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丝绸之行

时间:2013-06-19 09:27来源:未知 作者:大西北生活 点击: 载入中...
 “丝绸之路”,做为中国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基础设施正在完善,已经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 一条主题线路,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 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 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丝绸之路,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 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历史上,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今天,游客可乘飞机、火车、 汽车沿丝绸之路旅行,既快捷便利,又舒适安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主要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存释迦牟尼佛 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奇特而壮 丽。青海湖鸟岛,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和天山深处的天池、青海的盐湖、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鲁番的火焰山和克拉玛依的魔鬼城等等,均为丝路增添 了无穷动魅力。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所涵盖的地域跨越了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不同的民 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史,各自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各民族地区,游客可体验当地民族生活,欣赏民族歌舞、参加当地居民的婚礼和欢渡 节日,品尝民族风味饮食、特色小吃、选购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  
平凉崆峒山
   崆峒山耸立在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属六盘山支脉,主峰海拔2123.5米,规划游览面积83.6平方公里,已开发游览面积14平方公里。
   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工美、传说美于一身,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融为一体。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造就;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合成;环境优雅幽 静,令人陶醉;神韵逼天宜人,引人遐思;奇峰、怪石、云海呈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显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山川雄秀甲于关 塞”,明代嘉靖时“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这样赞美崆峒山。自古以来,崆峒山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美誉,被宗教界誉为 “十二仙山”、“七十二境地”之一。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6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 游景区;2002年9月,西北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崆峒山因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广成子在山中修炼得道而被尊为道教宗主山。轩辕黄帝西登崆峒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术和养身之道。这在《庄子》、《史记》、《南华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明嘉靖初年,崆峒山被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由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任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 发祥于崆峒山的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著名作家金庸还曾为平凉首届崆峒武术节题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崆峒山佛、道两教鼎盛时期,共有琳宫梵刹42处、房屋建筑650间,著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堪称中国古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沟壑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 广,视野开阔。主峰马鬓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 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崆峒山奇洞石室遍布全山,数不胜数。“崆峒十二景”之一的“鹤洞元云”,描绘的就是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奇观。山上森林覆盖率几乎达100%,已知的植物有 1000余种,古树名木近百棵。招鹤堂的“孔雀柏”和凤凰岭的“定山神针”,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 保护名单的就有10多种。
   深远悠久的人文历史,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使得崆峒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相登临拜谒的名山。周穆王周行天下,巡游崆峒而得八骏;秦始皇“巡陇 西、北地,出笄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则六次出陇中,两次登上笄头山……司马迁以“尝西登崆峒”为傲,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为崆峒留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 甫谧隐居崆峒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炙,著成《针炙甲乙经》。众多高士名人如南北朝的王褒,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代李清照、游师 雄、张元,明代李攀龙、赵时春,清代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等,或慕名登临,或赋诗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美文、画幅 墨宝云集霞蔚,洋洋大观,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崆峒山景区的恢复、保护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国务院副总理耿飙、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共中央委员肖华、武警总部司令员杨国屏等中央领导人先后游览崆峒山。已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6年视察平凉时,欣然题写了“崆峒山”山名。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 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 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 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麦积山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0公里处,地处秦岭山脉西端,系小陇山林区的余脉,风景奇特。