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adminname载入花费时间:0.00055813789367676
标签:likearticle载入花费时间:0.27671599388123
标签:myad载入花费时间:0.0011188983917236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56929588317871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25870800018311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38650035858154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69820880889893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1101016998291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887275695801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820129394531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6965408325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290840148925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7295303344727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6913833618164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31945037841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200241088867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5316429138184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78913497924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6389312744141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0881843566895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0405006408691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31945037841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2598457336426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610321044921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150173187255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410438537598
标签:myad载入花费时间:0.0004889965057373
靖远黄河古渡口考证_大西北网

靖远黄河古渡口考证

时间:2016-05-06 08:01来源:大西北网-丝绸之路 作者:刘永胜(西北师范 点击: 载入中...

 

    自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南线和北线,北线过黄河的渡口就在靖远境内。由于走的路线不固定因而在靖远境内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渡口,它们是鹃阴古渡、虎豹口渡口、索桥古渡、乌兰津与白卜渡。本文对这些古渡口的具体位置以及丝绸之路的具体过河路线进行了考证,以期揭开历史的迷雾。


    黄河自大峡、乌金峡流入靖远流经县城。


    西汉时,从长安西去要踏上长长的河西走廊,首先就要渡过横拦在丝绸之路上的黄河,而丝绸之路北线过黄河的渡口就在靖远。结合现有资料及实际考察,从平川打拉池到黄河边过河,往河西走廊的路线有四条。这四条路线由南至北依次排列:


    第一路,经杨稍沟、红沟、靖远县城。从虎豹口渡过黄河。


    第二路,经毛拉、大湾、吊沟、响泉、黄湾从鹊阴口渡过黄河。


    第三路,沿黄家洼山过苍龙山东古堡、苦水堡、裴家堡、哈思古堡从小口子索桥渡过黄河。


    第四路,经过苍龙山东古堡或苦水堡、芦沟堡、论古堡、永安堡、大庙堡等处到北城滩的乌兰津或白渡渡过黄河。


    由于以上四条线路的存在。在靖远境内形成了五个古渡口即鹊阴古渡、虎豹口渡口、索桥古渡以及后期的乌兰津和白卜渡。


    一、鹯阴古渡


    鹯阴古渡口位于今天平川区境内的黄湾中村。东距鹯阴城10公里。处于红山峡的上口。”鹯阴“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羌传》”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鹑阴河。“李贤注《续汉书》中”建威“作”武威“.”鹯阴“是县名属安定郡。据史书记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扰内,多由此渡过黄河进入内地。黄河西岸有多处以军事名称命名的村名和地名。比如”西番窑“遗窑上下数层颇似军事堡垒。是古代羌族驻兵之地。


    又《三国志张既传》记载魏文帝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匈奴的一支起兵河西。曹丕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讨伐。张既到金城后,扬言金城一带无渡口渡河,也无渡河设施,欲往下游里处渡河。卢水胡闻讯后即陈重兵于鹯阴古渡西岸阻之张既强渡黄河攻之。可见鹯阴古渡口当年的军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西夏神宗光定十二年在此建立索桥在桥头修建迭烈逊堡驻兵。据记载此处古代曾经数次建造索桥。今天西南塔尔山峭壁上”香炉台“处有一宽约尺、长约尺的石坑。疑为当年建造索桥的桥桩穴。


    明太祖洪武三年,迭烈逊设立巡检司,戍卫”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明宣宗宣德七年五月陕西布政司为迭烈逊巡检司”造船八艘每艘十一人持之“.同年复开平凉府开成县(今固原开城乡)南迭烈逊道路时记载”昔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河西诸卫。均经六盘山蝎蛰岭。山涧徒绝人力艰难。开城旧有路经迭烈逊渡过黄河直抵甘州诸卫可近五百里。“由此可见这条经迭烈逊渡口到达河西的丝绸之路,不但古已有之而且是一条较为平坦的捷径。


    明英宗正统二年”立陕西靖虏卫今靖远县隶迭烈逊巡检司“.明宪宗成化十年撤迭烈逊巡检司设于打拉池。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因巡检司故址筑堡摘兵戍守。“此地之所以成为历朝历代不弃不舍、经久不衰的古渡口且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与黄河西岸这条较为平坦、便捷的古道有很大的关系。数千年间实在难以说清在丝绸古道上有多少负载珍惜物品及军民物资的车马日夜往来。而为争夺黄河两岸广袤的土地,占据这一战略要津又有多少人血染黄沙。


