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境内会宁关是我国唐代最大的渡口

时间:2013-05-30 08:01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刘满 点击: 载入中...


会宁关遗址






靖远县境内的会宁关古渡口

       如果有人问你:唐代时我国最大最繁忙的渡口在哪里?你可能会说,在今山西、河南或山东境内的黄河上,或者说在今湖北、江苏的长江上。其实唐代全国最大的渡口是会宁关渡,它就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境的黄河上。
       古丝路的主干道和干道都经过甘肃境内,因此在甘肃境内的黄河上有不少著名的古渡口。这些渡口集中在唐代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兰州(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市城关)和会州(治所在今甘肃白银平川区水泉乡的缠州城遗址)境内,其中以河州境内的渡口为最多,明确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五处。在这些渡口中,河州境内的临津关渡(在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积石关)、凤林关渡(在今甘肃临夏县北的莲花城,今已没入刘家峡水库),还有兰州市城关西北的金城关渡,都是丝路上重要的关津。但比较而言,会宁关渡不仅是丝路上最大的渡口,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渡口。
       会宁关渡,原名乌兰津,最早见于《北史》和《北齐书》的《可朱浑元传》。《资治通监》梁纪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也记载说:“道元(可朱浑元字道元)帅所部三千户西北渡乌兰津抵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这个乌兰津就是唐代会宁关北黄河上的渡口。可知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以前,这里已是黄河上有名的渡口。北周武帝时,在渡口北的黄河边设置了乌兰县和乌兰关。从渡口边同时设关设县的情况来看,当时的乌兰津已是黄河上一个重要的渡口。
      唐代 会宁关位于靖远县城东北双龙乡的北城滩,会宁关城北的黄河上就是上述的乌兰津也就是唐代会宁关渡。与北城滩隔河相望,就是今甘肃景泰县的五佛乡,唐代的乌兰关也设在这里。会宁关和乌兰关两座雄关,一南一北,分别扼守在这个黄河的渡口上。一个渡口,在两岸分别建有关城,派兵戍守,这在当时全国的关津中也是少有的。不仅如此,唐朝政府也在乌兰关附近几里处设了乌兰县,又在乌兰关西北20里处设有一个管兵七千人(一作“千人”)的新泉军。显然这些都是为了保护渡口及其道路的畅通与安全,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在当时全国的津渡中,会宁关渡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会宁关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在的会州是一个交通要冲,四达之地,由会州出发,东南可至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可到兰州,西北可通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北可达灵州。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从长安出发,经由雍县(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南),翻越陇山,“西临祖厉河而还。”这个祖厉河不是指今会宁县境的祖厉川水(今祖厉河),而是指当时今靖远县境内的一段黄河。汉武帝亲自巡视今靖远县一带的黄河,说明西汉王朝对这一地区的重视,也说明早在西汉时,长安至今靖远县之间已有可供皇帝车驾通行的道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靖远县境内的黄河,自古就是一个适宜设立渡口的地方。
      古人为什么要在长安和今靖远县之间修一条道路呢?又为什么要将渡口设在靖远县境的黄河上呢?显然这同汉、唐时代的政治中心长安,与通往河西走廊东部重镇武威的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地处河西走廊的汉代河西四郡,即后来唐代的凉、甘、瓜、沙诸州,都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因此汉、唐王朝都要在长安和河西走廊之间找一条便捷的道路。在地图上,如果我们在长安和河西走廊的凉州这两点之间划一直线,就会发现靖远县城东北、北城滩所在的黄河弯曲地段,差不多就在这条直线上。这里是古丝路的必经之地,也是由长安到河西最捷近的地方。
       从唐人的记载的方向和道里来看,这里也是长安、凉州间一条捷近的路。据《元和郡县志》凉州下记载,唐代由凉州到长安的驿路有两条:一条是所谓的秦州路,因经由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而得名,即人们所说的丝路南线。这条路从当时的凉州出发,经今天祝县,大致沿今永登县境的庄浪河谷和黄河北岸到兰州。再往南经临州(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渭州(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秦州、陇州(治所在今陕西陇县)和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到长安。这条路全长2000里。另一条是所谓的乌兰路,因经由会州乌兰县(治所在今景泰县五佛乡附近)而得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丝路北线。这条路是由凉州往东南经今古浪县到唐乌兰县,在县城附近有乌兰关,由关城所在的会宁关渡渡河,就到了黄河南岸的会宁关。再从会宁关往东南,就到了当时会州的驻地会宁县(治所在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的缠州城遗址)。由会宁县往东南经原州、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      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到长安。这条路行程大约是1730里。可以看出,乌兰路是一条比较捷近的路,要比秦州路少约二三百里。