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开创对口支援合作全面"升级加力"的新局面

时间:2017-05-12 10:03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樊玟暄 点击: 载入中...

  开创对口支援合作全面“升级加力”的新局面


  助推海西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2010年国家部委、央企和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以来,援受双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发展主线,顾全生态和社会两个稳定,突出向民生和基层倾斜、向软件提升倾斜、向智慧服务倾斜,坚持项目与需求、硬件与软件、产业和就业、建设和运行相结合,对口支援工作迈上新台阶。


  ——项目援建力度明显加强。浙江方面:7年共实施援青项目203个,建成了海西高级中学、格尔木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德令哈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等一批惠民生、强基础、补短板的项目。2017年计划实施精准脱贫、海西州新闻中心、都兰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德令哈市农垦风情小镇及文创影视基地等项目97个。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方面:国家部委、央企实施援建项目30个,其中:华电集团建成了都兰县香日德镇大风车双语幼儿园、都兰县蒙藏医院等项目;中石化集团建成了茫崖综合农贸市场和文体活动中心;中石油建成了冷湖安全饮水工程、天然气入户工程、中学生物地理教学园和农业种植园项目;中化集团建成了大柴旦2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学校综合教学楼等项目;科技部重点扶持了乌兰县恒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工信部重点扶持了格尔木瑶池种植公司枸杞枝叶饲料加工等2个项目。


  ——产业援青力度明显增强。“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全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产业、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一批浙商投资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扶持和培育柴达木电子商务发展,帮助海西农牧企业在杭州设立“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建成嘉兴枸杞一条街。中石化集团积极引进上海荷芙达、青海水利水电等企业,成功签约项目5个,签约金额9.38亿元,项目涉及文化旅游、风电、装备制造等领域。


  ——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与浙江省签订了《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教育工作协议书》,建成了海西教师培训中心、德令哈市春蕾小学、乌兰县幼儿园等20个项目,为5所学校配备了教学设备,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赴浙江参加培训和挂职锻炼,在海西高级中学开设了“杭州班”。建成了海西州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格尔木急救中心、都兰县蒙藏医院等22个项目,为德令哈市中医院及天峻、都兰、乌兰3县医院购置了医疗设备。2013年浙江省先后选派37名优秀教师和40名优秀医生赴海西开展支教援医工作。州人民医院在浙江医疗专家的帮助下,建立了心血管内科,填补了海西东部地区此项技术的空白。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微创手术治疗心脏病、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等开创了海西医疗史上的多个第一,海西州人民医院重点科室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自对口援建以来,浙江省实施智力援助项目324批(次)。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院校设立了培训基地,培训、挂职和进修各类人才22549人(次),有力促进了海西干部人才培养。中石油、中化、铁路总公司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加大对受援方的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智力援助,积极培养海西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交流交往交融取得明显成效。海西8个地区与浙江8个地级市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并为海西各地区捐款捐物4868万元。自对口支援以来,双方互访交流达360批次4980人。高层互访27批次307人。援受双方共同组织举办浙江师大附中藏族班、藏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夏令营赴浙江游学等活动,成功举办“美丽柴达木、相约西子湖”、“醉美昆仑·梦回钱塘”、“心手相牵援建情”等为主题的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活动。


  按照2017年援青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狠抓责任落实。根据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省党政代表团赴对口援青省市学习考察等有关事项的分工意见》的通知要求,海西州从9个方面细化了贯彻落实措施,并明确了责任单位。我们将扎扎实实抓好落实,抓好督查和问责。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推动党政代表团考察结果落地生根、早见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围绕“海西州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化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浙江电子商务技术和平台优势,计划年内培训电商人才1000人次。力争2017年新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25个。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农牧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牧民稳步增收。助推产业援青发展。以“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建设为载体,重点做好绿朋集团2万吨特种功能纤维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力争早日落地开工。同时加快茶卡小镇、德令哈农垦风情小镇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客源互通的合作机制。


  加大智力及就业援建。2017年计划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人才4600余人次。扩大学生就业技能、创业知识及企业高级人才培训,提升创业促就业和培训工作的服务能力。


