常进出的一间西餐厅注意到他,请他担任大堂主管,月工资1800元,并且推销出酒水有不同的提成,沈斌算了算,这样一个月怎么也过2000元了,于是他扔下了那一摊啰嗦的饮料,穿着西装走进了这家西餐厅。


  “干了5个月,收入确实比以前好,销售锻炼了我的能力和心态,但很多时候我都在郁闷,我真的要离新闻记者这个行业越来越远了吗?”从新闻记者到西餐厅大堂主管和酒水推销,沈斌虽然误打误撞得到了一直想要的收入,但他大学时期的记者梦,时而萦绕在脑海里,却渐行渐远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辞去职场白领变身花房姑娘
  • 测温后的确不达标 按不达标天数退费
  • 庆城县:药王洞民俗文化村背后的“庆州古城”
  • 家庭主妇再入职场演绎完美复出战
  • 暴力伤医背后的医疗之痛 甘肃省多起暴力伤医案透析
  • 职场新人忙“充电” 口才训练成“新宠”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