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战役:战争史上唯一的水雷封锁战

时间:2012-05-31 10:16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夜雨 点击: 载入中...

 

■“饥饿战争”中美军对日本封锁作战示意图

 

  美国对日本的内线封锁作战,史称“饥饿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为瘫痪日本经济,摧毁其战争潜力,迫使其无条件投降而实施的一场大规模的水雷封锁战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封锁战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唯一一次专门使用水雷实施的封锁战役。


  双方兵力


  ■美军:以第20航空队为主,上百架B-29重型轰炸机。第20航空队下辖第20、21轰炸机指挥部、第7战斗机指挥部及关岛空军后勤区。其中,第20轰炸机指挥部部署在中印地区,第21轰炸机指挥部部署在马里亚纳地区。

  ■日军:日本本土陆军约有100余架飞机、500余门高炮,海军约有200余架飞机、200余门高炮。此外,海军还保存着3艘战列舰、数艘航空母舰和驱逐舰。


  作战背景


  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资源贫乏的岛国。二战期间,日本92%的石油、100%的橡胶与棉花、87%的铁矿、90%的焦炭、20%的粮食等战略物资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内物资运输也大部分通过内海航运。可以说,海上交通线就是日本的“生命线”。有鉴于此,美国认为,只要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就可以削弱其经济生产能力,摧毁其战争机器。

  美军于1944年底制订了代号为“饥饿战役”的内线水雷封锁计划。但在战役准备过程中,美军却发现当时的海军或陆军航空兵均不能单独完成任务。主要原因是海军部队虽然有水雷,却没有合适的运载投掷飞机;而陆军航空兵的B-29飞机,远在马里亚纳群岛。整个战役因此推迟到1945年初才实施。

  作战经过

  “饥饿战役”从1945年3月27日开始到8月15日结束,历时4个半月,整个战役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3月27日-5月2日)

  美军的封锁重点是日本运输船只的必经之道———下关海峡。同时,对广岛和佐世保也布设水雷,以封锁日本舰队并钳制其扫雷兵力。

  3月27日,150架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空军基地起飞,于当天夜间飞抵日本本土。其中58架飞机在多个地点投弹,吸引日军注意力;其余92架飞机继续北飞,在1500~2500米的高度上首次对下关海峡投放数百个水雷。4月1日冲绳战役开始前,美军在下关海峡布放水雷1000吨,基本切断该海峡。整个4月份,美军主要对吴港和佐世保的海军基地、广岛军用装卸港实施布雷,以阻滞日军残余舰艇经由九州西海岸支援冲绳作战。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布雷除了封锁下关海峡,发挥持久的战略封锁作用外,还起到了支援冲绳岛战役的作用。

  此阶段,美军共出动246架次B-29轰炸机,布雷2030个。日本船只被水雷炸沉19艘、炸伤39艘,共计10万吨。由于下关海峡及主要港口被封锁,日本海上交通运输量减少到战前的25%,通过下关海峡的货运量下降约50%。

  第二阶段

  (5月3日~5月12日)

  美军的封锁重点是日本工业中心城市。从5月3日至12日,美军出动飞机195架次,布雷1422个,布雷区域除下关海峡外,还有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等重要港口和濑户内海的主要航道,切断了日本各大工业区之间的海上交通和日本内海航道的整个交通网。

  美军在这个阶段首次使用了水压水雷。水压水雷是一种利用舰船航行时对海水的压力变化而引爆的非触发性水雷。这种水雷在当时还没有可靠的扫除器具,易布难扫,使日军望雷兴叹、束手无策。5月份,在下关海峡被水雷炸沉或炸伤的船只有113艘,迫使由朝鲜及中国东

  北装载物资的船只,不能直接通过下关海峡进入濑户内海,只能绕道至本州西北及其西岸的港口卸载。而作为日本主要航运海域的濑户内海,实际上已成为“死海”。在濑户内海只能通行小型的木船和小驳船,致使日本工业城市的资源严重缺乏,国民生产濒临停顿。

  第三阶段

  (5月13日~6月6日)