而且整个行程不必多次穿越高山深谷,比秦州路易于行走,惟一的缺点是,渡过黄河以后沿途人烟稀少,比较荒凉。唐代经由南线秦州路西行的人有玄奘、高适、岑参等,经由北线乌兰路的有王维、颜真卿等。北线是一条军道、商道,主要是军队和商人行走的路线,运输的是军队的粮秣和商品。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靖远县境的黄河上,可以设置渡口的地方不少,为什么一定要将会宁关渡设在今靖远县北城滩北的黄河上呢?黄河从靖远县西境的乌金峡流入县境,到县城东北的黑山峡出县境,全长340多里(包括已划入白银市平川区的红山峡一段)。因此靖远县可以说是黄河流经甘肃县境中河道最长的县。在这么长的河道上,当然有不少可以作为渡口的地方,如北湾乡的寺儿湾、乌兰乡的虎豹口(河包口)、石门乡的小口(石滩)、兴隆乡的大庙等。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渡口,是供大军、商队及其粮秣、商品通过的渡口,是与汉、唐长安的驿道相通相连的渡口。这样的任务就不是一般渡口所能承担的,更不是乡村野渡所能胜任得了的。在靖远县城东北由南往北的黄河上,有红山峡,全长180里,是我国黄河上最长的峡谷。这一带黄河水流落差十几米到20米。峡谷两岸高出黄河水面几十米,人们熟知的“洋人招手”(阴窝石)、“观音崖”等险滩就在这里。因此这一段黄河上是不利于设置渡口的,准确地说是不适宜设置大的渡口的。同样在靖远、景泰两县和宁夏中卫县交界处的黄河河段上,这里有黑山峡,也不宜于设置大的渡口。靖远县北城滩一带,地处黄河南岸,北面是景泰县的五佛乡,这里上下十多里的黄河正处在红山峡和黑山峡两个峡谷之间。五佛乡和北城滩一带的黄河两岸,群山环绕,形成一个河谷盆地,比较开阔,而且水流平缓,也没有急流险滩,适宜设置渡口,尤其适宜设置大的渡口。
       关于会宁关的位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都记载说:会宁关,东南(一作“西南”)去州一百八十里。说明会宁关在 会州驻地会宁县西北(或东北)180里的地方,无论是“东南”,还是“西北”,会宁县和会宁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这个大方向这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两者相距是180里。这是唐、宋时人的记载,也是明确无误的。已如上述唐会宁县在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的缠州城,以北城滩为会宁关所在,这与唐会州会宁县在方向和里数上相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35~36图,将唐会州的治所会宁县标在今靖远县城,又将会宁关、乌兰县标在靖远县城西南的黄河南岸,远离黄河,这是欠妥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唐宋人的记载,也不合情理。
       开元天宝时的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西境在长安以西万里以外的地方。它在我国西北地区设有河西、陇右两个节度使,还在今新疆地区设有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离会州最近的河西节度使(治所在甘肃武威市),当时驻军7.3万人,马9400匹。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管兵7.5万人,马1.06万匹。仅这两个节度使管辖的十几万军队和两万匹军马的粮秣、器械,大都是要经由会宁关渡渡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来住于长安与凉、甘、瓜、沙诸州及西域各国间的商旅及其货物,大多也是经由会宁关渡河的。因此会宁关就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也最繁忙的渡口。
       唐代的关津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只有在长安周边的关中地区、与驿道相连的关才能是上关,其它地方与驿道相连的关只能是中关或下关。据《大唐六典》记载,会宁关就是当时全国十三个中关之一。在唐代有名的十一个关津中,会宁关渡是当时最大的。唐朝政府规定:国内各大渡口,凡是没有桥梁的,“量其大小难易”,由政府拨给船只和船工。据唐代《水部式》记载,开元、天宝时,“会宁关有船伍拾”。每只船的船工以三至五人计,会宁关渡约有船工约200人,每天渡河的人当达千人以上。就船只和船工的数量而言,会宁关渡在当时全国没有桥梁的渡口中,完全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见,当年的北城滩一带,四周巍巍群山环抱,滔滔黄河中流,倚山临水,一南一北,是雄伟的会宁关城和乌兰关城。关城下的黄河阶地上是等待渡河的士兵、商人和物资,大河两岸车来船往,人喊马嘶,一定是十分热闹的。
       安史之乱后,陇右、河西的大片土地沦入吐蕃之手,朔方节度使(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驻守的灵州一带就成了吐蕃进攻的目标之一。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为了便于渡河入侵,吐蕃在乌兰关下修建了一座浮桥,这就是乌兰桥。关于吐蕃修建浮桥的经过,还有一段有关当时因边将腐败生事的故事。原来吐蕃想在乌兰关下的黄河上造桥,就预先在黄河岸边准备材料。当时朔方节度使就常派人潜入会宁关渡附近,将建桥材料投入黄河,使 之无法建桥。后来王    作了朔方节度使,吐蕃 听说此人贪婪,就事先贿赂他,然后就抓紧时间,加紧建桥。桥建成之后,在桥头上修建了一个半园形的环城,加强防御。此后,吐蕃就从桥上渡河,经常进犯朔方一带。
       会宁关最繁忙的时间是唐代的开元、天宝年间。因为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丝路道阻,会宁关最为辉煌的一页也就成为过去,变成了历史的遗迹。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贵州境内首次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
  • “中国古代高速路”陕西境内路线被定位 最宽处61米
  • 法国发现境内最老人类牙齿 距今约56万年
  • 学者历时5年将全面调查新疆境内“千佛洞”
  • 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发现第四件珍贵鸟化石
  • 河南境内发现旧石器和古人类化石遗址70余处
  • 顶一下
    (23)
    95.8%
    踩一下
    (1)
    4.2%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