  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协调浙江媒体宣传海西旅游景区,有针对性地在车站、机场、交通干线、城市出入口及重要公共场所制作发布海西旅游形象LOGO和外宣标识体系。今年继续赴浙江省开展文艺文化走亲活动和“以旅为桥促交流·海西浙江一家亲”宣传推介活动。同时做好“青洽会”和“浙洽会”的参会参展工作,推介海西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为海南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自2010年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国家先后确定由江苏省和国家商务部、水利部、中电投集团、宝钢集团、大唐集团分别对口支援海南州及州属五县。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援受双方坚持把民生建设作为优先领域,把援青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把产业援青作为重点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关键举措,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平台,不断探索新路子、强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各项援助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主动与援青干部协作配合,在落实对口支援工作上想在前头、做在前头。建立健全了对口支援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体系。州县两级单独设立援建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四到位,形成了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我们及时制订并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管理、规范援青资金使用等相关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了援建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突出民生为本,援建项目全面实施。紧紧围绕全州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提升、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产业发展以及交流交往交融等五大重点,实施各类援建项目257个。援建项目的全面实施,使全州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强化人才培训,智力支援大步迈进。先后选派30名厅县级干部到江苏挂职锻炼。将培训延伸到机关、村社干部、农牧民群众等各个层面,覆盖到卫生、教育、就业、管理等各个行业,先后举办各类专项培训300余期12500余人次,有力助推了海南干部职工素质的提升。特别是连续三届南京市江宁中学“海南民族高中班”高考成绩喜人,江苏中职班规模超过1000人,使我州学生享受到江苏省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江苏省先后组织70余名高校研究生连年到海南州部分中小学校开展支教工作;州政府与宝钢集团签订协议,建立了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加大沟通协调,交流交往持续深入。我们主动加强与支援方全方位、各层次的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先后7次率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汇报衔接工作。江苏省先后共有6位省级领导干部14次、22位厅级领导干部30余次到海南现场调研指导工作,帮助我们探索帮扶路子,绘制发展蓝图。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州与江苏省、国家部委和央企共开展各层次考察交流共750余次7500余人,促使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此外,海南州精心编排的歌舞剧《千里和缘》在南京、常州、上海等地的感恩演出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进一步提升了圣洁海南的知名度和名誉度。


  积极搭建平台,经济合作深入拓展。通过南京经贸洽谈会、“青洽会”等平台,援受双方共签约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合作等意向协议80余项,签约协议资金达254.5亿元。每年在南京市举办海南州商品推介会,特别是在南京成功举行“1号店·海南州馆”启动发布会,开创了市州馆上线运营的先河。同时,州政府与江苏省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签订了《互利共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该公司向共和县援助3000万教育发展资金;与江苏省相关部门签订《青电送苏框架协议》,确定在去年消纳我州新能源电量5亿千瓦时的基础上逐年递增,有效促进了光伏企业电力消纳能力的不断提升。


  发挥桥梁纽带,援青干部作用凸显。我们始终积极主动做好对援青干部的服务工作,坚决按要求做到了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放手,生活上关心照顾,管理上严格要求,为援青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和成长进步创造了较为良好的条件,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全体援青干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出色的成绩表现、良好的援青形象,赢得了海南州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各级援青干部在思维方式、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许多新思路、新观念,也为海南州广大干部树立了榜样,发挥了示范作用。


  着力宣传报道,援建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始终按照“加大宣传力度,为对口支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海南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情况、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以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等特别是去年在南京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十二五”时期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工作成果大型图片展,并通过江苏媒体连续展播了海南州对口支援专题宣传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通过多年的对口支援,有力促进了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一大批自治州发展急需、干部群众长期盼望却又无法落地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方面的项目得以付诸实施。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等软实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支援方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海南州加速结合,在互利共赢中积极促进了自治州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步伐。


  今后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支援方的鼎力支持下,进一步理清思路,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集中力量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教育就业、精准扶贫、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保护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等领域面临的突出困难,助推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为自治州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助推玉树早日精准脱贫