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丹崖,奇峰,曲水为特点的国家4A级景区、全国文明旅游示范景区、国务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据《玉堂闲话》和《秦州志》记载,风景区内山峦叠翠,群峰耸峙,风景特别优美,尤其是烟雨笼罩,横云飞渡之际,犹如进入海市蜃楼的幻景。评誉为: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系风景区的总称,全景区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一个古镇街亭温泉。其中麦积山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画,素有“东 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仙人崖石窟也保存有明、清时期的雕塑和壁画,是佛道合一的圣地;石门景区主要是道教。整个景区有深厚的文化底 蕴。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共含有18个主要游览小区,20处独立风景点。从天水北道沿北利公路,经甘泉、峡门、至贾家河约23公里,向南转向麦积山公 路,继行5公里即达麦积山景区。从麦积山景区继续向南行30公里达曲溪景区。由贾河向东继行8公里即达仙人崖风景区。从仙人崖沿北利公路,经牧马滩即达石 门景区约24公里。
麦积山风景区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达2200米以上,是我国南北方沉积地层在地表上层的分界线,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 岭,整个风景区的岩层构造是由红色砂砾岩层和浅色变质岩所构成。风景区内气候条件也比较好,年平均降雨量为600——700毫米,气温最高为33℃,最低 为-15℃,一般冬季低温带在-8℃,无霜期为230天,日照年为2307小时左右,空气相对温度为85%左右。由于风景区位于南北交界处,所以冬天不太 冷,夏天不太热,誉有西北江南之称。
麦积山风景区内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景观,观赏及药用植物品种繁多,珍禽奇兽较为丰富,有些已为国宝。据调查小陇山林区内有被子植 物1576种,分属于138个科626个属,裸子植物33种分属8个科15个属。在风景区内的约有111种,分属于50个科106个属。其中有很多是园林 中的珍品:黄花杠柳、苍松、翠柏、云杉、冷杉、水杉、白皮松、红豆杉,玉兰树和野生紫竹、野生百合、金背杜鹃、甘肃琼花等。动物资源有珍禽奇兽:如熊、黄 羊、野猪、麂子、鹿、麝、红腹锦鸡、鹦鹉、绶带等。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特别完美,是其他任何景区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了香积山、豆积寺、交龙寺等景点,使景区的内涵更为丰富,加上整个景区环道修好,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确是国内外宾客选择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位于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黄河水流湍急,历史上有“天下黄河不桥”的说法。兰州地处高原,此处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摆渡,极为不便。明洪武中,宋国公冯胜于兰州城西建浮桥一 座,后拆毁。洪武十八年(1385),指挥杨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关(今白塔山南)。浮桥用巨舰24艘,以二铁缆四麻缆维系而成,船上铺木板而行, 被称为“黄河第一桥”,冬拆春建,沿用至清。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人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 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米、宽为7.5米的黄河第一桥。1942年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桥至今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钢架拱梁,结构美 观,黄河铁桥气势雄伟,是兰州的一大景观
白塔山
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 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 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 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 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三台大殿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藏石丰富,独具风格。 山下为中山桥,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兰州市白塔山东约1 公里处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遗址。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 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 闻名。
敦煌之旅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宝窟,内容极为丰富。历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 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 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敦煌是飞天 的故乡,敦煌是世界艺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古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全境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100米。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莫高窟 现存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特别是唐以后的许 多优秀作品--那轻倩柔媚的菩萨和刚劲勇猛的金刚、力士,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地面上的莲花砖,构 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史书上说,西域诸道,"总辏于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 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 势宏伟壮观。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 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 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 百年来的建筑形式。现在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从 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的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 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从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 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当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态逼真、含 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 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晃动!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从 艺术上讲,它显示了各族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从历史上讲,它反映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科学技术、音乐舞蹈、 民族风情、衣冠服饰等等。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实乃举世罕见。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
   