    鹯阴渡口作为重要渡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民国二十六年兰宁公路在此地设立安宁渡口置四艇单车渡船。后来又增加一艘单车两艘双车渡船。与以往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子和木船相比。虽然先进了许多。但仍为人力掌舵。民国三十六年春国民政府交通部管理局第七运输处派人从重庆兴华机器造船厂招标请匠人赴兰州造船造出四艘机器拖轮。从此安宁渡口用机器船代替人力掌舵进入了现代机器轮渡时期。这条古渡口至今仍然肩负着运输物资和商旅的重任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虎豹口


    渡口虎豹口渡口位于靖远县城西4公里处。是黄河上游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渡口。


    自西汉开始这里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之路,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镇,”秦陇枢机金城锁钥“.经宁夏的包兰线就是从这里过河的。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路经打拉池到杨梢沟、红沟再到靖远县城从虎豹口渡过黄河。然后到达刘川乡的吴家川。再到脑泉、兴泉堡、宽沟,最后进入河西走廊。


    虎豹口地处靖远县以西的乌兰乡红咀子村。这里山峦对峙,地势平坦,水流平缓,视野开阔,是理想的天然渡口。在渡口西侧巨大的山体伸进河床之中。改变了水流的方向,也减缓了水流的速度,迫使黄河水改流,而成环抱之状,故虎豹口又称”河包口“.


    虎豹口为丝绸古道上的交通要渡和古代军事上的戍守关隘,历来为兵家所看重。


    秦始皇时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沿黄河筑了44座城池,祖厉城就是其中的一座,它就建在虎豹口旁边,是为防守这个重要渡口而建的。


    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卫青又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据《资治通鉴》卷记载西汉大臣主父偃认为。”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漕戍,广中国灭胡之本“.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重新加固了临河的座城池。祖厉城得到修缮加固。边塞重镇地位得到再次加强。武帝元鼎三年前设置安定郡置祖厉县、鹑阴县归安定郡管辖。又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这个祖厉河不是指从会宁来的那个祖厉川河,靖远人叫苦水河。而是指汉代祖厉县这一段的黄河。可见武帝西巡到了祖厉县的黄河边可能也在虎豹口进行了巡视。足见当时虎豹口的战略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虎豹口是靖远通往兰州的必经渡口。为了便利交通往来地方,统治者后来将民间渡口改为官办渡口。虎豹口于是成为靖远境内黄河上的四大官渡之一。清代光绪年间知县储英翰于渡口原址上勒石立碑亲撰《河包口官渡纪》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虎豹口的历史渊源以及那个时代日夜摆渡的繁忙景象。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县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奉命北上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率领红四方面军,巧设计谋,突破国民党的重兵防守,在虎豹口成功强渡黄河。这支后来被称作”西路军“的英雄部队。就是从这里开始走上了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为了纪念西路军跨越黄河天堑的伟大壮举,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靖远县人民政府筹集资金。修建了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由甘肃省着名雕塑家孙纪元创作的西路军渡河雕像屹立在黄河岸边。虎豹口这个当年西路军战士踏上西征路程的出发地,这个群山环抱、河水横流的渡口,如今成为人们凭吊革命先烈和参观游览的胜地。