  对口援青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产业扶持、智力援助、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等重点,实现“援建资金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80%以上用于基层”的既定目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展对口支援,为新玉树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如今,实施的项目已开始发挥作用和效益,玉树各地群众已切实感受到了北京支援帮扶带来的巨大变化。


  聚焦民生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在项目安排上,严格按照国家对口支援工作指导思想,把民生保障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大局。新建了杂多县、治多县等供水、排水市政管网200多公里,以及自来水厂、环卫设施等市政配套设施,惠及10余万群众;新建了曲麻莱县、囊谦县等农牧民住房600余套,彻底改善了2000多牧民的住房条件;实施了9项乡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2万余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曲麻莱县叶格乡等城镇及边远牧户太阳能照明5000余套,为8乡18村2万多群众送去了光明,当地牧民高兴地称之为“眼睛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各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增强公共服务水平。新建囊谦县尕羊乡麻永村联村小学、曲麻莱县民族中学食堂、杂多县二完小操场等8所中小学基础设施,实施24所幼儿园学前教育科学保教,不断增加玉树高中异地办班招生数量,使1760名贫困学生实现了异地上学,全州2016年高考文理科高分考生七成来自异地班;新建非灾区囊谦县和曲麻莱县人民医院、治多县多彩乡等10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全州258个行政村卫生室设施设备提升,开展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及乙肝、结核、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消除了一批困难家庭致贫因素。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玉树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为助力玉树精准脱贫创造了良好条件。


  助推产业发展,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利用玉树特有资源,推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援建囊谦县游客到访接待服务中心、杂多县冬虫夏草扶贫产业综合市场等项目,有效改善了玉树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扶持全州12家龙头企业、47家中小微企业,打造科技含量高的玉树特色品牌,同时解决了1300余人的就业;支持了9个贫困村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实施产业扶持项目,不仅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增强了玉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以产业援助带动脱贫、长期扶贫见成效的目标。


  实施人才扶贫,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通过人才智力支持,增加玉树长远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七年来,累计为玉树培训党政干部、教育卫生及市政专业技术人才、农牧民等人员2.3万余人次,开设党政干部培训班、“三基”干部学院,为当地培养管理人才;培训市政运营管理人员、农牧科技人才等,增加玉树专业技术人员储备;支持玉树州开设“干部人才大讲堂”,实施“千人培训”工程,极大提升了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市政运营及群众增收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为玉树培养未来高素质建设人才,取得了显著效果。


  坚持生态战略,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实施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个保护站住房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饮水井等硬件设施提升项目、黄河源头环境保护设施完善项目、称多县称文地区生态防洪治理工程、玉树市文化公园,对治多县、曲麻莱县等县城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深化交流合作,增进民族团结共融。两地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社会各界组织开展“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活动,把对口支援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组织干部、教师、文艺界人士、宗教人士等55批次赴京交流交往,促进了“民族团结一家亲”;邀请北京优秀企业参加青洽会、康巴艺术节等,组织玉树企业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各类特色产品展销会,玉树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得到推广。


