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书画名家-范振绪

时间:2011-12-31 23:11来源:中国书法艺术网 作者:张尚瀛 点击: 载入中...

   陇上书画名家-范振绪

           范振绪(1872—1960) 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靖远县人,故居在县城会馆巷。范振绪祖父范呈芳,清贡生,父范培,字笃生,号石三,以贡生任清同治时兵部郎中。范振绪出生于北京,九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范振绪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奋笃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十八年(1902)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河南济源县知县,曾主修《济源县志》。民国二年(1913),当选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范振绪拒绝参与复辟活动,赴南京。1916年,出任河南孟县知事,三年任期届满后回北京,深居荣宝斋从事书画创作,维持生计。1921年被绥远督统马福祥聘为记室,曾出任萨拉齐县知事。1929年马福祥任青岛市长,范振绪同往并任秘书,协同马福祥著《观澜亭记》,勒碑立于青岛海滨。1934年返回兰州,被聘为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禁烟委员会委员。1936年,应西北骑兵第五军军长马步青聘请,担任教师,移居武威。1940年,被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与张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画,抢救国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振绪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被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1960年8月21日,范振绪在兰州逝世。临终嘱其夫人杜郁文:“我一生无长物,我死之后,可将我珍藏的《宋徽宗山水画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和我晚岁所画《祁连山山色长卷》捐献给国家珍藏,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我的报答。”  

          范振绪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1957年,范振绪主笔,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郭维屏、米瑛等甘肃名家联合绘画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长达36尺,送北京“八一”节展出,副本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范振绪一生著作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笺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范振绪夫人杜郁文曾向靖远县人民政府捐赠《东雪杂稿》和《王荷泽遗稿手秒本》,由县政府办公室收藏,张慎微编辑《范振绪先生诗文遗稿》油印问世,靖远县政协搜集整理的《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于1992年出版。范振绪书法作品被兰州碑林收录。  

 

范振绪先生的一生

 

文、张尚瀛

 
   “范振绪号禹勤,甘肃靖远人,光绪29年(1903年)进士,工书画,书法苏轼,山水师王翬,王原祁两家。偶写侠客、佛像,亦有士气。”  ——录自《韬养斋笔记》
   
   “范振绪字禹勤,号东雪老人,清光绪癸卯进士,辛亥革命前后,曾济身仕途,时间不长。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常委及副主席。专攻山水,取法王石谷,王原祁,书师苏东坡。早年游名山大川,师法巨然,遍览大江南北名迹,邃闻书画诠谛。晚年犹致力于诗文书画,导掖后侪,竟秀艺林,期过夙原。所作山水之精心得意者可与耕烟麓台相擬媲。解放后,创作上力求创新,写描山河新貌,作品有祁连山色,红军长征图等。”  
——摘自《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范振绪,光绪辛丑(1901年)壬寅(1902)恩正并科举人,癸卯进士。民国二年中央参议院议员。” ——摘自《民国·靖远县志》
  
    范振绪先生(1872年阴历7月24日—1960年阳历8月21日)字禹勤,号东雪老人,又号太和山民,甘肃省靖远县城会馆巷(今靖远县制鞋厂为其旧宅)人。生于北京,殁于兰州,享寿88岁。他出身于商缙之家,其先翁万选,清同治中经商于北京,故先生幼年亦就塾于斯,后返里读书于本县刘家寺。稚年读书北京时,其贤母娄太夫人,督课其兄弟三人甚严。范老于1941年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莫高窟考察、编号、临摩时,曾回忆详述其幼年在京苦学情况于大千先生,大千闻之颇为感动,乃就其所语绘为《青灯课子图》。这幅画卷上绘葱郁丛树,间杂翠竹,深邃幽静之处,小楼三楹,楼窗敞启,可见娄太夫人灯下方课三子就读,神韵慈霭,犹见当年情景似昨;再左则平台小溪风景旖旎,更现夜深霜浓之意,不仅是大千先生罕见的佳作,更给范老的幼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画。画后大千先生题词云: 
巍巍怀清台,高节重彤史。百世播流风,惟母良足企。范公幽介士,清华知所以。欧阳泷岗文,千秋嗟並美。昔共先师李与曾,英年挟笔动觚梭。黄尘海水清庙屋,公为生民谢不能。小子年来鬚亦白,李公曾公墓木拱。西来叩谒登堂上,容颜稚子健曳踵人。人前每颂白华诗,树静风摇泣罔极。永忆高堂寸草心,百年留照丹青色。肃穆拜公命,载笔为斯图。明贤惟有母,在昔慰醇醅。癸未秋应禹勤道长命,谨写娄太夫人课子图并赋求正。蜀郡后学张爰。
 
卷后还有曹蕴鉴题词云:
     轧轧机声澈夜鸣,慈亲训子望成名;果然平地一声响,三击龙门浪始生。寅愚侄曹蕴鉴拜题。
  
另有张寒杉题词说:   
     禹勤老学长八秩高年,海内灵光,与余相别五十年矣,白头重见,喜可知也。顷由京归来,出示伯母娄太夫人青灯课子图一卷,图为友人大风(指张大千的大风堂)所绘,敬书短句,藉记仰赞。画笔清苍仰大风,画中喜见一灯红;文章华国灵光迥;灯下书声是此翁。旦暮承平在眼前,三星列曜照诸天;沉唫五十年间事,清浅蓬山沦海田。张寒杉敬题。壬辰冬西安寓斋。  
  
