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浮桥

时间:2014-01-21 08:59来源:百年中山桥 作者:杨重琦,余贤杰,关 点击: 载入中...

清光绪金城览胜图

 

清光绪金城览胜图

为清光绪年间无名氏所绘,图中黄河上的桥梁即镇远浮桥,该桥位于今天中山桥处。

 

  我国古代桥梁,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即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关于“钜桥”,东汉许慎注解为“钜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水经注·彰水》说:“衡彰水北经钜鹿,抵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钜桥之称。武王伐纣发钜鹿之粟以赈殷之饥民。”关于“梁”,许慎《说文解字》说:“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刃声。又,桥,水梁也,从木桥声。”清段玉裁《段氏说文解字注》对“梁”的解释是:“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孟子》:‘十一月舆梁成。’《国语》引《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诗·大雅》:‘造舟为梁。’皆今之桥制,见于经传者,言梁不言桥也。”以上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比较早的桥梁。


  几千年来,历代人民经过辛勤劳动和反复实践,在长河急流、风涛鼓荡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坚固美观的桥梁。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技术上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桥梁。如华东地区的薄墩连续薄拱桥,华南地区的石墩石梁长桥、西南地区的索桥,华北地区的敞肩石拱桥,西北地区的伸臂木梁桥以及中原地区黄河上的浮桥。桥梁构造虽然因地而异,但最后往


  往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采用,只不过因各地具体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侧重而已。


  浮桥又称舟桥,是最早出现于我国古文献中的一种桥型。在没有修固定桥梁,或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或其他原因尚不能修固定的桥梁时,出于交通需要,就修造了浮桥。


  浮桥的起源很早《诗经》有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就是以舟为梁的浮桥。我们知道,早期的桥,多数只能建筑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技术简单,比较容易解决。早期桥的形式,不外聚石培土,或是木梁栓式的小桥。而在水面较宽、水


  流较急的河道上,只能采用另一种方法--造舟为梁。前面所说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即是如此。但应该说明,古时的浮梁与后世的浮桥有所小同,古时的浮梁多是一次性使用过后即拆除,因而使用时间短暂,无须经久耐用。


  黄河上的浮桥,历史既久远,数量也很多。


  《春秋·昭公元年》载,公元前541年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造舟于河”,就是造舟桥过黄河。据《初学记》考证“公子针造舟处在蒲坂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桥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接陕西朝邑县。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浮桥。”河桥的地点也在蒲津桥处。


  汉代,在黄河上游的青海贵德榆谷附近,曾因军事目的修建过浮桥。《水经注》载:“永元五年(93年)贯友代聂尚为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且作大船,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还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返。十年,谒者王信、耿潭,西击迷唐,降之。诏还大小榆谷、迷唐谓汉造河桥、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


  此外,晋朝在黄河上有名的浮桥还有河阳浮桥,此桥又名盟津,或称盟津浮桥。


  唐宋以降,我国古代桥梁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五代时后唐庄宗曾在黄河上架设过临时性军用浮桥。


  宋代的浮桥就更多了,如宋朝曾在熙宁六年(1073年)的同一天下令在黄河的两个渡口建浮桥。


  兰州自古是中西交通的重镇,而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兰州全城,成为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为了西北边疆的安宁,必须沟通兰州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虽然在唐代之前,官府和民间沿河多设津渡,用船筏通往来。但是,这种设津渡通往来毕竟不方便,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为了改善兰州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唐代在今河口架设广武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卿刘元鼎便是过此桥出使吐蕃的。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在河州安乡城(今兰州附近)黄河渡口建浮桥。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收复兰州,修复金


  城关,并在关下设浮桥。不过,这时的浮桥多是军用浮桥,军事需用过后,浮桥便被拆掉。


  兰州第一座比较固定的浮桥是建于明初的镇远浮桥。


  兰州镇远浮桥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明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追击王保保的残余势力,为过河进攻王保保的最后据点--王保保城,派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许建造浮桥。王保保城南临黄河,东临大沙沟,西、北依山,居高临下,地势虽然险要,但冯胜率军过河后,很快攻占了王保保城,王保保本人弃城逃往蒙古。冯胜征西战争取得胜利后,就把浮桥拆了。


  洪武八年(《甘肃通志》、《甘肃新通志》、《兰州府志》等均为洪武九年),明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陲,朝廷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师平定河西。为了行军和给饷的便利,卫国公在兰州城西十里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桥。这次浮桥再没有拆除,保留了下来,取名“镇远浮桥”.但是,这里河水湍急,河岸不牢固,大家都认为浮桥不太牢固,应更换桥址。


  洪武十七年(据明·徐兰《镇远桥记》),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带着下属多人去城北黄河察看,发现这里河水比较平缓,并且认为这里离城近而且容易守卫,谋算在这里改置浮桥。于是,几天后他们亲自询问城中父老,征求他们的意见。父老们表示在金城关建置浮桥比较合适。回到卫府后,杨廉又和同僚商议大家都同意在金城关建置浮桥。接着,杨廉上报陕西都指挥使批示。


  陕西都指挥使司接到兰州卫的请示报告后,不几天就批示同意。等到这年六月,官府便开始召集造桥工人和工匠,做移置浮桥的准备工作。第二年春二月,“冰解斋祓”,杨廉率领卫所官员先祈求神灵 (河神)保佑,表现出十分虔诚的样子,然后对工匠、民工作了动员,希望他们齐心协力,尽快把桥建成。不久,浮桥终于建成了。

 

 

镇远浮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中山桥修建签订合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