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史前文明发掘注入国家力量(2)

时间:2014-01-25 08:24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杜颖,程范淦 点击: 载入中...


  期间,厦门大学着名学者吴春明教授也对南岛语系的起源进行了大量细致研究,撰写出《“南岛语族”起源与华南民族考古》等,较为系统地论证了华南史前百越民族文化与台湾、东南亚、大洋洲的南岛语族属同一个土着民族文化共同体体系。


  “因海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美国、澳洲、中国台湾、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学者都曾对海南予以关注,可我们在这一领域却几无成果,我们为曾经在学界上的‘失语’感到遗憾。”丘刚说。

 

 

  一份“迟来的报告”

 


  佐证海南与南岛语族的关系:陵水出土和流传的树皮布、石拍、嚼槟榔、纹身等文化特质,普遍存在于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台湾原住民族又与太平洋群岛的民族关系非常密切


  海南的位置应与“南岛语族”有关,但关联到什么程度?


  2011年,丘刚的好友、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星良博士到陵水挂职副县长,老友相会,话题聊不完。


  丘刚提到在南岛语族研究上的“失落”,这让同为学者型干部的李星良倍感惊讶:“老丘,你这猜想很有意思,你说到南岛语族与海南岛或有关联,也与陵水有关,能不能写出一份报告?”


  “4000多年前,南岛语族的文化因素已经扩散到海南岛,这从陵水南湾猴岛处的石贡遗址已得到了佐证!”丘刚说。


  “你来试着论证,我负责向县委请示,争取得到支持!”李星良说。


  丘刚为这份热烈的回应感到兴奋。


  经过细致打磨,丘刚完成了这份“迟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畅诉:早在2007年春,海南陵水石贡遗址的发掘,已出土了4000多年前一些与南岛语族相关的遗物,近年来,已有台湾“中央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机构的专家相继来到海南,到海南省博物馆考察陵水石贡遗址出土的相关遗物,探讨与海南考古合作的可能性。


  “另外,陵水出土和流传的树皮布、石拍、嚼槟榔、纹身、洪水传说等文化特质,也普遍存在于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台湾原住民族又与太平洋群岛的民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研究已表明,海南岛的原住民黎族与台湾岛的原住民高山族有着共同的族源,这种现象已在民族民俗学领域得以证实;而陵水作为海南唯一的沿海黎族自治县,如能对其所辖县域内的石贡、大港等相关遗址加强考古合作并进行深入研究,则可能观点将得到进一步证实。”


  ……


  这份对深度发掘陵水遗存倾注真情的报告,得到了陵水县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至此,海南对与南岛语族关联的深入研究开始了。

 

 

  出土物印证南岛语族的海南“痕迹”

 


  深入研究或可将南岛语族人群在海南岛生存的面貌逐步复原,这将是探寻史前时期海南最早族源的一次溯源之旅


  与曾经佐证过“南岛语族”印记的石贡遗址相邻的地方,就是桥山遗址。


  在2013年启动的桥山遗址发掘中,不断有新的器物出土,试图努力证实着考古学家们的猜想。


  1月16日,记者赶往陵水桥山遗址处,在新一轮发掘现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带着考古队员张小波、郑云峰、徐浩宁等人正在进行土层切片。而周围仍是大片大片的芒果、西瓜地。


  经过了一年多的发掘、记录、检测、粘贴、复原等程序,一批新的文物已经被复原,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面貌。从这些石器、陶器中,似乎隐隐可见古人生活的点滴痕迹。


  “这是大家几个月来一片一片粘贴起来的,与广西贝丘遗址等地出土文物相比,出土数量很少,样貌也并不漂亮,但是意义重大。”考古队员张小波指着拼接出来的夹砂红褐土陶罐和炊具说。


  为了方便辨认,傅宪国将一年来的桥山遗址出土文物的复原成果一字排开,排成了3排共计23件“作品”,向记者展示。


  此次整理中,桥山遗址再次出现了珍贵的有肩石斧2枚。顾名思义,有肩石斧,就好似有左右两个肩膀的小型石头器具,石体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呈现出斧头面的形状,但斧头却没有刃,边缘较为光滑,石体显出灰白色。傅宪国解释说,对于石斧的用途,推测古人是将做好的木柄固定在有肩石斧的肩部以上的部位,用来凿砸东西使用。


  傅宪国认为,史前时期的海南岛,虽然当时的海上交通不甚便利。但因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人利用风向和流向,还是较为容易往来漂流于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更有可能与周边的马来(今印尼)、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地区产生一定的联系,有肩石斧在马来、安南、暹罗等地区都有发现。


  这些器物,更有似“无声的历史”,似乎都在印证着海南与南太平洋诸岛有着或多或少的潜在联系。


  既与南岛语族推测起源地福建、台湾等地有着出土器物上的密切关联,又在发掘中找到了海南与东南亚地区的相似器物,那么,不难推测,南岛语族自北往南发散覆盖的历史进程中,海南岛很可能是关键的发散点、中转站。那么,也可就此大胆推测:南岛语族人群在海南岛有生存过的可能!


  如果能进一步从陵水出土的器物找到更多人类活动的遗存进行深入研究,或可将南岛语族人群在海南岛生存的面貌逐步复原出来,这也将是探寻史前时期海南最早的族源的一次溯源之旅。


  “在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当然更加希望,能够在新探方中找到古人群生活的墓葬、人骸骨、生活区域,而不仅是一些祭祀用品的堆积。”傅宪国对桥山遗址新探方的发掘充满期待。他推测,祖先学会了选择在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慢慢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进而有了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又逐渐学会了建造房屋,并发明陶器。新探方所在地旁正连着一条天然淡水溪流,附近有农耕,也处于靠海地带的背风处,发掘出墓葬、人骸或其生活区的遗迹是十分可能的。

 

 

  南岛语族

 


  南岛语族沟通使用的是南岛语系,也叫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语言。根据世界语言资料库统计,该语系包括1262种语言之多。


  最早发现“南岛语族”这一特殊群体的,是西方探险家。那时,他们无意间发现,在广阔的太平洋众多岛屿上,“许多话语不能相通的民族,对鲨鱼、乌贼、虾等动物的称呼却都一样”,这迹象引起了16世纪西方探险家们的好奇。后来,欧洲的一些学者相继来到南太平洋。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在这些散布的小岛上住着的人群,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岛上的居民不仅外形上极为相似,某些语言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词汇的发音和意思也几乎完全一致;包括航海方式和能力,甚至所造出来的船都是一样的。于是,世人便给这样一个有着共同海洋文化和关系纽带的特殊群体取了一个名字:南岛语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花巨资破译甲骨文:找到中华史前文明文字密码
  • 海南发现约1亿年前大型花岗斑岩柱状节理群
  • 新物种“海南缺翅虫”被发现
  • 上海青年学者发现昆虫新物种“海南缺翅虫”
  • 海南发现清代石匾 疑张之洞建秀英炮台遗迹
  • 青海农民挖出史前化石 正等待有关部门处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