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焉支山:汉唐烽烟中,一曲离歌的传唱(2)

时间:2013-11-26 10:05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刘小雷 点击: 载入中...


  他笑了,说真的是鸡蛋,不知道是村子里哪只懒鸡把蛋下在了水泉边……


  历史的回声是什么呢?是李金发笔下"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吗?


  已是凌晨1时,窗外的县城和更远的村庄,灯光一盏一盏熄灭了,人们进入了黑甜的梦乡,这时悬挂在夜空中的这弯上弦月应该是挑开了夜色的帷幕,让月华倾泻如注吧。有人说焉支山是以青草月色放牧诗人爱恋的马匹和庄稼。作家阿城说:"当你进入河西走廊时,在宁静的月色中,你会听到苦难的边塞人呐喊的声浪--这就是历史的回声呵。"


  历史的回声是什么呢?是李金发笔下的:"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吗?


  如苍狼般强悍四处写下征服的匈奴部族早已在历史的进程中一去无踪,他们遇到了一个像风一样的对手--霍去病。


  是因为后世的人们为了追念他在焉支山下的煌煌军功,才将一座我们现在只能揣测的城堡命名为焉支城吗?


  西汉初期,焉支山及其毗邻的大草滩是匈奴昆邪王的重要牧地和避暑地,也是匈奴人袭扰西汉王朝西部边境的一个重要桥头堡。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率精骑万余从陇西(今临洮)出发,远征河西匈奴各部,由"羌中道"(古时青海通西域的通道)沿祁连山南麓西进,经大斗拔谷(今民乐县南祁连山扁都口)进入河西腹地,在这一带击败匈奴"五小王国"(部落),"转战六日,逾焉支山千余里".同年秋八月,霍去病再次率部从北地郡(今庆阳马岭)出塞,越腾格里沙漠,占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沿弱水南下,败匈奴,迫使匈奴昆邪王率部众四万余归降汉朝。从此,焉支山正式纳入汉室版图。


  焉支山地归中原王朝之后,因为对西域用兵,西汉政府便利用焉支山及毗邻的大草滩的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牧养良骥骏马,为西汉骑兵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匈奴部族没有文字,但他们丧失焉支山的哀恸却在古汉语中完美地保留下来,谁说诗的意境是不可翻译的呢?


  丧失了生长、繁衍牲畜的祁连山草原,对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而言,如同草木丧失了吸收阳光雨露的叶片,那么没有了焉支山,却犹如女儿家失去了脂粉,容颜不复美丽,怎么理解呢?而古时胭脂又称作焉支或燕支,这与焉支山又名胭脂山中间有着怎样神秘的联系呢?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


  胭脂来源于西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按此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从《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


  《红楼梦》有一段这样描述: "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引种红蓝花的张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曾被匈奴招婿,居留十二载。在此期间,他可能多次见过他的"胡妻"及别的"胡妇"如何制作胭脂。耳濡目染,即使并不参与,也会记住其方法。张骞归汉时,不但带回了"红蓝"和"胭脂",而且带回了他的"胡妻"和"胡奴".由此推想,他们已完成了从种植到制作的"成套技术引进".汉朝人从他们那里学会了这套技术,因地制宜并发扬光大,以致后来写成了文字。


  那么我们明天所去的山丹境内的焉支山省级森林公园,会长满红蓝花这种植物吗?它开的又是怎样的一种颜色的花呢?

 

 

  在阳坡的灌木丛中,我寻找着红蓝花的倩影

 


  5月3日早晨七时,我们从永昌县城出发,前往山丹县,一路上,蜿蜒的汉长城一直不离我们左右。


  大约2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焉支山森林公园,昨天那列黄中带赤的山脉渐渐生出了妩媚的变化。


  焉支山周边早有草甸像军毯一样向远处铺展。


  远处,应该就是名闻遐迩的山丹军马场了。


  《匈奴歌》的哀伤在这一刻消泯不见,我更愿有一匹白色的无鞍之马出现在眼前。


  那是一匹怎样让人迷恋的马儿:


  "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他来自韦应物的笔下。


  来自盛唐的诗人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汉风的情结。


  那些慷慨雄浑的边塞曲中,寄托着他们浓烈的报国情怀。


  "焉支(燕支)"作为诗歌意象,经常出现在李白、岑参、韦应物大诗人的作品当中,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余韵犹在,震古烁今。


  在汉以后的隋唐时期,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焉支山并没有没落,仍然无比辉煌。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六月丙午至张掖。帝之将西巡也,命裴钜说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渲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胜。"


  炀帝虽为一代昏君,但在这件关系到国家统一、边陲安定的大事中的表现是应当肯定的。在中国历史,能亲临西北边陲,并举办如此盛大活动的帝王,也只有炀帝一人。


  陪同我们上山的大黄山自然保护站站长徐柏林介绍说,在山丹境内的焉支山森林公园竟有着近二十万亩原始森林和灌木丛、草坪等植被。当时的隋炀帝选择焉支山附近会见二十七国使臣,除了好大喜功之外,估计也和我们一样,迷恋此地的殊胜风光。


  在焉支山上行走,木质栈道的两边都是参天的青海云杉,在阳坡的灌木丛中,我努力寻找着红蓝花的倩影,却什么都没有找到。


  按我查阅的资料,红蓝花属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可入药。"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这在《本草纲目》中对它也有描述,说"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


  徐柏林说焉支山是否出产红蓝花,他没有做过研究,无法提供线索,但在焉支山上却盛产另外一种花卉--山丹花,再晚一些再热一点的季节,漫山遍野怒放的山丹花可是非常美丽。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永昌钟鼓楼:东来西往丝路第一楼
  • 千年古刹圣容寺及圣容瑞像之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