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何破例设三位宰相?(2)

时间:2013-08-26 08:30来源:《蒙曼说唐:长恨歌》 作者:蒙曼 点击: 载入中...


  第三,张说当上宰相不久,就被派到北方去兼任朔方军节度大使去了。所谓节度使,就是边疆地方的军区长官。朔方节度使的驻地在今天宁夏的灵武。怎么宰相还要兼任节度使呢?因为朔方又出事了。


  上一章讲过,张说之所以拜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协助朔方节度使平定了河曲地区胡人的叛乱。可是,叛乱平定没多久,这个地方又乱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叫王晙,胡人叛乱,包括张说在内,好几个节度使都奉命协助他讨伐,王晙也都接受了。可是有一个节度使叫郭知运,平时跟他关系不好,这时候也接到了协助讨伐的命令。王晙不喜欢他,就给中央打报告说,别让他来了。古代信息传递慢,朝廷的批复还没下来,郭知运已经带着兵来了。来了之后听说王晙居然打这样的报告,心里当然生气,他想:我都不计前嫌来帮你,你倒不领情!你不是不用我帮忙吗?我偏帮,我帮倒忙。怎么帮倒忙呢?本来胡人都已经向王晙投降了,他又带兵去打。胡人不明就里,还以为王晙言而无信,故意出卖他们呢,就又骚动起来了。两个将军因为私人恩怨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唐玄宗当然很生气,就罢免了王晙的职务。那谁去接替他呢?张说参与过平叛工作,了解当地情况,就让他去接手这个烂摊子了。开元十年(722)四月,张说离开长安,来到朔方。此时,胡人的骚动已经演变成一场规模不小的叛乱,直到这一年的十月份彻底平定,张说才得以返回长安。他离开这半年的时间,中央总得有人主持工作,所以,客观上也需要张嘉贞继续留任。


  正是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唐玄宗一改以往拜相的风格,同时让张说、张嘉贞和源乾矅三个人进入宰相班子,形成了独特的"三驾马车"格局。


  在这三个人中,源乾矅是一个甘当"绿叶"的宰相,所以问题不大。关键是张说和张嘉贞。这两个人个性十足,该如何相处呢?特别是身为文坛领袖的张说,是否会甘于忍受屈居人下的境遇呢?

 

 

  二、二虎相争

 


  当时,玄宗考虑到先来后到的顺序,想让张说协助张嘉贞。所以,在官职上,张嘉贞是中书令,是正式宰相;张说则是同平章事,具有候补性质。显然,唐玄宗想让张说成为张嘉贞的好帮手,两个人互相促进、共同为国家出力,这不是如虎添翼吗?可非常遗憾的是,这只是玄宗一厢情愿的馊主意。这么安排,不是如虎添翼,反倒引发了二虎相争。怎么回事呢?一句话,一山难容二虎,张说和张嘉贞都不干了。


  张说为什么不干了?很简单,因为他比张嘉贞能干!我们刚才分析两个人的相似之处,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张嘉贞和张说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几乎在所有问题上,张说都比张嘉贞要强!明明能力强还要屈居人下,这可不是张说的性格。再说了,虽然当时张嘉贞是中书令,是领导,但是倒退十几年,唐中宗的时候,张说是兵部侍郎,张嘉贞是兵部员外郎,张说还是张嘉贞的直接领导呢!现在屈居老下属的手下,张说觉得心里不平衡,每次跟张嘉贞说话,总是言语带刺。


  可是,这样一来,张嘉贞也不舒服了。张嘉贞是个性格很强势的人,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了。张嘉贞最初发迹还是在武则天时代。当时,他还是一介草民,因为替一个派察地方的侍御史写了一篇工作汇报,侍御史欣赏他的才华,就把他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召见他,隔着帘子跟他说话。张嘉贞一看那帘子,马上不干了。他说:"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意思是说,我一介小民,居然能够见到陛下,这对我也是千载一遇的机会了。可是陛下竟然在我面前挡一道帘子。这道帘子不仅挡住了您的日月光辉,恐怕也有碍您的圣君之道吧。武则天一听,赶紧把帘子撤去了,让张嘉贞领略了一把真容。你想,张嘉贞当老百姓的时候就敢顶撞皇帝,这还不算性格强悍吗?当了宰相之后,他这个性格就更突出了。按照《旧唐书·张嘉贞传》的说法,就是"强躁自用,颇为时论所讥".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不听他的,瞧不起他呢?