     关于范老的幼年,由于他本人的遗稿散失,更无其它资料参考,这些凤毛麟角的珍贵材料,仅堪聊补于万一,使我们从中可以追朔范老的成名与慈母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故尔范老垂暮之年还是:“人前每颂白华诗”并深感“树静风摇泣罔极”是出于他为报三春晖的内心到诚的表白。虽然沧海桑田,但范老把娄太夫人的遗照及“诰命”一直保存到他临终之前。

    范老由于自幼有家庭慈母的督教,和自己的勤奋苦学,于清光绪27年(1901)28年(1902)恩正并科考试中为府试第四名举人,接着又于光绪29年(1903年)殿试中中了进士,可谓龙门三击浪。对旧社会的读书人来讲,真是一举成名,谈何容易。在当日文化落后的甘肃来讲,更是罕见。范老的同榜同学有沈钧儒、曾熙等,曾是张大千先生的学画老师,故我国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张大千由成都来甘肃邀范老同去敦煌莫高窟、万佛侠等地长期考察时,尊范老为:“师宗”、“禹丈”、“道长”、范老称大千先生为“贤侄”,足见他们的互相尊重和关系亲切。而范老与沈钧儒先生既是同榜举人、同榜进士,又是同庚同生辰、并同赴日本留学,同攻法律,同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故人们誉之为“五同”在全国传为佳话。解放后1956年沈钧儒先生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来兰州视察,某日邓宝珊省长在慈爱园设宴招待二位老人,席间故人相逢,宾主尽欢,自不待言。说到“五同”时,邓省长目注二位老人微笑云:“二位进士公还有一同呢?!”从宾相顾,咸均会心而笑,因二老且同为矮体银髯,从此又增为众所公认的“六同”了。

    范老考中进士后,起初以主事供职于工部,旋学习于同文馆,当时正值维新运动,向腐朽的清王朝冲击,范老在维新派的影响下,通过同科举人徐振声的介绍,认识了曾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梁启超的徐致靖(戊戌变法时任礼部侍郎,变法失败,被判绞监候,其后昆曾是甘肃群众艺术馆编辑《陇苗》的徐列同志)。徐致清在狱中曾不止一次地教谕自己的子孙:“欲救中国必须靠科学与民主,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振兴实业,办报纸、造舆论,实行民主和法制,使中国富强。”范老大受启发,深以为是。故在维新洪流之中,放下主事不作,却和同学沈钧儒等毅然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日本政法大学专攻法律。他在东京看到清廷派往日本的一万多留学生,专心从事研究学习者廖廖无几,而大多是滥竽充数,欲贴金之后,仍屈作清廷走卒。范老对此十分愤恨,曾对在北京工作的他的同学秦少观(会宁人)来信说:“东京留学者逾万人,其自爱者固多,而嚣张放肆之徒,亦属不少。此辈往往轶出于法律范围之外,校内虽有舍监,市面虽有警察,概以中国人惩置之而不暇干涉也。各省开同乡会,往往大起冲突,甚至操戈同室。留学流弊,甚非中国前途之幸福。弟卒业尚需年余,工部已裁,不知将来作何位职。……”。就在他横眉冷眼对这种腐败现状之时,便毅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解放前范老的侄子范懋和我是同学,他曾把范老在日本留学习时身着西装的一幅玉照赠送给了我。当时我们都以为范老既身为前清进士公,又是工部主事,他必然红缨冠戴,前后补服,马蹄长袖,项珠在胸,仪态威严的朝廷命官,竞没有想到他却是西装革履的英俊青年。观其仪表知其为人,范老的这一身打扮,是和他的力求救国维新的进步思想不无关系的。1907年他和沈钧儒等一同回国,不久便被任为河南省济源县知事。他在任期中为百姓减赋役,案无积讼,不与地方绅缙往来,公事之暇,专事书画,还编篡了《济源县志》,成为当时方志之佼佼者。他离任时两袖清风,一挑诗书,别无长物,百姓远道攀辕泣送,呼为“范青天”。在他离任后,百姓们还千里迢迢,由济源县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把一块“遗爱民间”的巨匾,抬送到靖远,悬挂在他的祖先堂中。他还把济源县的一些商民引荐到兰州,开创文具店生意,如解放前的“怡怡轩”、“德茂公”、“同茂公”、“兰泰轩”等,都是先后而设的。我曾与这些商店的人员交谈,一提起范老,他们无不称赞:“范老夫子是济源县历史上少见的清官,只知读书写字画画,从不贪赃害民。……”,表示无限的怀念。他在济源县亲眼看到清朝政治腐败和地方劣绅势力的根深蒂固,欲想明哲保身,趋炎赴势,钓名沽誉作一名“廉吏”,那是一种自私的消极思想。大量事实使他认定靠“立宪救国”之路是走不通的。只有推翻清封建统治,救国才有希望,故从1910掂开始便和沈钧儒诸同志,积极开展辛亥革命活动,同时他也是甘肃省早期参加辛亥运动主要人物之一。
   