    三、索桥古渡


    索桥古渡在靖远西北石门川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渡口它就是索桥渡。据破城子出土的汉简记载,从媪围今景泰芦阳镇沿芦阳砂河东行12.5公里过黄河索桥渡口。顺石门川东上越蔺门岘,至水泉再南行到鹯阴城再往东经打拉池、海原、固原往东可去长安。据康熙《靖远卫志》记载”索桥前后建置处所不一。据考证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黄河又三四里至大小口子即昔初所建索桥也。明隆庆初创船桥以通往来寻因河水泛涨淹没无存仍以船渡。“当时靖远处于西北部边关地区明朝时因军事边防的需要建芦沟堡屯戍卒抵御外敌侵扰。为了贯通甘肃中部的交通要道,加强东西往来贸易。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朝在渡口东岸临河的东山上建一堡名叫铁锁关。堡上设防守军官专备管理黄河上的船渡,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建索桥。在黄河两岸的石山上栽桩架设索道,将24艘木船固定排列挂于索道上以成桥,并在河西又修建一座桥头堡,这里一时成为长安通往武威的咽喉。索桥渡口修建完善之后。哈思吉堡这个交通枢纽得以延伸和补充,也使得这段丝绸之路的商道更加繁荣。索桥的创置沟通了东西商贸的联系和交流,也成为甘肃历史上最完善和影响较大的交通要津。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索桥遗址。黄河两岸村落街坊。桥堡码头清晰可见。南岸屹立着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山陕修路碑》颂扬寓居大商人胡正宽募修哈思吉堡至索桥渡口的功德,记载着山、陕两省七府三州三十多县的名称列商号80余家。这些商号为整拓道路共捐白银340多两,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四、乌兰津和白渡乌兰津


    乌兰津和白渡乌兰津位于靖远县双龙乡的仁和村。在隋唐时发展为黄河中上游最大的渡口。其路线为水泉堡到裴家堡、石门川再到双龙乡北城滩村,然后由乌兰津渡过黄河过河后,到达景泰县五佛乡的沿寺村,再到一条山、古浪大靖镇。军队和商人主要走这条路。所以乌兰津是丝绸之路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据敦煌发现的《水部式鸣沙石室书》记载”在会宁关即双龙乡北城滩古城有渡口有渡船五十只,宜令所管差强、官校、检藩兵防守,勿令此岸停泊。“‘会宁关”即双龙乡北城滩的黄河古渡口一日可渡千人以上。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在唐中叶时的商旅往来盛况。


    据地方文献记载唐朝文成公主人藏时走的。路线也是先过平川区境内然后到会宁关过黄河的。另据《大唐六典》记载会宁关是当时全国个边塞关津中最大的渡口之一,其河对面有乌兰关。当时未建乌兰桥,索桥旧渡早已被洪水冲毁。新的乌兰津以船渡为主。据记载会宁关当时定额船只50艘。每只船有船工约10人左右。即整个乌兰津的船工约有500人。在夏秋两季每天渡河的人达到数千人。


    而在乌兰津东面的北城滩村。也发现了许多汉代、唐代的古墓。根据专家推断此地应是唐代会州下属的乌兰关所在地。在乌兰津下游里处有个白卜渡。现在被称为金坪渡。它也是隋唐时期的大型古渡口之一。其路线为从海原县经过苍龙山的古堡或苦水堡、芦沟堡、论古堡、永安堡等处由白卜渡过黄河然后到景泰的上沙窝,再到达古浪的大靖镇进入河西走廊。乌兰津在红山峡的下口处而白卜渡在黑山峡的上口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秃发树机能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尽有凉州之地武帝为之旰食”.这个“万斛堆”其实就是双龙乡的北城滩村,这次战争就是以乌兰津渡口为背景打开的。秃发树机能在这里设伏兵杀死了秦州刺史胡烈。


    据《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记载“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南凉秃发缛檀以马三千匹羊三万只献于后秦姚兴。姚兴遂任秃发缛檀为凉州刺史,召原刺史王尚回到长安。平凉郡亦归南凉。三年匈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侵扰河西、陇右。十一月赫连勃勃率二万骑击秃发缛檀,至于支阳,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余口,牛马羊数万而还。秃发率众追击。部下焦朗献计说”勃勃天子雄健,御军严整,未可轻也。不如从温媪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扼其喉咙。百战百胜之数也。“秃发缛檀不听,引兵追击。”勃勃与阳武下峡凿凌埋车以塞路,勒兵逆击濡檀,大破之,追奔八十余里,杀伤万计,名臣勇将死者什六七“.这次战役其实双方还是围绕乌兰津和白渡展开的。焦朗建议先渡河截其归路,以逸待劳,缛檀不听,尾追至阳武下峡为赫连勃勃所败。


    乌兰津与白卜渡都很重要,两个渡相辅相成,至今仍很繁忙。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靖远书法名家陈国钧
  • 靖远书法名家陈国钧
  • 靖远乌兰因乌兰山而得名
  • 靖远乌兰因乌兰山而得名
  • 乌兰——硝烟尽头兴起农商小镇
  • 乌兰——硝烟尽头兴起农商小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