  下一步我们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加大精准扶贫力度,进一步抓紧抓实我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结合精准扶贫领域确定对口支援项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教育质量、群众健康、农牧业等方面的短板,为脱贫提供保障。突出对未纳入玉树灾后重建的囊谦县、曲麻莱两县为重点地域和教育、医疗为重点领域的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建立长远扶贫项目的储备库,安排成熟的长期扶贫项目。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推动建立两地党委政府间沟通联系机制,及时对接两地需求,推动两地互访,促成建立沟通联系工作机制。加大干部人才交流帮扶,加大两地交流互动、挂职。促进文化领域交流交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广泛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多方援助合力。深化对口帮扶关系,推动北京各区与“一市五县”深化结对帮扶关系。协调援建玉树的国家教育部、卫计委等7个中央部委力量,主动争取对玉树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拓展社会力量帮扶渠道,动员社会组织、公益机构、民营企业和个人依托市场手段,结合玉树资源,开展帮扶行动。加强援建工作的宣传引导,注重总结和推广援玉工作经验,大力宣传对口支援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聚焦果洛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0年,国务院确定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国家环保部、国家交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国家部委和中国电网公司、中国移动公司等中央企业对口支援本州六县。七年来,援受双方密切配合,把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发展、教育、卫生和人才智力支持作为关键举措,按照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和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实际需要,把规划与建设、扶贫与扶智、物质帮扶与思想理念传递结合起来,通过规划引领、项目管理、人才培训、智力交流,扎实推动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口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上海对口支援方面,七年来,共落实对口支援项目437个。国家部委和央企对口支援方面,七年来,央企对口支援项目42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有效改善果洛州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教智力支撑、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上海对口支援帮扶培训和本地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2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4413人次。选派7名厅级干部、37名县级干部和76名科级干部赴上海分别挂职锻炼1年和3个月。这些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不仅使受训干部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关键是转变了观念、拓展了思路、更新了知识结构,提高了能力和素质,为实现果洛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对口支援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援受双方突出民生导向、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所需所盼所想,较好地发挥了对口支援项目的作用。上海援建项目中安排游牧民定居、富民安居、教育、卫生、供水等民生工程占援建项目和资金的80%以上,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脱贫攻坚为目标,实施“五项脱贫工程”,在教育、卫生、安居工程、产业扶贫等领域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七年来,共落实115个项目,分别在全州六县的贫困村实施了自驾车营地、旅游扶贫宾馆、旅游服务中心、民族旅游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园区项目、资产收益项目、蔬菜温棚建设项目、饲草料基地建设示范项目、藏式牧家园等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创新对口支援模式,在格尔木市建成玛多县光伏电站扶贫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创收900万元,为全县453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986元,从而达到实施异地扶贫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目的。


  援青干部树立了务实创新实干的新形象。七年来,州委州政府对援青干部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悉心照顾,管理上严格要求,为援青干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成长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批66名援青干部,全身心投入对口支援工作,克服高寒缺氧,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交朋友,了解大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同时,积极向上海市汇报,提出对口支援工作意见建议,按照上海和州委州政府要求,指导各县、各部门筛选申报项目,并和相关部门对所有上报项目逐一分析研究,确保援建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同时,援青干部开展为民办实事,重点争取计划外项目、资金,资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献爱心帮扶果洛困难家庭和学生等活动,无偿援助各类物资、款项折合资金0.88万元,为对口支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今后对口援青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现就今后一个时期对口支援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继续加大教育援青力度。一方面,上海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逐步加大果洛籍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同时将目前正在上海学习的中职生逐步提升为“2+3”模式的高职教育;另一方面,今后要积极协调国家教育部门采取特殊办法,上海市部分高中学校招收和培养果洛籍高中生,不断提高果洛州高中生高考升学率。同时,选派教学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到果洛州、县中小学任教,以“传帮带”的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援青工作。近几年上海市安排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会诊等项目,在促进果洛州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干部群众欢迎。今后要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并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长期坚持,力求发挥作用。  ——对口支援地区要联系组织外地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单位参与受援地区产业开发。重点参与农畜产品、土特产的开发加工、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开发建设,实现双赢。建议从今年开始,将引进大中型企业参与资源开发作为对口援青工作的一项定量性任务,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效。


  ——继续增加优秀专业技术干部开展对口援青工作。今后在援青干部的选派上,增加教育、医疗、旅游、工程规划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弥补果洛教育、卫生、科技、农牧业、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短板。推动授受双方相关机构间的合作,帮助果洛破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希望与上海市合作共建各领域各地区“智库”,在编制规划、决策咨询、技术攻关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下一步,果洛将学习借鉴兄弟地区、单位在对口支援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切实加强汇报沟通协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全面提升上海对口援青工作的水平和层次。


  着力增强海北自我发展能力


  2010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把援青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和结对帮扶“三个机制”,实施了“一市对一县”的定向帮扶措施,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威海市、临沂市、聊城市、滨州市和门源县、海晏县、刚察县、祁连县又形成了一个县帮扶一个乡镇的结对关系,援青工作合力持续强化。