  由于美军的布雷封锁中断了濑户内海经过下关海峡通往亚洲大陆的航线,日本不得不重新选择出海口和航线,尽可能多一些运回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工业、军用物资。为此,日本充分利用了本州西北部的舞鹤、敦贺、伏木等港口。美军为了切断日本的新航线,从5月13日至6月6日,出动飞机209架次,对本州西北部各港和九州布雷1313个,并开始使用抗扫能力较强的低频音响水雷,使这些港口完全被封锁,阻滞日本船只达1200余艘。

  日本为了保障航道和港口的畅通,组织了349艘扫雷舰船和2万余人进行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尽管日军扫雷舰船损失了四分之三,耗资巨大,在濑户内海就花费了3571万日元,但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封锁。日本船只不敢轻易出海,大量物资难以运回国内,日本逐渐陷入了瘫痪和饥饿的境地。

  第四阶段

  (6月7日~7月8日)

  美军主要目的是完成对本州西北和九州诸港的全面封锁,同时由于日军陆续投入340余艘舰船和2万余人进行扫雷,为确保雷区的水雷密度,美军对下关海峡以及神户、大阪等重点海域和港口实施重复布雷。从6月7日至7月8日,美军出动飞机404架次,布雷3542个。

  此外,驻冲绳基地的美军陆航部队的水上飞机也参加了布雷,6月10日至7月1日在朝鲜半岛南海岸布下186枚水雷,旨在迫使日本1000吨以上的船只离开朝鲜海域,进入远海航行,以便于美军水面舰艇对其实施打击。

  几个月的布雷使日本各主要港口先后被封锁,日本损失的船只达到最高峰,本州与九州间航行的船只大幅减少,同时下关海峡与工业港口间的航运几乎被完全隔断。5月,大阪附近海域有186艘舰船通行,而到7月减少到94艘;另一个工业港口神户附近海域由114艘下降到31艘。这两个港口在5月间进出港的舰船由32万吨下降到7月的4.4万吨,下降约86%。同样,其他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直线下降。

  第五阶段

  (7月9日~8月15日)

  此阶段中,美军重点是扩大封锁区域。从7月9日至8月15日,美军共出动轰炸机474架次,布雷3746个,布雷地点极为广泛,除继续封锁下关海峡和本州、九州地区及各主要港口外,还对朝鲜半岛海岸的釜山、马山、元山、兴南和清津等港布雷,迫使停留在这些港口的日本舰船无法出航。通过广泛的布雷,使日本22个造船厂中的19个瘫痪,被炸损伤的舰船得不到及时修理,海上交通濒于停顿。

  由于日本极其缺乏粮食、煤炭和其他原料,运输船只被迫铤而走险,不顾随时有触雷的危险,企图强行突破美军的封锁,但效果不佳。由于通往国外的交通运输线几乎全部被切断,日本陷入全面瘫痪状态。

  作战评价

  “饥饿战役”始于3月27日,止于8月15日,历时4个半月,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下12053个水雷,其中磁性水雷4900余个、音响水雷3500余个、水压水雷2900余个、次声水雷700余个,自身仅损失15架B-29轰炸机,却给日本造成极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美军实施代号为“饥饿战役”的航空布雷封锁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对于当时的日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这一战例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一种大量装备的低技术武器,却在封锁作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值得研究和借鉴。

美国一向标榜公平正义,甚至为了保护他国平民的“人权”不惜挑起战火,俨然是维护世界秩序的国际警察。然而,就在今年3月11日凌晨,一名美军士兵闯入阿富汗南部潘杰瓦伊地区的两个村庄,向房屋里的平民疯狂开枪,打死16名平民,其中包括3名妇女和9名儿童。这一暴行公开后,举世哗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美军很快表态要彻查此事。但是,随着美军和阿富汗政府的调查,事实却变得扑朔迷离。美军坚称此事件是一名“精神崩溃”的士兵的个人行为,而阿富汗调查团却表示此次屠杀平民事件是由15到20名美军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实施的“群体作案”。