    他对明末清初陇上闻人自称“闽海遗臣”曾在天水仙人崖避祸反清复明的王荷泽先生重民族气节的思想和作风备极推崇。他曾把《王荷泽先生遗稿》多方搜求,共得四万八千余字,亲抄成册,除自己妥为保存,朝夕研究外,晚岁又亲抄了一本,馈赠给陆为公先生。他在“读王荷泽先生遗著原稿后”一文中说:“王荷泽为陇上闻人,予尝见其遗墨,多是草书条幅,所书纯录其旧作之诗,落款必书年月。其书法羲献,兼有出师,颂、书谱三稿意味。其诗则胎息义山者为多。以书法诗才论,已久为陇上生光矣!近读其文,不禁拍案叫绝,以为思想奇,识见奇,故落笔吐漏,大异常人。吴之廷《襄武人物志》谓其鸿章钜制殊舛尺度,又云行无部伍不系刁斗自卫,此自论之见,岂足以评荷泽?观其解经读史,均有特见,并非偏执,均有正当解释,亦非自高才调。其关岳华二张三传,亦表彰畴人烈士,追怀亡友之文。千古恨一篇大文,结束思陵残局,使明末遗民,读之无不泪下。洗玉环,雪秦两重翻案,一矫正唐史羌无故实之记载,一闢历代迂儒封建井田之谬论,尤为可传之作。宁可无此事,不可无此文也。以此为乖尺度,必以印板文字如贴括类者为合尺度乎?尤可异者,吴志既为荷泽列传,必须详列事实,方可以传荷泽。乃传中起首止叙原名家柱,以诖误改今名,又叙顺治戊子以覃恩由岷痒应选入贡,历宫闽之泉州同安知县,后又叙之诸生时以庆尹知交,瓜李搆祸,魏许两巡按及杜观察援手出狱。又叙居官当海上用兵时,去位非志也云云。诖误、搆祸、去位、均系荷泽一生最要事件,何以隐而不书?所谓历官者必非一县,泉州是郡治非县名,非有降调处分,不能任知府复任知县。由是言之,荷泽在吴志中,有传等于无传也。就曾经寓目之条幅考之,常往来襄汉,或侨寓静宁州署,则多咏怀思旧之作。其所用印章有‘闽海孤臣’、‘予望’、‘子望’、‘了望’之别。关于海上用兵不久去任之说及闽海孤臣之章,此人盖非州县中人,吴志并非不知底蕴,不敢尽量披露矣。所遗文字外,尚有所写陇西天竺诗碣,系康熙20年书,并署名予望,同安知县衙。”(按王荷泽原籍山东后迁岷县,更迁陇西县锤灵巷,原名家柱字胜用,后改予望、子望,晚年改了望,号繡佛头陀,自称闽海遗臣,顺治五年以拔贡任福建同安知县,时适值郑成功奉立福王反清,据传他曾和郑成功暗中联系。郑失败后,他绕道广西、四川返里,仍倾向于南朝,诗文常流露怀念故国之情。著有《风雅堂文集》《一笑册》《小蚩吟集》陇西威远楼,天水仙人崖有他写的楹联保存。他的墨迹,陇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处均有珍藏)。
范老对吴之廷《襄武人物志》力持已见,是他同王荷泽先生的爱国思想有共同之处,故乐大鸣不平。范老和王荷泽先生,一在清初,一在清末,虽时隔二百多年,而他们的民族气节,却是吻合一致的。 
    辛亥革命成功后,范振绪先生以同盟会员被选为中央参议院议员,在北京专门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工作,琉璃厂的荣宝斋是他经常涉足之处。他的书画随之闻名于时,同时为日本爱好者搜求。1915年袁世凯称帝,同盟会被解散,袁氏曾用高官厚禄,诱迫拉拢范老参加他的复辟活动,当时不少参议院议员被袁收买,但范老毅然拒绝,离开北京潸往南京,反对梁士诒等拼凑成的“请愿联合会”,“筹安会”,拥护孙中山先生“戮此民贼”的号召,终使袁世凯的皇帝梦破产,范老又回到了北京。1916年出任河南孟县县知事,三年任满仍回北京,复在荣宝斋从事书画创作,维持一家生活,不与北洋政府同流合污。1919年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风起云涌,荡涤首北京古城;他支持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儿子范恕和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就学的女儿范懿,鼓励他们参加北京十三所高等学院三千多名爱国学生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焚烧赵家楼曹宅的革命行动。结果范恕被捕了,消息传到范寓,范夫人毛氏爱子情切,哭求范老出面央人讲情释放范恕,范老当时有不少故旧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只要范老出面开口,此事并不棘手。但范老徘徊终夜,严词拒绝,向毛夫人说:“爱国须担风险,革命必有牺牲,我是革命党人,不能向卖国贼乞怜求情,证青年人在革命的风暴中去锻炼,对国家对民族是有益之举……”义正词严,正是范老救国思想的具体表现,现在尚健在的范懿同志,回忆这段过程时,犹对范老的当时刚正不阿,不为儿女情所累的精神感奋不已。1922年马福祥任绥远督统时,范老被礼聘在他的幕下为记室,中间并出任萨拉齐县知事三个月。后又随马去青岛,以马福祥为名的《观澜亭记》及题词,便是出于范老笔下的,碑石迄今立在青岛。不久又被选为参议院议员,1926年任满,仍在荣宝斋鬻书画渡日,1934年返兰,被聘请为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甘肃省禁烟委员会委员,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寓居兰州市官驿后从事书画研究,为“千龄诗社”的台柱。1940年被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
     抗日战争中,1941年春,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为抢救被外人一再盗窃,而不为国民党当局重视的敦煌千佛洞艺术国宝,偕夫人杨宛君,儿子张心智及几个侄、徒,由四川成都来兰再去莫高窟考察临摩,到兰州后住在七里河鲁大昌家中,后经朋友帮助,大千先生在兰州包了一辆苏联的“羊毛车”前往河西。他到武威后去参观大云寺时,巧逢范老正在寺中蘸墨作画,故人喜逢,倍感亲切。此时范老适避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暂居武威。当大千先生把他西去莫高窟的计划告诉范老后,深得范老赞同,并相约原与同往,还与当地有关方面联系解决了警卫护送、伙食供应、交通工具诸问题。当时兰新公路匪惊迭起,生活条件又极困难,范老和大千先生一家及一些聘来的青海藏族画僧,先后两年多时间,在莫高窟、榆林窟、锁阳城等地考古,清理险窟、编号、临摩,考证各窟经事、本生、尊像、供像和图饰的内容,创作时期等。范老以为“佛教本是印度的东西,但中国人接受外来的艺术从不是全盘端,而是溶汇自己,使中国大地上的佛教塑像、壁画等独具一格”(和榆林窟中地《唐僧取经图》是国内仅存之一)。他认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是把这幅画中的真人真事和传说故事大胆揉合在一起,因之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是有模特儿的,并非是艺术家们所杜撰。”“唐僧取经的文字资料在国内尚不缺乏,而唐僧取经的壁画在国内却极为罕见,据说江南某寺院曾也有唐僧取经的壁画,年代略迟,随着寺庙颓圯已不复存在了。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则是国内研究取经传说古老唯一的图画资料。”这些论见可证范老学识的渊博。范老和张大千先生为抢救莫高窟,餐风饮露,生活困难,而其乐无穷,有些佛教壁画的内容繁杂,大千先生和随人随时向范老请教,范老都能中肯无误地予以解答,使听者钦佩万分。如他对《舍身饲虎》、《西方净土寺》、《东方药师变》、《弥勒变》、《涅磐变》、《维摩经变》、《天请问经变》、《法华经变》、《金光明经变》以及道像、经像、供养人像、图饰,都有根有据,头头是道,讲的细致入微。大千先生及子侄们无不深服范老“满腹经纶,读书万卷。”范老和张大千先生,不愧为开我国人给莫高窟和榆林窟编号之先躯者。大千先生对范老不仅以“尊师”,“禹老”尊称,并深感他的大力支持,曾由衷地作诗说:“我爱诗人范禹老,西来吊古锁阳城;颓垣坏塔成惆怅,一日三回捉草螟。”范老曾题大千画的《戏拟榆林窟唐人壁画》说:“此与大千游榆林窟后,风窟中唐画随意背临,神情与壁画颇肖,早入唐贤三昧,近世无其匹矣!“他们在祖国多难之秋,艰苦峥嵘岁月之中的乐观情绪和互相尊重的感情是不同一般流俗的。