  援建项目落实有力。制定了山东省“十二五”和“十三五”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的“责任书”、“时间表”和“任务图”,力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实施了百余项涉及城乡居民住房、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党政干部及农牧民培训等各个领域的援建项目。


  产业援建有序推进。山东省把海北作为“第十八个市”,大力培育海北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高原现代生态旅游示范区、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年来,山东有20多个部门单位与海北签订战略合作对口帮扶协议。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建成了一批改善基础、惠及民生的好项目,推出了一批解决教育、卫生、民政、就业等民生领域问题的新举措,集中解决了一些制约海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有效改善了全州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智力帮扶深入推进。坚持派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对口援建以来两地互访5500多人次。一方面选派山东专家团、医疗队、教师团等,来我州实地开展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培养“本土型”干部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山东为海北举办各类培训班264期,累计培训8164人次,选派723名专家人才开展智力帮扶,安排海北选派的81名党政干部和569名技术人员在山东省挂职锻炼。


  援建模式不断创新。第三批援青干部到岗后,首次探索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带动海北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首次组织了由旅游专家、旅游媒体记者及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四合一”综合团队到海北进行全方位对接,首次将构建医疗体系建设纳入重点,首次实施城乡规划援青,首次将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结合。


  2010年以来,中粮集团、五矿集团、神华集团、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家央企分别对口支援海北州所属门源、祁连、刚察、海晏四县,近年来,央企与海北州共互访50余次、900余人次,通过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援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五矿集团在祁连县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特色示范村等项目建设。神华集团在刚察县实施了牧区危房改造及环境整治工程、游牧民定居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中国铝业公司实施了海晏县寄宿制小学运动场建设项目、民政福利院建设项目、海晏县行政服务中心项目、海晏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中粮集团实施了门源县公共卫生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中国五矿投资2亿元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会议为一体的五星级祁连天境大酒店已于2016年8月8日正式运营;神华集团20万千瓦风电开发项目已完成可研预审,目前相关申报材料提交至青海省能源局;神华集团与刚察县初步建立了猪牛羊肉采购常态化机制;中粮集团“我买网”与门源县5家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电商业务的对接,门源蜂产品已通过“我买网”渠道对外销售。


  援青干部牢记使命,把藏乡当故乡,在推动援建项目、搭建援建平台、促成干部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赞许。同时,严于律已,注重团结,服从管理,坚守岗位,慎独慎微,做到了“受住艰苦、耐住寂寞,抵住诱惑、守住阵脚”,树立了援青干部的良好形象。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省党政代表团赴山东省学习考察的有关内容为指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以山东省对口支援自治州“十三五”规划为主线,努力构建以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相结合的援青工作格局,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扶贫攻坚上实现新突破。结合贫困乡村的不同特点,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支持扶贫对象培育发展增收产业,努力构筑相对稳定、可持续的增收渠道。二是在产业帮扶合作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努力使每一个产业援建项目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好项目。积极推进两地产学研合作,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在智力帮扶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制和平台,加快推进各类培训工作,注重引进支援方人才智力资源,重点邀请支援方专家学者来我州举办讲座、开展巡回指导以及支医、支教、支农、支企等活动。积极衔接做好我州高校毕业生在山东进行职业培训事项。重点培训教育、卫生、科技、广电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社会就业整体水平。四是在交流交往交融上实现新突破。逐步建立定期向支援方反映汇报工作机制和会晤机制,积极引导援受双方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力推动对口支援向纵深发展。


  开启黄南后发赶超的发展历程


  自2010年以来,天津市及国家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华能集团、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援建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启了对黄南无私援建的爱心征程,同时也开启了黄南州后发赶超的发展历程。