月牙泉和鸣沙山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鸣沙山、月牙泉离敦煌城仅五公 里,每当夕阳西下的进修,鸣沙山谷地里驼铃悠扬,游人如织。在这里,你会走出都市的浮噪,进入身心怜悯、乐而忘返的归真境界。
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美丽、多情;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样神秘、温柔、诱人;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 瓜--是那样碧绿、甘甜、晶莹。其实,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 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据传鱼称"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称"七星 草",有催生壮阳作用。据说,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称为"药泉"。月牙泉边,白杨婷婷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 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南岸台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 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里所记"沙?quot;便指今日月牙 泉。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唐《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日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 美。"
   月牙泉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泉形酷似月牙,四 周是高耸的沙山。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过去,人们难解大自然的奥秘,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的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相传很久以 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鸣沙山,更没有月牙泉,有一年这里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干渴难忍,大放悲声。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 听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心如针刺,伤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泪珠。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救了人们干渴的灾难。为了感恩戴德,人们修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这 样,便惹恼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黄沙一扬,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赶走夺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道行浅,斗不过神沙大仙,便来到九天找嫦娥,借 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借来一弯新月,放在沙山中间化为清冽莹澈的月牙泉,供人们饮水浇田。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 知晓后,非常生气,谴责神沙大仙蛮横无理,欺人太甚,轻轻将衣袖一拂,大风顿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顶。气得神沙大仙吼声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 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 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 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 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 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玉门关和汉长城
玉门关和汉长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其悲壮苍凉的情结引发人们无限神思。诗中的玉门 关距敦煌城90公里,俗名"小方盘城",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相传古代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珠宝经此关传人中原,玉门关因此而得名。该城始 建于汉武帝征服河西?quot;四郡,据两关"时期。西汉时为玉门都尉的治所,东汉后改为西域都护所辖。自张骞凿空,打通丝绸之路后,这里驼铃悠悠,人欢 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片繁荣景象。
玉门关以疏勒河为屏,以长城为线,气势十分 壮观。但由于历史变迁,苍海桑田,今日古城内外,戈壁苍茫,沙场连绵,昔日的繁荣不复存在。现存玉门关呈方形,四垣保存较为完好,其建筑用黄胶土夯成,开 西北两门。城墙残高+米,上宽三米,下宽五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战马可直达顶部。在这望你可以看到中国尚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在玉门关东北约13公里处,有一仓储遗址,面积为155米*150米。学者多认为此即为《敦煌录》和《沙州城土镜》所载之河仓城。城北临疏勒河水,古人以船为渡,运酒及敦煌绿洲所产粮食至此存储,供玉门叵饺氖匚谰硎秤谩?br>
汉长城是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而建起的一种防御设施。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 米,残高3米,顶宽l 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 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辅粘士和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长城沿线,每隔10华里就筑有烽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 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
塔而寺
距西宁市西南30公里,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 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明代始建,历时400余年,已成为拥有殿宇、经堂、佛塔、僧舍30余座建筑的古建筑群,并成为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
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 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等建筑组成, 占地4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 布局严谨, 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 是汉藏民族形式结合的典范。其主体建筑大金瓦殿, 为汉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 镏金铜瓦顶, 金光四射, 灿烂夺目。殿内大灵塔, 纯银作底, 镀以黄金, 塔内供宗喀巴药泥像。殿内有金灯、银灯、塑、铸、绘画、法器等。小金瓦寺为护法神殿,存有“跳神”等宗教活动器物,塔尔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经堂。这座藏式 平顶建筑面积达一千九百多平方米。殿内的108根大柱子上都雕着美丽的图案,经堂里面的蒲团怕是有上千个,据说可以让两千多喇嘛集体颂经。