     范老在榆林窟一号六窟进门的左侧窟壁上还留有陪大千访榆林窟的题诗云:“安西风力劲,逐日是飞沙,为访峡中寺,同乘塞外车。雪泥千里印,山月一钩斜。极目荒村景,柽红犹着花。”及《夜宿毛竹台诗》:“杨柳青青水一湾,尘心涤尽便开颜;我今欲问旗亭客,谁说春风不渡关。毛竹何幸始筑台,芦芽枉自送春来;雁衔凤集不须问,自有幽人费剪裁。”大千先生同时也有诗云:“摩挲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晏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两位艺术大师的潇洒胸襟,和忘我抢救祖国文化遗产的精神永远值得后辈敬仰。范老在莫高窟这汪洋浩瀚的艺术宝库中,精心临摩研究,大开了眼界,描绘出了不少具有“丝绸之路”风貌的独特佳作,如:《玉关柳色图》、《阳关驼队》、《榆林窟》、《东坝湖》、《莫高窟》、《马牙山》、《仙山楼阁》、《安西墩坝湖》、《敦煌访古图手卷》等就是在此期间先后而成的。张大千先生1943年8月在兰州举办的《张大千临摩壁画展》轰动了当时的大后方兰州市。以后在重庆和成都举办的“张大千临摩敦煌壁画展览”门票虽高达二十元一张,而参观者日达万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展览出的不少展品中有范老的题跋,他二人在艺坛的声誉,由此更加远飏中外了。

