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adminname载入花费时间:0.00056695938110352
标签:likearticle载入花费时间:0.32127904891968
标签:myad载入花费时间:0.0013058185577393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61907768249512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27470588684082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3849983215332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68418979644775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10828971862793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622241973877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5793266296387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50580596923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291229248047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607936859130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5793266296387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150173187255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6980895996093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209777832031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69189071655273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6599426269531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0905685424805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1001052856445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1096420288086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6980895996093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1883201599121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6828308105468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6558895111084
标签:myad载入花费时间:0.00040793418884277
西北战略要冲培养兰州人习武风尚_大西北网

西北战略要冲培养兰州人习武风尚

时间:2015-05-06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兰州武术

 

  兰州位于中原通往西北的战略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的征战杀伐,培养了本地人的尚武精神。清末到民国时期,战祸连年,加上商旅途中多有土匪出没,因此,为了保护家园、防身自卫,民间一时习武成风。以前一些独家小院常常就是练武场所,如今在公园等公共场所,每每可见习武练拳之人,其中不乏武艺高强的行家里手。民间也曾涌现过许多名重一时的武术大家,留下了很多珍闻趣事。

 

本土武术特色


  兰州的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各种武术流派都有传承。民间习练的拳种有“大洪拳”“小洪拳”“十二路潭腿”“登州锤”“九环子”“燕青单拳”等。但以影响而论,传播最为广泛的当属八门、通备两大拳系。


  八门拳,该拳以八卦理论为拳理,既有拳术套路,也有器械套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套路有撕拳、炮锤、封手八快、展母子、八门金锤、小母子等。八门拳舒展大方、劲力宏厚、刚柔相济、动作灵活、方法自然,以朴实无华、沉着稳健而著称,受到当地习武者的喜爱,习惯上称之为兰州拳。其中最有本地特色的拳种是“封手八快”.


  “封手八快”即封手拳,又称“母子拳”.八快为腿快、手快、步法快、闪躲快、起伏快、转换快、转折快、跳跃快。据说此拳源自南少林,手法严谨,步法灵活,招法繁多,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是实战技击性很强的一个拳种。


  相传清末一位南方人在甘肃提督府任师爷时,收当年在省提督府名叫鹞子客的更夫为徒弟。鹞子客本是武术内行,习练兰州的撕拳、炮拳,经跟杨师爷习练封手拳五年多掌握了其全部套路,后来又把这套武术传给西固寺儿沟的王德成。后来王德成先生带出过很多弟子,比较出名的有刘高棋、朱升宝、尕黑爷、陈登魁等。这些名师在习练中融合当地拳种加以创新,逐步成为流传于西北的地方拳种,也是兰州武林人士视为秘不外传的一枝奇葩。


  八门拳术在甘肃和青海、宁夏等地传播很广,2010年10月,甘肃省八门拳研究会正式成立。兰州更是八门拳盛行之地,曾经涌现过很多威震武林的高手,其中西固区柳泉乡的刘金祖老人即是佼佼者。刘老自幼跟随八门拳第三代传人刘乃明学艺,练得一身非凡本领。他曾经在全省、全国运动会和武术大赛中多次为家乡争得荣誉,也曾经在郑州、香港等地举办的国际武术大赛中一举夺魁。在他的带动下,柳泉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八门拳之乡,出现过许多在国家和省市运动会上取得好名次的高手。中央电视台《百山百川行》摄制组专门到柳泉拍摄了专题片“山水间的传承”.片中的刘老虽然年已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铄,身手敏捷,透射出逼人的英气。此后刘老和他的弟子们更是广为人知,八门拳这一本地武学也更是大放异彩。


  通备武术,该武术系列包括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戳脚、十二大套子、悌袍剑、六和刀、劈挂刀、风磨棍等。通备武学在甘肃乃至西北影响深远。一代武术宗师、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先生以其精深武学造诣和以毕生精力创新推广武学,为通备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马凤图先生从小在河北省沧县学得一身过硬武功,此后大力支持爱国将领冯玉祥,创编的“风磨棍”、“破风八刀”等经过实战检验的武术套路,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1926年马凤图来到甘肃,先后创建张掖国术馆,甘肃、青海两省国术馆,以健身强体、抵御外侮为宗旨,从事武术普及和研究四十多年。他所创立的“马氏通备拳”体系,倡导“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的拳理,主张“文通武备”,在西北尤其在甘肃广为流传,徒弟达十多万人,从而使通备武学成为西北第一拳种,深受民众喜爱。多年来,兰州市民间习练通备拳者英才辈出,曾经涌现过在国内外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优胜奖项的许多名家。近几年,兰州通备武术爱好者还成立了“兰州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兰州通备武学培训中心”,并与大型企业强强联手,成功举办“兰洋杯”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会暨武术文化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打造出了一个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推动兰州武术运动不断走向世界。