塔尔寺还有著名的艺术“三绝”, 即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其中的酥油花是用酥油塑造各种形象, 造型生动, 形态逼真, 工艺精巧。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灯节会上将做好的酥油花展出, 一年一度, 成为寺内盛会。
塔尔寺三绝
   塔尔寺内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称为“塔尔寺三绝”,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酥油花相传是当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时,当地佛教徒为表示尊敬,让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来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逐渐在西藏成为习俗,后来传到塔尔寺。
   塔尔寺的酥油花塑得非常精巧,形象逼真,堪称一绝。每年冬天,酥油花艺人就开始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 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各种宗教神话故事,到了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灯节会的时候就被展出,一年一度,成为塔尔寺的盛会。
   塔尔寺的壁画有的直接绘在栋梁上,更多的是绘在布幔上,或悬挂或钉在墙上。壁画染料选用的是矿物染料,色泽艳丽,保持经年不褪色。每年六月有观经会,其中一个经典场面是将数十丈长、绘着大佛像的布幔在山坡上高高挂起,叫做晒佛。
   塔尔寺堆绣,是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剪出各种形状,再把羊毛、棉花之类的东西填充进去,在布幔上绣上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鸟兽什么的,是非常特别的宗教艺术品。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
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季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 湖中含有近万种矿物和40余种化学成份的卤水,是中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湖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 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 色,故称“青盐”。 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 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又因盐类形状十分奇特,有的象璀灿夺目的珍珠,有的象盛开的花朵,有的象水晶,有的象宝石,因此才有珍珠盐、玻璃盐、钟乳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蘑 菇盐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名称,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 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游客在此即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通向湖心区的小火车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乘载工具。
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 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 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天池风景区
天池,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位于阜康县南偏东4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天池”一名来自乾降48年(公元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的题 《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 这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海拨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南北长 3千余米,东西最宽处1500余米,旺水时面积达4.9平方公里,最深处105米,总蓄水量1.6亿立方米。其北岸的天然堤坝,就是一条冰碛垅。天池是世 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池古称“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 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地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绦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 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 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 冰场。世人将天地的自然风光概括为“石门一线”、“龙潭碧月”( 龙潭是指位于天池下方约2千米,海拔1660米,盘山公路西侧的“西小天池”。传说是西王母当年用的洗脚盆,实则它是天池湖水透过地下湖坝粗大的冰渍物渗 漏下来的泉水,在山嘴交汇的低洼处形成的一个积水深潭。池周塔松竞秀,满山苍翠,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山峰树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静影沉壁,月影微 颤,有诗赞曰“一弘碧流成龙潭,青松白雪镶翠盘,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广寒。”游客伫立天池冰碛堤坝上,翘首南望博格达雪山,但见“远处皑雪近处 松,野花似锦绿偎红。湖光山色泼墨画,春夏秋冬一景融”。观此胜景,如临仙境,令人飘然荡魂。)顶天三石”、“定海神针”( 传说天池之中有一个水怪,经常乱施淫威,兴风作浪。搅的天池之水瀑涨,淹没左右居民,百姓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盛大的蟠桃会。会 上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忘记邀请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悦,发威泄私愤。顷刻之间浊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头上的一根 碧玉簪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变成了一棵榆树。从此生长在天池水边,成为镇水之宝。这棵由王母娘娘头上的碧玉簪变成的榆树就被后 人称为“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观松”(天池西侧山势相对缓和又位处阴坡,由冰碛石和泥石流堆积物组成的山坡比较疏松,蓄水条件好,特别适宜于林 木的生长。这里云杉林连峰续岭,浓阴蔽日,是旅游最好的去处。“西山松”,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海峰展”、“悬泉飞瀑”八大景观。从进山开始,天池 自然风景区大体分4个自然景观带:低山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亚高山带、冰川积雪带。骑马从天池出发,当日便可抵天山东部最高峰--海拔5445公尺的博 格达峰下。博格达山是北天山东段的主要山林。“博格达”,蒙古语意为“神灵”,因为海拔5445公尺的主峰博格达峰,一年四季冰峰雪岭如银甲披挂,古蒙古 人敬畏以为“神”,因而得名。博格达峰也是中外登山爱好者开展登山活动的山峰之一。