  就这样,两个人针尖对麦芒,彼此互不服气。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的呢?张说先出手了。从朔方回来,张说就开始动脑筋了。怎么才能把张嘉贞扳倒呢?他知道,要想踢开张嘉贞,关键问题在皇帝这里。要让皇帝改变对张嘉贞的印象,那就得见机行事了。很快,张说抓住了两个机会。


  第一个是开元十年(722)冬天的打板子事件。当时有一个叫裴伷先的广州都督犯罪了。广州都督是地方大员,玄宗就召集宰相商量该怎么处置。源乾曜一贯不做主,那就看张嘉贞和张说的了。张嘉贞作为首席宰相,先说:请陛下在朝堂上杖责,以杀一儆百!让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他板子。玄宗还没有表态,张说说话了。他说:不能这样。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刑不上大夫".因为这些人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君臣之间有礼有义,这才像个朝廷的样子。现在广州都督犯罪了,按照法律,要杀他可以,要流放他也可以,但是怎么能在朝廷上打板子呢?这不是太不给他面子了吗?有道是"士可杀不可辱",如果陛下这么对待大臣,岂不是让天下士大夫寒心嘛!听说我不在的时候,张嘉贞相公已经建议陛下打了好几个大臣了,过去的事情自然无法挽回,但求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玄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宣布,按张说的意见办理。


  张嘉贞出来之后十分窝火,忍不住对张说发牢骚,说:你何必在皇帝面前危言耸听,驳我的面子呢?而张说则义正词严地说:"宰相者,时来即为,岂能长据?


  若贵臣尽当可杖,但恐吾等行当及之。此言非为伷先,乃为天下士君子也。"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当宰相的,谁也不是终身制。今天当宰相,明天可能就是个一般的大臣。如果我们今天建议打大臣板子,我害怕有一天板子也会落到你我身上!所以我说那些话不是单单为了裴伷先,而是为了天下士君子着想的,请您不要怪罪!这番话一说出来,不仅张嘉贞无话可说,在玄宗心目中,两个宰相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变了。玄宗当时不正要大兴文治,打造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府吗?张说这番高论多么符合儒家理想啊!相反,张嘉贞那一套就显得过于粗鲁了。看来,虽然张嘉贞也是制举出身,也会吟诗作赋,但要论文治的精神,还是张说吃得透啊!


  皇帝的态度转变,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转过年来,也就是开元十一年(723),张说又逮住了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张嘉贞有一个弟弟叫张嘉佑,因为贪污,被人告发了。张嘉贞兄弟感情可是不一般,兄弟两个从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当年张嘉贞刚刚受到玄宗赏识,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弟弟调到身边工作。后来,这个弟弟也确实争气,当了三品的金吾将军。兄弟两个一文一武,出将入相,整个长安城没有不羡慕的。现在张嘉佑犯罪了,张嘉贞心里当然着急。这时候,张说来出主意了。他对张嘉贞说:皇帝对你们兄弟这么信任,张将军还犯那样的错误,皇帝肯定很生气!现在正在气头上,我劝你还是别去撞这个枪口。依我看,你也别上朝了,就在家里素服待罪,表明悔罪的心态。皇帝看你态度好,可能就对张将军从轻发落。张嘉贞别看性格强悍,其实心思挺单纯的,而且当时心乱如麻,觉得张说的建议还蛮有道理的,就真的没上朝,穿了素衣服在家里等着。那玄宗是不是就因此对他弟弟网开一面,从轻发落了?怎么可能呢!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你在皇帝面前,跟皇帝说两句好话,没准皇帝还会给你个面子,其他人在论罪的时候也会口下留情,现在你人都不在这里,别人还有什么顾忌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唐玄宗为解暑在“办公室”铺冰砖
  • 索契:那些俄罗斯文化的回响
  • 杨贵妃曾出轨?
  • 唐玄宗承天门上撒金钱取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