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梯田:黄山厚土上的人文奇观

时间:2011-12-27 21:18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如画梯田(资料图)

  如果仅从文化的层面去看,农田是很难沾上边的。但庄浪人不一样,在黄土地上用双手创造一种别样的人文景观、一个全新的文化遗产。

  庄浪梯田是一个奇迹。

  2009年4月,庄浪梯田被列为全国文物文化保护遗产范畴。

  在国家文物文化保护遗产项目说明书上有着这样的介绍:这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奇迹,是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坚持不懈改善生产条件的典型,更是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吃大苦耐大劳的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和无私奉献、同心同德的群体意志,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A、背 景

  庄浪,藏语意为“野牛出没的地方”,是如今的中国梯田第一县。它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部,六盘山西麓崇山峻岭之间,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95%。庄浪县境山大沟深,地陡土瘠,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为改善生态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庄浪人民历经34年,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众志成城,克服重重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共移动土方3亿立方米,修成梯田9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83%,从而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彻底改变了地瘠民穷的状况,将昔日的光山秃岭变成了一个山川秀美的“梯田王国”。

 

梯田(资料图)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庄浪县,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

  庄浪自古贫瘠。据明万历《庄浪县志》记载:“立群山之中,居偏隘之区,田不川,山不林,雨少干旱,雨多则寒,一遇早霜,秋木尽萎,果菜桑麻皆非所产”,在建国前后,这里曾是有名的“没治县”。据庄浪县稍微上点年纪的老人们回忆,这儿“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毛,亩产很难过百斤。”人们过得是“早吃野菜午吃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生活。

  在庄浪,气候干旱再加上水土流失成为困扰这里发展的最大障碍。据庄浪县政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山高地陡,水土难留。”据了解,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1553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都有1000万吨泥沙流失,每年平均要被剥去6毫米土层。

  “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这是当年庄浪县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梯田农业成为当时庄浪人最合理、也最持久的一个选择。

 

梯田博物馆

  B、 起 步

  庄浪梯田的历史,是一部西部农村浓缩的变迁史。

  据《庄浪县志》记载,1964年,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学习大寨人,修建“大寨田”的群众运动在庄浪大地展开。庄浪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全县组织了5万多精壮劳力,筐挑、背篼背、推车推,拉开了庄浪县梯田建设的序幕。

  进入70年代,庄浪人民艰苦奋斗的步伐不断加快,掀起了梯田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全县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学“大寨人”,修“大寨田”,每年秋冬动员十多万劳力,大雪封门不停工,冰冻三尺不收兵,在朔风酷寒中苦战数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并且治理规模逐步扩大,几个大队乃至几个公社联合作战,一处梯田建设工地上劳数千人,一次修地成千亩,出现了赵墩公社等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水平梯田为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农田基本建设在庄浪生产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年间,全县仅凭人工一锨锨开挖出水平梯田33.3万亩。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