喀纳斯自然景观区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属林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面积约五千平方公里,山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均属保护对象,以保护自然综合体的完整性。
   珍贵树种主要有落叶松、红松、冷杉、云杉以及杨、柳等。珍贵的动物主要有马鹿、雪豹、雪兔、猞猁、松鸡、棒鸡、雷鸟以及棕熊等。
   该保护区是阿尔泰山的“缩影”,具有典型代表性,从下往上是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带、草甸带、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与山地冻原带、冰川恒雪带,垂直公布比较明显,反映了阿尔泰山的特点。
   它又是重要的风景区,其整个生态系统基本上未遭破坏,风景如画,夏季站在哈纳斯湖畔,向上望去,山峦叠起,峰顶白雪皑皑,冰川覆盖,一片银装素裹,十分壮 观。平视四周,树草交织,花红叶绿,松涛起伏,湖中碧波荡漾,四周鸟语花香,极为美妙。假如遇上阳光四射,或蒙蒙细雨,或小雾缭绕等情景时,那就更加令人 陶醉。
   喀纳斯湖,是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系冰川强烈刨蚀,冰石表物阴塞山谷,形成终表垄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弯月,长24.5公 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积6.9万亩,蓄水量40亿立方米,为我国深水湖之一。湖周是苍翠的针阔混交林,与辽阔的 山间草原连成一片。春天草原上繁花盛开,芳草萋萋。近处云雾似洁白的飘带,缠绕山间。远处皑皑冰峰,层林苍苍,沟壑滴翠。七、八月份,登上海拔2030米 高的观鱼亭俯瞰喀纳斯湖光山色,你会为湖面多姿多彩的奇景所惊叹,在蓝天白云下,偌大湖面宛如硕大的调色盘,湖水的颜色一块深、一块浅、一块蓝、一块绿, 真是变幻万千,美不胜收,在喀纳斯欣赏“宝光”霓虹美,特具魅力。“宝光”人们俗称“佛光”。它与天下独秀的喀纳斯湖光,与山舞银蛇的冰川,与绿草如茵的 草原,与浩瀚无垠的森林,与轻盈飘荡的山间薄雾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让你如临仙境。当旭日东升或夜幕降临时,乘船或站在第四道湾平台上探寻湖心秘密,若有 幸,可以看到时隐时现像小船一样的神秘“湖怪”。
   喀纳斯湖是我国极其难得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的区域,保护区内有植物798种,其中珍稀植物30种,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
   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 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从卧龙湾沿喀纳斯河北上约1公里,你 会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湖湾,那就是月亮湾。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湖内有嫦娥奔月时留下的一对光脚印,美丽静 谧的月亮湾是喀纳斯的标志景点。
   图瓦人亦称“土瓦”和“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 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 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言相近。在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度蒙古族传统的敖包节外,还有当地的邹鲁节(入冬节),汉 族人的春节与正月十五元霄节。图瓦人信仰佛教,丧葬方式为曲体入葬,图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纳斯湖图瓦村和白哈巴图瓦人村落。喀纳斯湖与图瓦人相互辉映,融 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湖旅游区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火焰山
火焰山自东面西,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为天山支脉之一。亿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 的沟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的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此即“火焰山”名称之由来。山体长约98公里,宽约9公 里。主峰位于吐鲁番市区以东约40公里处,海拔高度为831.7米,火焰山上高温干旱,“飞鸟千里不敢来”。但其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大坝。
   火焰山处在“丝绸之路”北道上。至今仍留存许多文化古迹和历史佳话。火焰山神奇的地貌、独特的物产,众多的文化遗址,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等优美的传说,脍胎炙人口。近年来,游人如织,形成了火焰山旅游热。
   关于火焰山的传说之一: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仓卒之间,一脚蹬倒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 火焰山。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其实,火焰山是由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砂砾岩和红岩泥构成的, 年龄距今有两万万岁了。
   关于火焰山的传说之二: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当地最高统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 惊心动魄的激战,恶龙在吐鲁番东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杀。恶龙带伤西走,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因此,维吾尔人把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焰 山。拴马桩和踏脚石在吐鲁番市胜金乡西南10公里处,从312国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顶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桩,人称“拴马桩”。据说当年 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处,曾把白龙马拴在石柱上,拴马桩由此而得名。在拴马桩不远处,有一巨石,相传是唐僧上马时用的踏脚石。 栓马桩维吾尔人称之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据说穆罕默德时代,有个圣人名叫艾力,来到火焰山,曾把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们就把这根石柱叫 “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为拴马桩)以示纪念。 开车由木头沟进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园,就能看见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肩扛芭蕉扇在前开路,唐僧气宇轩昂带着猪巴戒和沙和 尚,牵着白龙马,慢步徐行。
   唐僧取经群塑形态生动,表情逼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来此观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连不断,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点之一。遗憾的是群塑人为的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形同囚犯,令游人驻足长叹。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1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推荐内容
载入中...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