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比较:差距在软实力(2)

时间:2013-11-04 08:04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留学生不仅在美、法、英、德等西方列国海军院校及其军舰上学习,而且还来中国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如铃木恭坚、河野主一郎、柴玉郎等,以武官、考察等身份来华刺探军情的则更多,甲午海战时任军令部长的桦山资纪就曾来华侦察过台湾地区的军事情况。


  日本海军院校特别注重学员的远洋航行训练。明治政府不惜花费巨额经费,对学校毕业生实行远洋航海实习制度。第一次远洋航海始于1875年“筑波”号(1978吨,载山本权兵卫班47人)对旧金山和夏威夷的访问。此后又在1878年访问了澳洲(“筑波”号,鹿野勇之进班)。同年,日本国产舰“清辉”号完成了欧洲之旅。这被称为明治海军的三大远航。从1875年开始,日本几乎每年都对海军学员进行远洋训练,先后到过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智利、秘鲁、英国等国。因此,日本海军军官科学文化素质比较全面。


  大清政府也开办了大量的海军院校,数量不少,但起步晚,门类也不齐全,指挥院校仅有封建习气浓厚的初级院校两所,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军事课程内容较少,儒学教育课程较多,出国留学的比较少,仅三批30余人。在水师学堂和船政学堂学习期间,大部分学员对操作舰船满足于“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左宗棠语),对战略战术、西方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兴趣不高。北洋水师远洋训练相比日本海军而言开展得少之又少,一则经费所限,二则人员怕吃苦。每年的例行巡海,也是流于形式,管带只是个驾驶航行的普通船长,根本没有达到提升指挥员综合素质的作用。

 

 

  身体素质

 


  而且,两国海军军官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海洋作战与陆地作战不一样,更需要官兵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


  日本自古是尚武的民族,习武强身、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也是封建社会中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阶梯,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日本各海军军事院校非常重视学员的身体素质,认为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载体和基础,针对海军职业危险性高、艰苦程度大,他们采取各种措施让学员进行身体锻炼,尤以对毕业学员进行远洋航行训练最为有效。日本海军军官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好。1878年10月,日本国产“清辉”号军舰到西欧各国访问,航程26300海里,长达5个多月,英国《先驱论坛报》惊叹日本海军素质与英国海军相比毫不逊色。


  而清朝海军军官由于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多尚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据在福建船政学堂考察的英国教官回忆:中国海军学员们“有巾帼味道,下完课后只是在各处走走发呆,或是做功课,从来不运动”,认为在“佛龛里呆着比在海上警戒工作更合适”,外籍教师也承认“让清国学生做体育运动比做学术教育远远为难”,在海上训练时“学生不喜欢体力劳动,怕弄脏手指”,在英国留学的学员严复也承认“西洋筋骨皆强,而华人不能”,并看出造成两者的差距在于大清水师“少养成”.在校学生尚且如此,踏入仕途后更是耽于享乐,耻于劳动,疏于锻炼,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因此,清朝海军军官充其量不过是掌握了一些海军专业技能的文弱书生,身体素质不能与日本海军军官相提并论。

 

 

  心理素质

 


  还有心理素质也不行。战争充满风险与劳累,要求军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智力的发挥。日本海军军官中存有强烈的侵略意识,这是岛国民族自尊自大的封闭心理与尚武精神相结合的反映。除去野蛮的一面,其中也包含有积极主动的进取意识。严格而又残酷的军事训练、长期的远洋航行训练,养成了日本海军军官敢于冒险的进攻心理和良好的战场适应能力。他们意志顽强,骁勇善战,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整个甲午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进攻,采取突袭、夜袭、陆海协同等多种方法攻打北洋水师。


  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心理状态则较差。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亨佑战后撰文指出,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作战十分勇敢,但在黄海海战中竟然临阵逃跑,原因是被日本海军打怕了,其他管带表现也好不了多少。黄海海战中,“镇远”舰管带“林泰曾惊慌失措”,饮浓酒至大醉而卧于指挥台下,“一切调度进退都由杨用霖一人”,“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更是“心慌意乱”,日舰未进入火炮射程内就匆匆下令开炮。


  黄海海战后,包括众管带在内的各级军官,仍然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在旅顺基地休整期间,“每以公余日弛逐于酒阵歌场”,对日本海军作战已经丧失了信心,在接下来的威海卫之战中,众管带茫然无策,不知所措,畏首畏尾,最后不少管带竟逼丁汝昌投降,拒不执行丁汝昌的“自沉军舰,以免资敌”的命令,原因是投降后怕日本海军报复,“盖恐沉船徒降,取怒倭人也”.丁汝昌在海战后,也是悲观失望之极,情绪十分低落,影响了以后战斗战役的指挥。这些可悲的表现,除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以外,也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原因,一战失利就吓破了胆,这样的心理素质根本不能适应海战的需要。当然也有些管带宁死不屈的,但就海军军官整体而言,心理素质并不好。


  中日两国海军110多年前的那场大决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大国与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小国之间的对抗,是一支武器装备初步近代化的封建军队与一支已经全面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之间的对抗。按照封建社会标准培养的指挥员,其素质无法与按照近代资本主义标准培养的指挥员相比,失败在所难免。110多年前的这场战役告诉我们,指挥员素质对一场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清军枪弹不配套或是甲午海战溃败之因
  •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实力略逊
  • 黎元洪曾驾广甲舰参甲午海战
  • 参加甲午海战日舰最终结局:“撞沉吉野”竟成真
  • 朱元璋为何永不攻打日本?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