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浮桥

时间:2017-08-28 09:14来源:大西北网-百年中山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我国古代桥梁,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即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关于“钜桥”,东汉许慎注解为“钜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水经注·彰水》说:“衡彰水北经钜鹿,抵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钜桥之称。武王伐纣发钜鹿之粟以赈殷之饥民。”关于“梁”,许慎《说文解字》说:“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刃声。又,桥,水梁也,从木桥声。”清段玉裁《段氏说文解字注》对“梁”的解释是:“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孟子》:‘十一月舆梁成。’《国语》引《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诗·大雅》:‘造舟为梁。’皆今之桥制,见于经传者,言梁不言桥也。”以上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比较早的桥梁。


    几千年来,历代人民经过辛勤劳动和反复实践,在长河急流、风涛鼓荡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坚固美观的桥梁。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技术上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桥梁。如华东地区的薄墩连续薄拱桥,华南地区的石墩石梁长桥、西南地区的索桥,华北地区的敞肩石拱桥,西北地区的伸臂木梁桥以及中原地区黄河上的浮桥。桥梁构造虽然因地而异,但最后往往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采用,只不过因各地具体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侧重而已。


    浮桥又称舟桥,是最早出现于我国古文献中的一种桥型。在没有修固定桥梁,或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或其他原因尚不能修固定的桥梁时,出于交通需要,就修造了浮桥。


    浮桥的起源很早《诗经》有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就是以舟为梁的浮桥。我们知道,早期的桥,多数只能建筑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技术简单,比较容易解决。早期桥的形式,不外聚石培土,或是木梁栓式的小桥。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只能采用另一种方法--造舟为梁。前面所说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即是如此。但应该说明,古时的浮梁与后世的浮桥有所小同,古时的浮梁多是一次性使用过后即拆除,因而使用时间短暂,无须经久耐用。


    黄河上的浮桥,历史既久远,数量也很多。


    《春秋·昭公元年》载,公元前541年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造舟于河”,就是造舟桥过黄河。据《初学记》考证“公子针造舟处在蒲坂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桥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接陕西朝邑县。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浮桥。”河桥的地点也在蒲津桥处。


    汉代,在黄河上游的青海贵德榆谷附近,曾因军事目的修建过浮桥。《水经注》载:“永元五年(93年)贯友代聂尚为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且作大船,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还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返。十年,谒者王信、耿潭,西击迷唐,降之。诏还大小榆谷、迷唐谓汉造河桥、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此外,晋朝在黄河上有名的浮桥还有河阳浮桥,此桥又名盟津,或称盟津浮桥。


    唐宋以降,我国古代桥梁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五代时后唐庄宗曾在黄河上架设过临时性军用浮桥。


    宋代的浮桥就更多了,如宋朝曾在熙宁六年(1073年)的同一天下令在黄河的两个渡口建浮桥。


    兰州自古是中西交通的重镇,而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兰州全城,成为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为了西北边疆的安宁,必须沟通兰州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虽然  在唐代之前,官府和民间沿河多设津渡,用船筏通往来。但是,这种设津渡通往来毕竟不方便,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为了改善兰州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唐代在今河口架设广武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卿刘元鼎便是过此桥出使吐蕃的。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在河州安乡城(今兰州附近)黄河渡口建浮桥。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收复兰州,修复金城关,并在关下设浮桥。不过,这时的浮桥多是军用浮桥,军事需用过后,浮桥便被拆掉。


    兰州第一座比较固定的浮桥是建于明初的镇远浮桥。


    兰州镇远浮桥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明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追击王保保的残余势力,为过河进攻王保保的最后据点--王保保城,派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许建造浮桥。王保保城南临黄河,东临大沙沟,西、北依山,居高临下,地势虽然险要,但冯胜率军过河后,很快攻占了王保保城,王保保本人弃城逃往蒙古。冯胜征西战争取得胜利后,就把浮桥拆了。


    洪武八年(《甘肃通志》、《甘肃新通志》、《兰州府志》等均为洪武九年),明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陲,朝廷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师平定河西。为了行军和给饷的便利,卫国公在兰州城西十里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桥。这次浮桥再没有拆除,保留了下来,取名”镇远浮桥“.但是,这里河水湍急,河岸不牢固,大家都认为浮桥不太牢固,应更换桥址。


    洪武十七年(据明·徐兰《镇远桥记》),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带着下属多人去城北黄河察看,发现这里河水比较平缓,并且认为这里离城近而且容易守卫,谋算在这里改置浮桥。于是,几天后他们亲自询问城中父老,征求他们的意见。父老们表示在金城关建置浮桥比较合适。回到卫府后,杨廉又和同僚商议大家都同意在金城关建置浮桥。接着,杨廉上报陕西都指挥使批示。


    陕西都指挥使司接到兰州卫的请示报告后,不几天就批示同意。等到这年六月,官府便开始召集造桥工人和工匠,做移置浮桥的准备工作。第二年春二月,”冰解斋祓“,杨廉率领卫所官员先祈求神灵 (河神)保佑,表现出十分虔诚的样子,然后对工匠、民工作了动员,希望他们齐心协力,尽快把桥建成。不久,浮桥终于建成了。


    是怎样把浮桥架设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的呢?


