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受茶”寓意从一而终

时间:2014-04-10 08:33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饮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发于神农氏,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的饮茶之风,使茶这种植物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


  客来敬茶,是中国人传承已久的习俗,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在传统婚礼中,象征一心一意、子孙繁衍的茶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下茶、定茶到合茶,寓意一对新人忠贞不渝、百年偕老、早生贵子。


 

据传神农尝百草时发现茶树叶有解毒功能

 


  “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谈到我国传统植物类吉祥物,不能不提茶树。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我们今天常见的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在热带地区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植物类吉祥物中,论地位之高,茶树不如有“百木之长”之称的松、柏,论高雅脱俗,茶树不如号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论荣华富贵,茶树不如牡丹、海棠;论树姿优美,茶树不如杨、柳;论木材金贵,茶树不如紫檀、黄花梨。然而,由于中国古代先民对茶叶的开发利用,使茶树成为用途十分广泛的经济作物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吉祥树。茶文化不仅与儒、道、佛结缘,还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源于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据统计,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热爱饮茶品茗,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把品茶提升到“茶道”的境界。


  据传,在4700多年前,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偶然发现了茶树的叶子有解毒功能。陆羽在《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纳祖、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虽然神农氏饮茶只是一个传说,但有很多史料可以证明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树栽培历史。如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商周换代之际武王伐讨纣时,巴国就已经把茶蜜等当贡品进贡给了周武王了。此外,《华阳国志》还记载,那时巴国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


  唐代中期以前,茶的名称很多,如茶、茗、槚、瓜芦木、荈等。在陆羽的《茶经》中,对茶的称呼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荼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豳风·七月》中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但对这些诗句中“荼”字的含义,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苦菜。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为茶的,是成书于秦汉之间的《尔雅》,该书称:“槚,苦荼。”郭璞《尔雅注》中认为它就是人们常见的茶树,并将其特征描述为:“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以后,在所有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就固定下来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男子以茶为聘礼向女子求婚称“下茶”

 


  茶文化与儒家文化产生联系,是以礼仪为纽带的。“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用于别高下、定亲疏、明人伦、决嫌疑、辨是非,对人有礼则吉,对人无礼则凶。而在古代礼仪中,茶担当了媒介的角色,人们常以茶表达礼仪。古有贡茶以示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以茶互敬;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敬兄。家里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人们还以茶祭神,以茶祭祖。直到今天,茶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待亲朋好友的必需品。


  婚礼与茶的关系尤其密切,因为凡种茶树必然会生子,但不能移植,移植了则不再生子,因此茶便成为婚礼吉祥物。正如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所说的:“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也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所谓“义固有所取”和“非正室不用”,是取其“从一而终”的含义。另外,茶树多籽,象征子孙繁衍绵延。茶树四季常青,寓意夫妻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现代婚礼中,敬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传统婚俗中,茶礼一般分为三部分,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称为“三茶”.


  旧俗男子向女子求婚以茶为聘礼,称为“下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在古代婚恋中,姑娘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在民间素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求婚成功,男方给女方家送彩礼,称为“定茶”,表示婚姻关系已确定。结婚入洞房,夫妻共饮一杯茶,表示双方将同甘共苦,称为“合茶”.


 

饭后三碗茶是“和尚家风”

 


  道教视茶为“仙药”.据说有一种仙茶名为“大茗”,生长于丹丘,能够得而饮之的人即能“羽化而登仙”.晋代有一个余姚人叫虞洪,进山采药,遇到一个道士。道士带虞洪到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饮茶。这里山中有大茗,你可以去采摘,希望你以后饮茶时瓯中有余末不要倒掉,留一点给我。”虞洪于是回家祭拜一番,然后进山寻找,果然采得大茗仙茶。


  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认为茶是养身正心之物,于是,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据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记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唐代诗僧皎然在饮了友人赠送的“剡溪茗”后,赋诗道:“一饮涤昏昧,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能提神,坐禅时可以通宵不眠;二是在吃饱打坐时,可以帮助消化,空腹打坐时,可以提供营养;三是茶能使人清心寡欲,不生淫念,不会乱性。禅与茶在精神上是互通的,饮茶可以悟茶道而至悟佛理,所以有“禅茶一味”之说。唐代以后,禅宗独盛,僧人遍天下,“和尚家风”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饮茶成了洗涤尘烦的修养,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茶外说“茶”
  • 你应该知道的古茶道文化
  • 唐宋时饮茶已玩拉花游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