  事实上,在以前的多次战争期间,美军也曾多次爆出滥杀无辜的丑闻。1968年3月16日,美军老虎部队对越南广南省的美莱村进行了血腥屠杀。然而,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星条旗报》却刊登头条新闻:“美军经过浴血奋战,消灭了128名越共分子”。这一屠杀事件被掩盖了一年多,直到1969年11月,才被美国记者西莫·赫许揭发。美国军方近期解密的越南战争档案显示,美军在越战期间杀害的越南平民人数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美国《洛杉矶时报》2006年8月6日报道,除了美莱村大屠杀之外,越战期间至少还发生过另外320起美军屠杀越南平民事件,死难平民近700人。

  在美军占领伊拉克期间,有关美军滥杀无辜的消息频频见报。

  2003年4月1日,美军设在纳杰夫的一个检查站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贸然向一车辆开火,造成7名妇女和儿童身亡。三天后,美军又在巴格达南部向一辆出租车开火,造成3人死亡,其中包括1名2岁儿童,另有1名妇女重伤。

  2004年8月28日早晨,2名美军士兵在靠近萨德尔城一间矮小平房时,发现一家五口正躺在院内的毯子上睡觉,1名美军向这些无辜者连连开枪。为掩盖罪行,肇事美军声称,两名伊拉克人要伸手拿枪。同年9月,美军检察官对第41步兵团第1营的另外2名士兵提起谋杀指控。他们被控袭击当地拾荒少年,造成7人死亡、8人受伤。

  2005年11月19日,美军在伊拉克西部哈迪塞村野蛮杀害24名平民,而美军在报告中却说,这些人是在美军与武装人员交火时被误杀的。不久后,美国《时代》杂志与一些阿拉伯媒体得到了目击者拍下的录像,才披露出事件真相。

  2006年3月,在美国陆军101空降师服役的21岁的斯蒂文·格林和多名驻伊美军闯入巴格达以南的马哈茂迪耶市一户居民家中,强奸了1名少女后,开枪打死了这名少女和她的3名家人(包括1名儿童)。

  英国广播公司曝光的一段录像显示,2006年3月15日,美军在伊拉克伊斯哈吉制造了一起屠杀平民事件,在那次袭击事件中,共有6名成人和5名儿童被杀害。

  2006年4月26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团第3营部分士兵在伊拉克哈姆达尼耶地区搜捕反美武装未果,便把1名52岁的残疾男子从家中拉出枪杀。之后,美军把铁锹和步枪放在事发现场,制造假象。

  英美媒体还曾广泛报道一段2007年7月拍摄的美军视频,显示2名驻伊美军飞行员驾驶“阿帕奇”直升机杀害12名伊拉克平民,其中包括22岁的路透社摄影记者纳米尔·努尔·艾尔丁和他的司机。

  从2003年3月至2009年底的6年时间里,整个伊拉克战争共造成28.5万人死伤,其中至少有10.9万人死亡。在所有死者中,约有6.6万人是伊拉克平民,占了总人数的60%。这一数字远高于先前外界对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的统计。

  在美军占领阿富汗期间爆出的滥杀丑闻更是令人发指。

  2008年11月11日,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谴责美军滥杀无辜,射杀14名平民。遇害的阿富汗人乘坐的汽车,受到美军武装直升机攻击。

  2010年2月12日,美军在夜袭行动中打死3名阿富汗妇女,其中2名是孕妇。为了掩盖罪行,美军还从尸体上挖出子弹,后来事实被揭露,美军才不得不承认过错。

  更令人发指的是,2010年初,隶属美第五“斯特赖克”旅的吉布斯和4名战友组建“杀戮小队”,在执行任务时,出于娱乐目的,蓄意射杀平民,事后将武器放在遇害平民身边,制造他们为塔利班武装人员的假象,还曾割下遇害者的手指、拔下死者牙齿作为“战利品”,甚至将这些“战利品”作为纸牌游戏的赌注。

  2010年7月,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9万多份驻阿美军机密文件。“文件共揭发144宗由北约部队造成的滥杀、误杀平民事件,总共造成195名平民死亡、174人受伤。”

  随着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有关美军枪杀占领地平民的事件浮出水面。美军在占领地滥杀无辜不是第一次,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李鸿章外甥甲午战争中不屈殉国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日本为何出钱培养清朝留学生
  • 李鸿章外甥甲午战争中不屈殉国
  • 渡河战役中的小红军经历过怎样的青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