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日如何赏荷

时间:2016-08-08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荷花,有莲花、芙蓉、君子花、六月春、水芝等众多名称,其中以“荷”的称谓最久。为何称“荷”?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农历六月正是赏荷观莲的时节,荷是六月“花盟主”,故古人也称六月为“荷月”.“六月赏荷”曾是古人的一种习俗,但如何赏荷?明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将赏荷的境界分为上中下三等:“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


    赏“池中荷”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


    荷花与梅花一样,是中国人最为欣赏的花卉之一。作为中国原产水生植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提到荷花,《山有扶苏》诗中即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由于荷花原本生长于水泽之地,赏荷颇为不便,也缺人文气息,古人遂想到了挖池种荷,筑亭赏荷,亦即“池赏”.


    最早的“池赏”是从先秦时的江南开始的。据《越绝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敬献的美女西施后,特在今苏州城西的灵岩山建筑了一座“馆娃宫”.传宫内置有琴台、响屐廊,还有玩花池,池内广种荷花。可见,构建园林挖池塘种荷,筑亭廊观赏,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也是相当上档次的一种赏荷方式。


    古人赏花讲究“宜地宜时”,“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 明袁宏道《瓶史·清赏》提出的这种赏花观,在荷花池赏方式中全部可以满足,所以池赏最受古人青睐。


    经过汉魏时的尝试和推广,到隋唐时,池赏已是很时尚的选择,在皇家贵族中间很流行。隋都长安城东南隅原是秦汉皇家“宜春苑”所在,园内有曲江池,隋皇对池进行改造,遍植荷花,并易名为“芙蓉园”.每当盛夏时节,便带着宫妃、王公乘舟于池中游赏。


    唐玄宗李隆基对赏荷也是情有独钟。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条称,唐玄宗当年特喜欢与宠妃杨玉环一起赏荷:“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


    古人赏花讲究境界,爱附庸风雅,或饮酒品茗,或抚琴吟唱,并美其名曰为“酒赏”、“茗赏”、“琴赏”、“曲赏”.明袁宏道《瓶史·清赏》将赏花的境界分为上中下三等:“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


    唐朝时,富贵之家一般都会挖池养荷,既美化环境,更是夏日避暑和赏荷的追求。唐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便透露刘驸马家有荷花池,环境幽雅宜人,在水边亭台上纳凉赏荷的同时,还有冷饮、美食,乐得刘禹锡“尽日逍遥避烦暑”.


    即使一般文人雅士,也爱在庭院中凿塘植莲。如诗人白居易当年在今成都郊外兴建“草堂”,特地在堂前开挖池塘,养鱼种荷,兴奋地写下了《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一诗:“红鲤二三雨,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到明清时,在庭院开凿荷池已是高级大宅的“标配”.清陈淏子《花镜·敞室置具》称:“敞室宜近水,长夏所居,尽去窗槛,前梧后竹,荷池绕于外,水阁启其旁……”


    赏“盆中荷”


    王羲之《柬书堂帖》:“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


    到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赏荷形式“盆赏”.所谓“盆赏”,就是将荷花移植进水盆、水缸,乃至水碗之内,如花木盆景一般欣赏。中国最早的盆植荷花出现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柬书堂帖》中称:“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颇有可观,恨不与长者同赏。”


    荷花在佛界多称“莲花”,王羲之盆植的荷花是一种“千叶莲”.千叶莲又叫“千瓣莲华”,花有千瓣,是佛界最崇尚的荷花品种,又有“菩萨华”、“佛座莲”之称。“千叶莲”为多瓣白莲花,是珍奇的观赏植物,叶小、藕窳,又不结莲蓬,很适应盆栽。但在《花镜》中,千叶莲与佛座莲是不同的品种。古人还发明了让盆植荷花变色的方法,苏轼《格物粗谈·花草》记载:“带壳老莲子,磨薄尖头,浸靛缸中,明年清明取种,开青莲花。”


    到明清时,古人已培育出不少供盆(缸)种植的荷花品种,最有名的是一种叫“碗莲”的微型荷花。据明高濂《遵生八笺》,明朝种植盆莲(碗莲)的技术很高:“老莲子装入鸡卵壳内,将纸糊好开孔,与母鸡混众子中同伏,候雏出取开,收起莲子,先以天门冬为末,和羊毛角屑拌泥,安盆底。种莲子在内,勿令水干,则生叶开花如钱大,可爱。”


    明清时,盆植荷花在民间已很普遍。《花镜·花草类考》“荷花”条记载:“寻常红,白者,凡有水泽处皆植之。每有奇种,人家多用缸植。”移植方法,除了用莲子种植外,还有移植法:“惊蛰后,先取地泥筑缸底,再将河泥平铺其上,候日晒开坼,如雨,则盖之。直至春分,将藕秧疎种,枝头向南,以猪毛少许安在节间,再用肥泥壅好勿露。仍如前候晒开坼,方贮河水平缸,则花自盛。”


    古人还发现了盆植荷花与时令和水的关系。《花镜》称:“春风前种一日,花在叶上;春分后种一日,叶在花上;春分日种,则花叶两平。”清沈复《浮生六记》记载:种盆莲时要用河水浇灌,并在太阳下晒,“花发大如酒杯,叶缩如碗口,亭亭可爱。”


    赏“瓶中荷”


    苏轼《格物粗谈》:瓶养荷花“将花削尖簪,则花开且久”


    赏“瓶中荷”古人称为“瓶赏”,又叫“瓶插”,或“插瓶”,还称为“瓶养”.因为在室内进行,古人美之曰“室庐观花”.古人怎么想起瓶赏的?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借花献佛”.


    在佛教界,一直有在佛前“供花”的风俗,这里所说的“花”就是荷花。《南史·齐武帝诸子传》记载:“有献莲华(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缶)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瓶插记载。


    “瓶赏”荷花最晚在唐宋时已颇为流行。从北宋文人苏轼所记来看,宋人瓶赏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如何延长花期,让花开得更美丽,已有不少方法。苏轼《格物粗谈·花草》记载:“养荷花,以温水入瓶中,经纸蒙固,将花削尖簪,则花开且久。”让插在瓶里的荷花花期延长,还有一种方法:“荷花以乱发缠折处,泥封其窍,先入瓶底,后灌水,不令入窍,则多存数日。”苏轼在他的《物类相感志》中还提到古人让荷花早开的办法:“削去根少许,以蜡封之插瓶中,方入水则开,或以火烧,或以针于花蕊上扦数穴亦可,于中间切少许亦可。”苏轼所记的这些瓶赏荷花窍门,后来都被明徐光启收录于《农政全书》中,成为明清时瓶养荷花的指南。


    “瓶赏”在清朝风气尤浓,赏荷的经验之谈更多。《花镜·养花插瓶法》称,“养不得其法,不特花即失神,亦且色不耐久。”


    《浮生六记》的作者、苏州人沈复在其《闺房记乐》中曾写了这么一个细节:沈复与妻子陈芸及王二姑等游苏州戈园,王二姑“逢花必折”,陈芸呵斥王二姑:“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沈复也跟着讥笑了两句,惹得“王怒余以目,掷花于地,以莲钩拨入池中”.


    沈复酷爱荷花,有一年他来到浙江杭州西湖,时值长夏,坐在断桥边的石阑上,不禁为眼前湖景陶醉:“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而且,沈复尤爱“瓶赏”,自称“喜摘插瓶,不爱盆玩。”沈复的妻子玩“瓶赏”也很独特。沈复记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老祖宗戴银饰不只为了漂亮
  • 古人夏日避暑也有“空调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