  除了八门拳和通备拳外,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武术种类还有棍术、鞭杆等。古时西北人出行时习惯携带棍棒,既可防身又能助力,经过长期演变就形成了具有西北风格的棍术、鞭杆体系,因此在拳术谚语中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鞭杆又称为短棍,短小精悍,携带方便,使用得力,长短适宜,运用方便,泼辣迅猛,变化多端,在激烈的格斗中不落下风。相传清末兰州有一位姓杨的“黑虎鞭杆”宗师,出手时内力直透棍稍,其杀伤力竟如刀削斧砍一般。杨武师临终时用一根筷子向弟子传授了这种功夫的诀窍,弟子后来逃避兵祸途中,眼看着就要遭难,其妻大喝一声:“你的功夫到哪里去了?”弟子猛然醒悟,随手用挑担子的棍棒挥动起来,追来的匪兵只要挨上不是掉脑袋就是缺胳膊少腿,顿时魂飞魄散抱头鼠窜。这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足见兰州鞭杆武功的神奇。

 

武林轶事


  小混混折辱王把式,清末民初,在今天皋兰县忠和镇的干净沟,有一位以习练“鹫拳”而远近闻名的王把式。他的家境比较贫苦,但是凭着坚韧刻苦的毅力练就了一身真功夫。白天在一个大笸箩里盛满麦子,然后沿着笸箩边沿轻轻地走动,等到熟练以后就不断地减少麦子,再继续在笸箩边上练步法,一直练到能够在不装麦子的笸箩边上身轻如燕,闪展腾挪,跳跃自如。晚上则睡在笸箩里边,正所谓“笸箩里睡觉--卑躬(背弓)屈膝”,以锻炼自己的身形和自我掌控重心的本领,到最后软土路上走过竟然不留足迹。


  王把式的名声越来越大,也收了不少弟子教他们练武。一天王把式正盘腿坐在炕上给弟子们解说习武要领,屋里的桌上摆放着徒弟们敬献的点心食品。忽然一只黑猫窜进来就要跳上桌子。说时迟那时快,王把式腾身一跃落到桌前,伸手抓住黑猫,顺势脚尖一点,又后空翻到炕上原处端坐。然后不疾不徐地对徒弟们说:“这就是武功。”弟子们惊叹得五体投地。后来有几个为商帮护驾的武把式找到门上,要和王把式过招。结果王把式一手擎着旱烟锅,用另一只手就把几位挑战的把式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下王把式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河北庙滩子一带有个姓李的混混,一向不务正业被人称作“李癞子”,此人虽然穷困潦倒,但却总想着怎么出人头地。思来想去想给大名鼎鼎的王把式寻个晦气,才能使自己一夜成名。于是他处处留心了解王把式活动特点,打听到他喜欢吃附近一家小店的酿皮子,于是这小子经常在酿皮店附近出没,帮着店里洗碟子涮碗,时间一长王把式还以为他是店里的伙计。这一天王把式又来到店里,李癞子主动招呼他坐好,又去端来一盘酿皮双手捧到王把式面前。王把式伸手要接的一瞬间,李癞子趁其不备,双手一扬,把一盘酿皮泼在王把式脸上。王把式顿时明白阴沟里翻船了,气得一掌拍碎桌子,然后大红着脸扭头回家。从此兰州人都知道了李癞子使诈羞辱名家的故事,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旦出名就会成众矢之的。


  蔡女子神弹无敌,清朝末年,在当今皋兰县石洞镇蔡家河村,出现过一位武功绝伦的女侠。她姓蔡,但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当地人都叫她“蔡女子”.蔡女子自幼习武,练得一身非凡本领。特别是玩得一手弹弓绝技,凭借手中的强弓硬弩,射出的石头弹丸五十步以内百发百中,中弹者无不应声倒地。俗话说“拳功手怕的棒棒手,棒棒手怕的石头手”,蔡女子远距离打击的功夫可以说是没有对手。那时候蔡家开了一间客栈,同时蔡女子也经常为过往客商保镖,因此生意很好,远近闻名。但是这样一来却断了盗匪们的财路,他们千方百计想打败蔡女子。后来盗匪们终于买通了蔡家的一个长工,这个长工趁夜晚蔡女子休息,偷偷把她的弹弓拿到火炉旁,把上面的牛筋弓弦烤脆了,表面上还看不出破绽,但已不堪使用。随后,盗匪们在杨家窑伏击,成群结伙前来进攻,蔡女子拉开弹弓要射击时,弓弦啪的一声断裂了。盗匪们蜂拥而上,被蔡女子用弓背接连打翻好几个,但终因寡不敌众,惨死在盗匪们的屠刀之下。


  蔡女子虽然死得悲壮,但是她的绝世武功和传奇故事却流传了下来。至今杨家窑的一处荒坡上,还留存树有小墓碑的蔡女子之墓。


  据《兰州民俗风物》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兰州人爱下象棋
  • 兰州人爱下象棋
  • 敦煌人张芝:西北书派代表人物
  • 敦煌人张芝:西北书派代表人物
  • 化解敦煌百年之恨
  • 化解敦煌百年之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