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慕大"首现沉船 沉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时间:2013-03-26 10:16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晓军 点击: 载入中...

  3月25日上午,随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星子县驻扎点撤离,历时一年半的我国首次内陆水域水下考古行动宣告如期结束。


  从2011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了对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的专项探测工作。该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县与星子县之间,全长24公里,是鄱阳湖连接长江出口的狭长水域,自古以来就是鄱阳湖最为险要之处,水流湍急、恶浪翻滚,沉船事故常常发生,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鄱阳湖的魔鬼三角区”,一直都有着神秘色彩。


  2011年7月起,考古人员利用磁法探测技术对这片水域进行了普查,在发现9个磁异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16个磁异常点,其中12个磁异常点疑似沉船。2012年8月起,又采用浅地层剖面与旁侧声呐探测技术对其中的3个重点疑似沉船点进行了探测,取得其精确位置及其水深、埋深等数据。今年3月18日、20日,从全国征调的6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采用人工潜水的办法,克服水下能见度差、水流急、水温低的困难,分别成功探摸到两艘沉没于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泥船。这是历史上首度在这片神秘水域确认发现沉船。


  “这次老爷庙水域实地水下考古行动,第一次验证了先进行磁法探测、再进行声呐探测和人工探测的方法,对于在泥沙沉积很厚的内陆江河湖泊进行水下考古操作,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可行方法。”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成功的探索,可称是我国在内陆水域实质性开展水下考古的开端,为今后我国在内陆水域开展广泛、深入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积累了经验。”


  延伸阅读


  水下考古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新兴分支学科。我国的水下考古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在水下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取得了“南海Ⅰ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南澳Ⅰ号”古沉船抢救性发掘等令世界考古界瞩目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海洋考古。而在内陆水域水下考古领域,由于江河湖泊存在泥沙沉积较厚、水下暗流湍急等情况,探测发掘难度系数很高,考古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成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专家讲沉船考古:黑石号成海上丝绸之路确证
  • 小伙收藏相机几百台 最老的产自上世纪30年代
  • “南澳一号”沉船文物首次亮相辽宁博物馆
  • 哥伦比亚发现300多年沉船 载有价值20亿美元宝藏
  • 西班牙沉船所载宝藏重见天日 沉睡海底300年
  •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文物出水 专家指德化窑成主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