     范老和张大千先生的笃交,在范老的作品中,随时可见倾慕之情的流露。如他在八十岁时画的一幅大千仿王晋州巫峡清秋图以明朝程君房旧墨,亟磨泼墨临摹本上题诗说:“遊踪万里半天下,未见巫峡十二峰,却喜张髯临没骨,万千气象白云封。”还有一首题大千画的诗说:“大千受业在清湘,怪石奇峰最擅长,画鸟忽然学雪个,胡为栖息不高翔。秃笔纵横写石根,蝉鸣鱼咏正黄昏,如何妙解荒寒色,君是山中一老猿。”又在大千画的一幅人物画上题词说:“大千画人物铁画银钩,非费小楼、王小某辈所及,自遊敦煌后,学日益进,此为近时随意遣兴之作,虽着墨不多,潇酒风致自在,可宝也。”1941年12月11日大千先生在武威给范老的一封便函说:“命治印呈上,乞诲正。复恳假花青、赭石、朱碇,今日须为子云先生作一幅也。禹丈晨安!张爰百拜。”范老在信后附记说:“此吾友三十年在武威为予镌章后缄,笔墨飞舞,奏刀纵横,挥阖之力,犹在腕也。炎卿老弟爱其矫健,即以赠衣钵者。”范老书画作品上四十年代后常署之“范振绪印”田黄印章,即为大千先生此次所刻。亦即范老常说他的三宝之一。(范老的三宝为宋徽宗画卷、王荷泽遗稿、张大千刻田黄名章)。由范老对大千的爱慕推而广之,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和诚恳,人尊他为“忠厚长者”是当之无愧的。此外如他对马文江、郝进贤、张慎微诸后学的谆谆善导,迄今为人们所乐道怀念。
     范老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后,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神圣领土,惨杀我国广大同胞愤恨万分。他是当时甘肃省临时参议会的副议长,而因物价飞涨,收入微薄,只得鬻书画度日,曾在武威、兰州等地多次作书画义卖,捐献前防,激励士气。1944年冬盟军在太平洋屡胜,范老“闻盟军屡胜喜感交集”绘了一幅山水画,题诗其上云:“久雨泥涂马不前,重阴低压万家田,呼晴忽起双飞鸟,冲破云层月满天。龙蛇曼衍海扬波,万国英雄共枕戈,赖有中流撑砥柱,天水一色镜新磨。”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范老当时应聘在故乡靖远县主编《靖远新志》,他得悉之后,欣喜若狂,马上绘了一幅《桃园图》并题诗其上云:“八年角斗占中原,喜闻捷报笑开颜;莫向武陵谈旧事,从此大陆称桃园。今晨早起,闻爆竹满城,惊悉日人无条件投降,写此以贺。”并兴奋得亲作和捡出筐中旧藏得意书画数十幅为奖,举办了一次“庆祝抗日胜利灯谜晚会”,犹记其中一条字虎面为:“墨索里尼上断头台”,射宋文二句,其虎底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热爱祖国,同仇敌忾之心跃然纸上。
    靖远县是范老的故乡,他对地方文化建设非常关心,曾曰:“惟念地方文献掌故,毁于战乱者十居八九,县志自道光后,迄今八十余年,于此不为补修,过此以往,接续益感棘手”。故应聘于是1943年返里,设靖远县文献委员会,邀集地方人士,指导编辑《靖远新志》,使中断了的《靖远县志》纠正了不少舛错。补充了不少疏漏,以新的内容完稿。范老所编辑的《靖远县志》对沿革、建置、山川、古迹、人物核其讹误,支伪存真。尤重大事记、建设、农业、教育、气象、水利、地质、交通、物产、工业、诸志之增入,篇目详尽,内容充实,以类分志,略古详今,是当时地方志之样板,惜未付梓,幸初稿存于甘肃省图书馆,部分原稿保存于靖远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我们亲眼看到范老写的初稿,不少地方加了眉批和提示,以及征求慕少堂、张维两先生的意见,并搜集了有关的统计图表,给家乡留下了一份无法估量的财富。
     1946年宁夏省政府曾由秘书长马廷秀致函在武威的范老,要聘请他去银川编纂《宁夏省通志》,范老以为:“承询赴宁修志一事,愚以风烛残年,借寓河西,不愿远出。前年,少云主席来函,曾提及此事,县屡邀游宁,情不可却。今者,台端复来电垂询,不便再为推脱,惟前岁鸿汀(按指张维)在兰设馆编辑一次,存稿现在何地?须先收集一处,方可着手。再通志一省文献所关,脱稿后须先送内政部审查一过,方能排印。书出后分送各方,众目所瞩,稍有错误,即贻人口实。曩者修志专重考古,今值改革建设时代,兼重证今,故编辑时,须合文献掌故,往事古蹟,现时行政成绩及各种科学调查,统筹兼顾,斟酌尽善,方可脱稿出书,非伏案执笔,闭户造车,所能藏事也。若果需余编辑,尚有商榷者数事:一关森林、水利、地质、土壤、风土、物产各种,须愚来宁搜集材料。一关设局编辑,愚年老不便久客银川,仍以兰州为宜,且参考书籍可在兰州图书馆借用。及分篡及缮写人员,若另选派需费过多,似宜由宁夏省政府职员中选择,来兰工作,仍带原薪经费,可省许多……”。虽然范老结果未去宁夏编纂,但在四十多年前范老所持详今略古,重视调查研究和以科学方法改革编纂地方志的远见,是相当进步和正确的,又足证他对方志学研究之深,用之今日还是不失为圭璧的,此后范老一直寓居兰州,寄情于书画之中,和“千龄社”诗友往来唱酬,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惜多已散失,今可从题画、旧作中读到者不到百首,一代诗人的心血结晶使后人无法得获全貌,吸取教益,实在是陇上诗坛的一大损失。范老的诗多有所指,并非空洞无物,兹录数道如次,以留鸿爪: 《丙戌暮春与慕少堂约邓将军宝珊五泉看花小饮》