  7年来,天津市及各援建单位高度重视援建工作,主动衔接抓工作,恪尽职守建功业,形成了援受双方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援建工作格局。一是加强两地交流。天津市分3批先后选派50名党政干部和专技人才,黄南州分8批共选派44名党政干部,互相交流挂职锻炼,两地互访考察超过3900人次,在机制体制创新中,编织了多维互动的“援助之网”。二是助推产业成长。累计实施援建项目128个,创建同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在产业企业培植中,催生了富民强州的“牵引之力”。三是强化经济合作。依托津洽会、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会展平台,签订了一批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合作项目,在合作共建中搭建了推介黄南的“宣传之窗”。引进全国首个援青民营企业,培育出“瀞度”高端水产业领军品牌,该企业被列为青海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业项目。四是推进智力援建。组织天津眼科医院专家团三上高原义务巡诊,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270例,开通黄南州医院远程心脏病门诊和移动会诊查房系统;开设异地高中班、汽车维修班、财务中职班,先后招收黄南籍学生555人,培训中小学教师200名,举办各类主题培训班74期,累计培训人员4460人(次),在智力人力支援中,聚集了创新创业的“动能之源”。五是全力济贫助困。主动参与黄南的脱贫攻坚,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捐赠,联系爱心人士参与救助行动,天津各界累计捐助扶贫资金及助困款物近3800万元,在交流交往互融中,架起了津青两地的“友谊之桥”。同时,国家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华能集团、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援建单位,落实援助资金,立足职能优势,帮助黄南编制园区规划、扩大特色产业宣传推介等,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在泽库县实施了防灾减灾青干草生产基地扩建、牛羊繁育产业基地等产业化项目,引进青海省金泰公司参与泽库县有机牛羊肉销售等等。


  几年来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黄南的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


  我们深感,各级领导的关心是做好援青工作的强大动力;科学制定规划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保障;建立健全援建机制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路径;抓好援建项目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主要抓手;做好人才援助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关键举措。


  今年是贯彻落实津青两省党政代表团座谈会精神的第一年,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座谈会精神,黄南州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于4月28日在天津召开第二届合作交流峰会,就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深入对接,签署各层次合作协议20项,并启动了“名医、名师、名企”进黄南活动,为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升级加力、提速加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黄南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在推动产业富民强州方面升级加力,着力增强黄南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加快壮大特色产业,积极支持瀞度天然生态水项目扩能增产,延伸加长水产品产业链,积极打造生态水产业园区。主动对接,编报15个产业援青项目,努力实现“打造一个园区、形成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地百姓”目标。今年下达援建项目45项。


  在开辟多维交流合作方面升级加力,着力深化两地交流交往交融。主动融入天津“津洽会”“食博会”“生态城市博览会”和于家堡“环球购”、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等10大平台窗口,鼓励本州特色产品走出省州参展推介,下功夫将特色产品“销出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一批天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黄南,带动州域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四个一百”计划,想办法让各类人员“走出去”。


  在改善民计民生方面升级加力,着力提升教育卫生整体水平。坚持援教项目优先实施、学校设施优先改善、支教老师优先保障、农村教育优先支持,进一步扩大远程教育合作,深入开展优秀教师、校长交流访学活动。以远程医疗、名医巡诊、防控宣传三项工作为核心,协调天津医科大学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结对帮扶我州人民医院、州藏医院、四县医院及重点乡镇卫生院,定期邀请滨海新区名医“进黄南”巡诊救治,促进两地医疗资源共享共用。


  在文化旅游产业宣传推介方面升级加力,着力扩大我州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推动同仁县与(全国文化之乡)天津杨柳青建立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合作机制,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研发水平,拓宽特色文化产品销售渠道,大力推介热贡艺术、黄南藏戏、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和日石刻技艺等国家级非遗文化品牌。建立两地旅游市场融合机制,搭建两地旅游合作平台,推动津青两地旅游资源互补共用、融合发展。


  在人才智力帮扶方面升级加力,着力储备永久创新创业财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帮助黄南打造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干事创业队伍。抓好党政人才培养,选派黄南党政干部到天津挂职锻炼,用干部能力指数换取扶贫速度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强化人才援青带动,协调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来我州开展组团帮扶和学术传送活动,推动黄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青海防震减灾不松懈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 青海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助力企业达产达效
  • 青海省加速社保“减免返”政策落地
  • 青海设立1.02万个专项岗位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
  • 青海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 青海省光网覆盖率达216%全国排名第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