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城逶迤陇原

时间:2013-06-24 09:11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马建华 点击: 载入中...

 

  长城是我国古代雄伟的军事性防御建筑工程。秦、汉、明三个封建集权制王朝,都曾修建了长度超越万里的长城。从东向西穿越茫茫草原,绵延起伏于巍巍群山,横跨浩瀚的沙漠,好似一条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长龙。


  中国古代长城的最初修建是在春秋晚期,当时中原地区出现了楚、秦、燕、齐、韩、越、魏等诸侯国。各国为求霸权,在自己边界上的关口要隘设立烽火台和城堡防御。随着战争升级,各国为增强攻防能力,又用高大宽厚的墙体将烽火台和防御城堡(列城)连接起来,构成更为可靠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秦国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时,国力强盛,向西扩张到陇西、北地、上郡等地,并在新扩领地的西北界修筑的长城。这是在今甘肃境内最初修建的长城。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大力修建长城的秦、汉、明三个王朝修建长城的西端都在现甘肃省行政区划内。


  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为了国土的安全,为了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秦国调整了军事战略,秦略皇令太子扶苏为监军,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古万大军,北周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以从前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大规模筑长城、修直道,构成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延绵万余里的长城。关于始皇派遣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史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县,城河上为塞。""又能使蒙恬渡河取商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史遍·秦始皇本纪》)。


  据田野考古调查,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西端,起于今甘肃的中部临洮,北上今兰州,向东到今宁夏的固原县境,折东北行,经甘肃的环县、庆阳,进入陕西。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在陇东地区有部分地段保存较好。长城夯层清晰,现存高度仍有2.5米,顶宽2米。在长城遗址旁发现有护墙陶瓦,瓦体硕大坚实,瓦边有用来串连的穿孔和挂钩。秦长城的修建动用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甘肃东部传说"解手"一词,就出自秦修建长城时,为防止劳役在途中逃跑,把劳役串绑在一起,劳役只能在看押者解开他们绑手的绳才能撒尿。这个传说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百姓所受的苦难。但是,应该肯定,秦始皇修建长城,不仅巩固了秦帝国的北部边防,而且对开发边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仍有着积极意义。


  汉代与明代是甘肃境内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为修建长城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长城沿线设置了军事设施和行政机构。这两个时代修建的长城现保存比较好的地区是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长城的修建对这一地区的许多乡、村用长城来命名。


  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长约1000公里,最窄处80公里,南边是崇高险峻的祁连山脉,北部是浩瀚的腾格里大沙漠。祁连山上的清澈地水哺育出的一片片富饶美丽的绿洲就像一串翡翠,洒落在辽阔的戈壁滩上。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进行商业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解除匈奴之患,维护西域交通,开始修筑在甘肃境内的长城。汉长城是一条带有进攻意图的军事战线,它的建筑走向是尽可能地控制戈壁滩中的水源与绿洲,并向西延伸到敦煌以西疏勒河三角洲的榆中湾盆地。建筑方法是依其所在地的地理、地势环境,因地而施。在地势交高的戈壁梁上一般用砂砾和芦苇、红柳等植物的茎秆、砂石交叠构筑成边墙,在地势低湿的碱滩则掘壕沟为障碍。正如史载:"起塞以来百年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小门,稍稍平之".(《汉书·匈奴传》)汉代通过修城墙、挖壕沟等多种形式构成坚固的屏障,牢牢地控制了河西地区的水源、绿洲。这种行之有效的防御建筑体系是汉王朝战胜匈奴的总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汉长城的守军,有严格的军事、行政管理制度,详细地规定了戎边吏卒重要的日常事务,如传送上通下达的文书、信函时,要将文书的来源、去向,交接的人和具体时间详细的记录下来以分清职责。各烽火台配备有弓箭、弩,以及矛、斧、刀剑、羊头大小的石块等用来防守的武器,还有狗、储水罐、治病的药和针等辅助防守的物品。当有烽火传报有匈奴的兵马入侵时,汉长城沿线的各烽火台、城堡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军事长官则根据前线传来的情报,以防御为主、伺机主动进攻迎战。汉代的长城守军通过健全的防御设施,步步为营的战术与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彻底控制了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水源和草场,达到了"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汉书·西羌传》)"断匈奴右臂"(《汉书·大宛传》)的功效,最终将匈奴驱赶到大漠以北,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甘肃地区的明代长城,其西端止于嘉峪关。其厚实坚固的墙体,高大的城垣都是用当地的黄土过筛夯筑而成,与东部明代长城以砖石砌筑的建筑风格不同,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明代长城表现首以防守为主的建筑思想,并不十分计较河西走廊的水源和草场的得失,表现出用高墙、深壕将自己重重包藏起来的心态。


  明代长城建筑规模极为宏大。如酒泉地区高台县境内的明代长城"自壕关塘长城关起杏虎墩止,过墙五百五十丈,底阔一丈二尺,顶阔五尺,实台高一丈二尺,裙墙三尺,共高一丈二尺,底阔七尺,深一丈,万历元年修完","自马莲井腰墩起,王亮渠黑河西岸止,边墩长二千七百八十七丈,面阔三丈,深见水为止,底阔一丈两岸筑土堰各一道,底阔四尺,顶阔一尺五寸,高五尺"(《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边墙》)。明代长城防御线墙高沟深,同样有严密的军政管理系统。"明制卫、所、置都指挥户,以司地方。设总兵,参将,游击,守备,以司攻守;而又有总制,巡抚,监察御史,兵备道,以统理参赞……"(《重修肃州新城·高台县·军政》),在军事要地长期驻孔。


  明代时期的长城修建得如此坚固,这与明朝统治阶层治国防边的思想是相统一的。明王朝建立之后,北境蒙古族仍有较强的军事实力,防范元朝残余势力卷土归来,是一项首要任务。"明兴,驱元胡出塞,蒙古时思报复,北方常有边患……于是长城复居国防重要地位,乃不得不大事修筑"(寿鹏飞《历代长城考》)。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末名士朱升给他提同的"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极为欣赏,依此作为治国方针。在这种治国防边的思想指导下,明代的戍边将帅采用自保为主的军事战略。当边境有患时,不能战胜敌人,反而用闭关、绝贡相威胁。当吐鲁番占据哈密之后,明代朝臣胡世宁的对策却是"如其不侵扰,则许之通贡,否则闭关绝之,庶不以外番疲中国"(《明史·西域》)。明王朝这种画地为牢,以高墙深沟将自己关起来以求平安的守边意识,虽然修建了坚固的长城防线,但是最终无法阻挡清军的铁骑。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甘肃又是修筑长城最多的省份之一,今天也是保存长城遗址、遗物最多的省份之一。看吧,古老的长城伴随着东升的朝阳,西移的星月,如同三条巨龙的龙头,自西而东,逶迤在甘肃的大地上。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秦始皇皇后是楚王女
  •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