花时携酒出郊峒,梨白桃红柳转青; 
看遍平原春烂熳,登高肃客入山亭。 
分襟十载又逢君,战地归来息阵云;
到此河山应一览,着鞭饮马属将军。  
频年不到五泉山,今日登临一解颜; 
物换星移知几度,西龙依旧水潺缓。  
前宵一雨快新睛,士女踏青尽出城;
洗尽八年征战苦,鲁阳回日见承平。
胆破西人守朔方,长城万里冒星霜;  
今朝刁斗无声息,始知韩公筑受降。
韶华点缀四围新,更约千龄社上人;
裘带羊公宽礼数,借来竹里洗征尘。  
座上迟来一老儒,望穿秋水候前途;  
原来未了推敲事,故使盘餐独向隅。  
元戒向我索新诗, 撚断髭鬚下笔迟, 
黄鹤楼头崔灏在,文坛坐困几多时。 

《题画诗》 

南宗衣钵峻丰裁,道学痴翁属麓台,
曲折写成江畔路,最难风雨故人在。

子陵滩畔一渔翁,罢钓归来酒不空;
醉后便知天地阔,数丛沙草半江风。 
重嶂层峦逾万重,荆关笔势出南宗;  
轻舟直下瞿塘峡,经过巫山十二峰。 
柴门虽设不常关,绿树重重水一湾; 
远岫云来山雨至,烟岚尽是米家山。  
  
《达摩江渡》

列子凭虚本渺茫,洪波原有旧津梁;
不须错解飞升术,且学夙诗一苇航。
源头活水长青萍,逐波随浪误此生; 
识得盈虚消长理,鸿毛翻重泰山轻。
芦花冲破浪花开,去路原从彼岸来;
正觉何分人我相,菩提无树镜无尘。
浊流行过到清流,洗去繁华见春秋;
云净天空一回首,平沙停有渡人舟。