    第一次建桥的情况因没有文字记载不清楚,但根据以后每年冬拆春建的情况,以及其他一些文字的记载,可以知道建桥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每年冰解时搭桥,需人数百,或在岸,或在舟,或乘皮筏。巨绳系舟从上游缓放,舟系大筐四五个,在筐内盛满石子,等到舟漂到恰当的地方,立即把盛满石子的筐抛到河中,舟在河中稳定后,即刻用麻绳和铁缆交结,如此一一牵缀而桥成。


    浮桥”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河上,架以木梁,栅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铁柱四,木柱四十五,铁缆二,各长一百二十丈(等于桥长--编者注),棕麻,革绳各相属,冬拆春建“(《甘肃新通志》卷九)。


    那么,浮桥又是如何固定在河面上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建造浮桥时,宋国公和卫国公先后共铸了四根粗大的铁柱(即今天所称的”将军柱“,现黄河中山桥南岸所矗立的铁柱即是)竖立在黄河两岸,用以系拴一百二十丈的铁缆,以固定浮桥。铁柱长一丈八尺,重数吨,柱上铸有年号和铸造人姓名。


    据清初刘于义在《河桥记》中记载:”又考《临洮府志》:‘浮桥两岸铁柱四,各长二丈,一落河底,铁盘尚存。’今查所存三柱,在河东岸者有二:其一上镌‘洪武五年,岁在壬子,不着官爵,考之,洪武五年统兵平定河西者为宋国公冯胜,此必冯国公所建也;另一上镌’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斯乃国公邓愈领兵征西番时所建也。至西岸所存一柱,亦系卫公所建,但云建斯柱于浮桥之北,其余年月官爵铁缆字数与南相同。而宋公之一柱已亡矣。“


    关于所亡失的一铁柱,是在明朝末年,因河水泛滥,冲垮了北岸,宋公所铸的这一铁柱就沉入了水底。直到清末道光二十年(1842年),甘肃总督布彦泰才又补铸了一柱。1909年黄河铁桥建成,铁柱被埋于河滩下。1953年,在扩建黄河北岸道路时,挖出了埋于地下的两根铁柱。一根上可见到”兰州卫指挥王镇临洮府通□□判“及”卫镇抚袁昶百户郡县□□……“等字的款式。1958年,又在河滩积沙里挖出一根铁柱,柱上铸文仍清晰可辨:”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完全证实了史书的记载。这根铁柱原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现移于中山桥南的铁桥纪念亭。另两根铁柱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被毁了。


    镇远浮桥建成后的管理,据《甘肃新通志》记载:”国朝因之。桥事旧系兰州同知专司,乾隆三十六年裁缺。四十二年,设县主簿司之,道光三年裁缺。建拆修补归县报销,木植由洮州厅购运,工料银两由兰州府征收税项开支,其抽收木税、巡查夫役等专归府经历管理。“雇请水夫30人,专门负责浮桥的安全。他们”昼夜巡视,以防不虞“.水夫除食宿,每岁给银12两。


    明初建浮桥时,造船二十八只,常用二十五只,备用三只,为河水涨时的备用船。以后到了清朝康雍时期,为了节省费用,两次减舟,河舟成了二十只,结果七年之间,浮桥两次毁坏。特别是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那一次,河水大涨,河桥被冲断,损失惨重。为了避免再次受损,时人刘于义在《河桥记》中建言:”夫七年之间两遭决坏,费财劳人,不可不寻经久之法……考《兰州志》有前明卫守备李进《改修河桥记》云:’洪武初,原用二十四舟,后守备苗旺以造舟费大,乃于两岸甃出埠头,减去二舟,只用二十二舟,埠头水急,将舟冲激流荡,每多损坏,虽云惜费,反致重费。正统乙丑,奏请退修埠头,增造二舟,以复其旧。于是,河东水缓,而舟咸无冲激之虞,庶为永远之计。恐后之守斯土者莫究其义,复欲减造舟之费,以蹈其弊,故刊石志之。‘夫减去二舟尚为不可,况今之浮桥减去四舟,只用二十舟。是码头益出,水益湍激,宜乎屡被损失,劳费不赀。“


    明初,建浮桥时,桥之南离兰州城墙八十步处新筑小城一座,周围有数丈,中间设几道门盘问过往行人。小城上建楼,东西有几间是办公的地方。桥门西边又建了一座祠宇,以奉河神。桥北因山为城,延袤二百丈,东西置门,建楼其上,又创汉寿亭侯祠。桥门内外有杨廉所题”镇远桥“三个大字。后为了给外商提供方便,在城北镇远门外建”万国梯航坊“.桥南有”中流盘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桥“.《皋兰县志·桥津》载:”西北出镇远门,有万国梯航坊,西为望河楼,楼北檐有匾额曰’万里黄河只一桥‘.桥南中流盘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桥‘.登白塔山俯视,桥蜿蜒水面,致可观也。“无疑,兰州黄河浮桥的建成,是一大历史进步。远者如明初的马文升所言:”陕西之路可通甘、凉者,惟兰州浮桥一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可见浮桥的建成,对改善西北交通和巩固西北边防作用巨大;近者,浮桥的建成对兰州地区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与经济的交流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与过去靠木船、筏子渡河相比,那就不知方便多少倍了。交通的便利必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到清朝时,黄河北岸便出现了许多酒楼,十分繁华。旅者坐在酒楼里,开窗临水,南望城郭,林树如画,风景怡人。


    镇远浮桥不仅促进了兰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当时西北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影响。难怪我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引用了清代王光晟《冰桥行》中的诗句”天下神桥此第一“来形容镇远浮桥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镇远浮桥
  • 中山桥修建签订合同
  • 中山桥修建签订合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