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章法几何论

时间:2016-07-04 10:3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杨重琦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每个字都是由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椭圆形组成的。字结构看上去复杂多变,其实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线条的平行关系,另一种是线条的交叉关系。

  字结构是由平行和交叉的不同组合所组成的,这两种关系是字结构所有关系的构成总和。换言之,平行并列线条的宽窄变化和交叉角度变化构成了字形千差万别的变化,任何两条平行线条的拉近和拉远,两根交叉线条锐角的变化都会形成新的字形。楷书字结构是规整的,线条之间的平行和角度关系是固化的,而行书、草书则是千变万化的,一人一种字形。事实上,每个人的写作习惯对线条的应用是对几何体的感知所决定的,这涉及到了空间感的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比如“又”,三根线交叉形成4个三角形,线交叉改变1度,4个三角形就会发生变化。

  线条在分隔字结构的同时,也造就了章法。行与行之间形成了新的几何关系,每个行距就像一个长方形的体积上伸出了各种不同的几何体,这些几何体在分隔字与字空间的同时,又形成和下一行的联动关系。这些空间就像是迷宫,又像是军队列阵,动静有序,排列无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线条边缘的变化由于纸和墨、笔三者的关系,笔在控制墨的流向时,会在边缘部分出现氤晕,墨在纸上的散开,一方面是墨流体本身的不可抗拒性,另一方面则是书者的控制能力,两者会在线条边缘形成不同的更为复杂的几何体形。如果说字结构和章法是宏观分析的话,那么线条边缘的则是微观分析。恰恰是线条边缘的变化构成了字结构和章法的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九”字横钩没有向上,而向下钩的转折处笔锋的停留。“月”字竖钩钩起时,笔锋有过短暂停留,使墨色散开,使得一横起笔如柳叶,秀美端庄,落笔笔肚按下,略作停留。这些线条内部的不同运动使这一横充满了力量和体积感, “五”字省去了一横,笔画形成了一个末三角。“月”字通过两点的位置,使字内空间宛如一潭泉水,憨态可掬,厚重古雅,表现了良好的空间感和对笔法的控制。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拥有完备的理论技法体系?髵,书法是在书法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变异的。卫恒的《四体书势》、王羲之的《自论书》和《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从书法的起源、字体形成、笔法、章法,以及书法与个人的情感等多方面加以论述。综观魏晋书法理论,基本上是以玄学为基础而产生的,由于玄学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这些书法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却是以具象的线条为基础的。书法线条质量主要来自于对笔锋的控制。

  如何控制?控制之难在于使转、提按过程中笔锋的调换能力,说白了即:使转提按是为了字形結构和章法需要,也是笔毫锋面的赱向过程,其難度在于同時进行,往往是顾此失彼。調鋒核心是让笔毫著紙面均匀平衡,即保证做到每个毫毛接触紙面并与其產生磨擦,所謂万毫齐發是也。用笔力量的角度一一力量來自于那块肌肉,不同肌肉產生的力传之笔尖使笔毫的着紙面不同並形成异样的磨擦,仿佛无形的手在指揮笔锋在运动一样。這个过程的微妙感覺不可言传。临帖就是去找這种笔法写作狀态和运毛筆的内在規律。对笔控制力更多來自于腕与肘间的下部扭力,而非上部的平衡傳导力。這与每个人的肌肉传导力和心理暗示有关,也許有人更多來自于上部,但是无论所部你得有這种思维意识去體驗不一樣部位的力量对笔鋒產生的变化帶來的线条质量。注意這里的三层关系,1力源,2作用于笔锋(這个过程看不見),3墨线不同变化。找鋒是让力量作用于笔鋒的那个位置,即笔觸接触纸的那个橫断面才是力的支点,是那个橫断面而絕非整個笔身或笔尖,那个橫斷面就是決定墨线粗细变化的那个部位吧。笔毫的控制点就在这个位上,這時你会感到笔身是硬的和筆杆联在一起,而這个部位以下笔头部分是軟的,绵的,自由的形成力的迴旋区和墨的沉淀区,书者会有一种意志与运笔隨心所欲的快意,一种駕馭自如的感覺。因此,需要用生理学、力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展开对书法的研究,这是当今书法必须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勤芳)
>相关新闻
  • 从楼兰残纸看西北书法的守衡与创新
  • 楼兰残纸对书法形制的贡献
  • 楼兰残纸与古书法演变关系
  • 楼兰残纸在书法传承中的历史作用
  • 楼兰残纸与锺繇楷书
  • 比较书法学意义上的楼兰残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