这三首诗既看出范老作诗的风格清新,又可见其人生观之一斑。 
  
    1947年我在兰州西安西北通讯社兰州分社工作,是年端阳节前有陇东宁夏劳军之行,特去向范老辞行,适范老应乡人周自诚之邀和我同去励志路(今通渭路)北京包子馆小酌,席间范老特别高兴,他勉励我应当作一个忠实的新闻记者,不要沾染虚假的俗套。餐后范老兴致勃勃地为我泼墨画了一幅《一叶扁舟宿苇花》的中堂,层层芦苇,独一叶扁舟,横在恬静的江畔树下,深邃、雅静,诗意无穷。我一直把它作为珍品保存,后虽遗失,但我每一思及,画景犹历历眼前,感慨难已。次日范老又专门引我去拜访了慕少堂老先生,慕老以茅台酒、巩昌腊肉、浆水面招待我俩,攀谈竟日,兴犹未足;岂知这一次相聚后,当年冬我在兰州被国民党当局拘捕,竟成了我和二位老前辈最后的一次见面,迄今思之令人怅惆久久。
全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给范老以极大的荣誉,任命他为西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1953年他去北京开会时,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亲自接见了他。后被任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并被选为甘肃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范老喜见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理想实现了。
    抗美援朝胜利后,范老欣喜之余,亲作山水画四屏,寄给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元帅,表达中国人民对他的敬爱。1957年我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范老年逾八旬,以极大的热忱主稿,与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敦维屏、米瑛诸同志合作,历时两月,绘成了全国罕见的长三十六尺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画成之后,《甘肃日报》介绍这幅杰作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我省画家范振绪等取材于惊天动地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史诗,集体创作了巨幅《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在这长达三丈六尺的画卷里,作者以南起岷山,东至子午岭蜿蜒数百里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以及千万个红军指战员光辉形象的描绘,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传统精神和气慨。同时,也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开卷之后,首先是白皑皑的岷山天险——腊子口,毛主席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正是指的此情此景,接着就出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形象,在他的领导之下,红军的行军行列正在声势浩荡地穿过千山万水,走向胜利,走向成为革命圣地的延安。岷县二郎山,松杉参天的洮河林区,田畴相望沟渠纵横的渭河河谷……相继出现在画面上。至此,六盘山高耸其间,山岭红旗迎风舒展。使人想起毛主席“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词句,结尾是古萧关,子午岭以及一眼望不到边的陕甘高原景色,长卷气势磅礴,确属罕见。长卷之末范老亲笔题词说:“去岁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派员来甘,为八一建军节30周年征画,予认绘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岷山腊子口至子午岭甘肃境内一段,去冬已将意图计划分别研究,并多方搜集各地材料,经布置就绪,遂于今岁四月开始着笔,越两个月完成。毛主席千山万水,经过遐荒无数奇险,一入腊子口,虽有高山大川,视之已如坦途,故有“三军过后尽开颜”之诗句。登六盘山左右环视,指挥若定,故有“长缨”、“苍龙”之填词。甘肃为长征最后之行程,甘民至此得见曙光,是不可不以画笔记此一段历史的。画中雪峰高耸,松杉满布丘壑者岷山也。奇峰怪石,无路可觅,三军援树度绝而下,毛主席举手慰劳,军士欢喜敬礼者,庆度到腊子口也。两山夹水,岷县之叠藏河也。有筏顺流东下者洮水也。扶老携幼来听红军讲话者,滩歌镇之居民也。由武山至艾家川,绕朱圉而渡渭桥,乡民欢迎于道者,军行将赴通渭也。自华家岭而东,红旗飘扬山巅者,六盘高峰也。过此则由泾水以北,平固山原直达董志原,至环县经古萧关,逾子午岑,至陕北,奠定基础,越十余年,革命遂竟全功。绘此图者:描写人物是吴绍镛、米瑛。随类博采是郝进贤、马文江、敦维屏,布置山川形势则八十五岁老叟范振绪也。1957年6月绘于慈爱园。”范老等所绘的这幅长卷,正本于当年六月寄送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于当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展览。副本则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从长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范老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和对毛主席的衷心敬仰。他又在八十一岁所作的一幅《渔樵问答图》上题词说:“我观工与农,互相闻里閈,何妨学断金;相互为桢斡。伐木鸟同鸣,折柳鱼共贯,结侣在人境。张弓并挟弹。沧海得壮士,蒙壮游汗漫。山月起江风,庶几可常玩……。”他对工农联盟和共产主义远景的美好憧憬,寄予无限的信心和希望。
    范老特别关心青年一代,他对抗战中万良才等在兰州办的进步报刊,亲为题词,引起了国民党的忌恨。同时对一些进步青年给予鼓励和掩护,使国民党当局把他看成眼中钉,但范老却毫不畏惧。我和范老第一次见面是1938年夏,那时他住在兰州市官驿后巷,因靖远县连年受旱又遭受了空前的雹灾,范老和万良才及旅兰靖远同乡数十人组织了救灾请赈呼吁团,向甘肃省当局请求救济。我当时因投考兰州师范学校也以学生代表身份参加。有时去范老寓所腾清稿件。写的楷书潦草时,范老看见后和霭地当面严肃批评,并寓意深长地指出:“写字作文章是让别人看的,你的字这样潦草,不是给别人为难吗?何况你还是学生,以后必须从工整入手。我们当年写蝇头卷格,数十年寒暑不易,还写不出个名堂来,你们今天不会走就想跑,怎么行啊”。范老常讲:“我的画全国能者多矣!不算什么!我是画不如字,字不如文”,这正是他谦虚成名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其实他的诗书画无一不佳,在近代的甘肃实在难有与其匹者。范老的画尤为世所重,据估计他一生作画不下两万幅,书法那就更多了。可是经我所搜求登记的范老书画目录仅二百四十八幅(附有目录,不包括甘肃省博物馆及各地文化馆所收藏者),当是一个极局限的存目,不难看出范老一生作品虽多,今所存已极珍稀。解放前在北京流传有“有额皆为绪(序);无腔不是谭”之谚(按当时北京的匾额多为范老和王序所书。而京剧唱腔多遵谭鑫培和小培)。其书法之精和散布之广于此可证。
范老不仅诗、书、画、文闻名,他还是作对联的能手。靖远县中学成立时,他高兴地作了一幅对联为:同心同德为地方建一座文明学府;  群策群力替国家造无量英俊人才。

   对仗工稳,通俗清新,雅俗易懂,可谓炉火纯青之作。他如挽潘植生的两副对联为:  巫峡气萧森治狱功应兴驷马; 
河阳春寂寞种花人已去骖鸾。 
报国赋西征累世燕山存旧德;
束岛望南极千重剑阁隔层云。  
既是一般应酬性的对联,他也握笔立就,别具新意,他为某家除服时,当场写的一幅对联:   
除服顿增新气象; 守制犹本旧门庭。

打破了俗套,别树风格。他经常为别人题写的对联有: 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再过千年更何世; 平分八月是中秋。 
河源西望穹飞鸟; 云海南图化大鱼。
通变识时新事业; 信今传古大文章。   
深堂有月同参佛; 清昼无人自捡书。   
谢傅心情託山水; 子瞻风骨似神仙。  
康成颖达经之佐; 子建仲宣辞所宗。
松持节操溪沈性; 山展屏风花夹篱。
流水四时鸣古乐; 夕阳一角导逮舟。
    这些对联或出范老自作,或为集句,仅是其联作中的“沧海一粟”。据张慎微先生回忆,1956年范老在兰州碱滩子居住时,曾让他把范老的一本《楹联撰稿》清理一下,他曾“光荣地遵命了”。但1957年反右开始后,未得着手,老人归山,联稿一厚册不知下落,原稿中的对联都是他得意之作,并非一般应酬。现杜郁文所存范老残稿,已零落无几,不知这册联稿失落何处,十分可惜,无法弥补。  
    范老虽身矮手小,然写榜书却惊人的劲健豪放,今靖远县人民政府的“文化堂”三字笔力潇洒,酷似东坡;足证他一生学东坡已为入神,其所以号“东雪老人”者当之无愧。他平生无论写条幅、四屏、手卷……笔下从无遗误,而每见郑板桥世传大幅,间免有遗漏圈改者。胡可泉刻板草书,也有插补。但范老的作品中却从未见发现,真是名手大家风度。范老花甲后,犹能写工整的小楷。抗日战争期间,某日张慎微先生曾和范老谈及陕西书画名家宋伯鲁先生能在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传为美谈,范老听了兴致勃勃地顺手拣起桌上点心盘中的一粒白芝麻先写了“果然消停”四字,翻过背面又写了“元虎交龙”四字,笔划繁多,超乎宋先生之上,实在是一件艺林逸事。  

    范老1960年8月21日病逝之前似有予感,在7月26日前后画了一幅:远岫隐隐,红叶飘飘,中一空亭、一草笠敞衣拖杖长者,在一童扶掖下,背身步向空亭之《归山图》,在其上题蝇头行书云: “自去岁春正,患疝气入院治疗,医已言年已过80余岁,似要因此未治,以还有他病转入内科,六月觉稍平复出院,九月复入院,时高血压已达220°,经大夫特别治愈已降至150°或140°再未深入。后治心脏衰弱,稍觉平复,即又出院。今岁元月,又犯一次,住院几日,出院时,大夫齐说要戒食盐,动脉硬化,不宜再用针治矣,由二月至今七月,身体渐衰弱,疝气益严重矣,东雪老人自记七月二十六日”。
   “吾得病后虽经综合医院出尽方法治疗,然一月不如一月,看来已成老病,现虚弱不及去年远甚,昨夜半,梦读旧日黄梅诗云:‘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吾在梦中即题云‘黄梅影里传灯至,棋子声中报客来。’醒后益惊,盖分明有定数矣!”  
    这是范老临终前数日在兰州市南昌路165号的绝笔。所题字行微斜,但笔力仍健,词意清楚,脑筋毫无乱状,对于他的死视为人生常事,梦中还有“黄梅影里传灯至,棋子声中报客来”之吟,可见他心胸的豁达。范老的病从此渐为沉重,于8月21日逝世于兰州综合医院。临终的上午坐在病床上遗嘱杜郁文说:“我写的30幅对子、四屏、单条、横披一幅。画子大的有10张,小的有60张,你把画子裱了,好好保存。我一生珍藏的“宋徽宗山水图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和我画的《祁连山色长卷》捐献给国家珍藏,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我的报答。我死之后可请省政协把我葬于靖远河靖坪我家祖茔我母亲的脚下……”,语未尽竟溘然长逝。范老逝世后,省政协依他的遗嘱,专车把他的灵柩送到靖远县城西十里的河靖坪祖茔内安葬,并在兰州举行了追悼会。“十年动乱”期间,范老的祖茔,被平为水地,连范老的坟墓也未幸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83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由政协靖远县委员会负责,多方查访,使范老的坟墓在这年清明节时得以复旧并举行了扫墓仪式和范老遗作展览会。1984年秋在墓地以靖远县政协名义给范老树立了墓碑,并举行了纪念会。还编辑了《范振绪先生书画选辑》准备出版。
    范老一生有不少的著作如《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夜窗漫绿》、《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笺秦剧本》(以上已散失)和《靖远新志稿》、《济源县志》等。杜郁文处仅存《东雪杂稿》及《王荷泽遗稿》两册。《青灯课子图》于1986年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范老生有二子曰恕、曰宪,均已下世,女懿适王汝绪,恂适肖昌其。其孙辈均在兰州。范恂书画已露头角,闻名陇上。
 

21_7_f85b510ded52dc5.jpg

21_7_fe4911827f87872.jpg

21_7_0b5eb4bb7b35d5e.jpg

21_7_0f736c5598de9e8.jpg

21_7_1a0c9f05ac2781f.jpg

21_7_4ec810230fc623a.jpg

21_7_7f5942d8b6313ed.jpg

21_7_8c5f3d4b564bc43.jpg

21_7_4220f42264f00ef.jpg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针尖上潜心研究 方寸间超越自我
  • 陆志宏画作欣赏
  • 当代陇上四家书画展今日开幕
  • 清代陇上著名书画家唐琏
  • 清代陇上书画家朱克敏
  • 陇原书法大家赵正
  •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