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adminname载入花费时间:0.00065302848815918
标签:likearticle载入花费时间:1.0848219394684
标签:myad载入花费时间:0.0027451515197754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72281360626221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29380321502686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42240619659424
标签:arclist载入花费时间:0.007196903228759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11951923370361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420944213867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430480957031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370876312255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370876312255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1300735473633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201599121093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080005645752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5902214050293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4519386291504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8797340393066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505805969238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230209350585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220672607421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5306167602539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81491470336914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4219703674316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1001052856445
标签:type载入花费时间:0.00076985359191895
标签:myad载入花费时间:0.00053000450134277
兰州娃尕的时候都玩啥?_大西北网

兰州娃尕的时候都玩啥?

时间:2015-05-05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斗蝈蝈

 

  童年总是那样美好和难忘的,儿时的游戏会使人们更加久久怀念。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有些游戏一生难忘。

 

翻花绳


  也叫吃面绳,兰州方言叫解绷绷。两人共玩,一人双手撑持花绳,另一人用双手勾挑到自家手上,翻变拉出“菱形”、“长面花”、“捆捆柴”等多种花样,变化多端,手法多样。二人合作,一方口授,一方操作,其乐无穷,极能锻炼形象思维与动手能力。

 

滑轮车、冰车


  20世纪60年代有一种滑轮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是在一块木板下安装4个或3个小轮子(轴承),考究些的前面还有“一”字形的把握方向的舵,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拉起来飞跑。拥有一辆滑轮车,是需要一番努力的。木板好办,拆一个包装箱就解决了,关键是轴承很难弄到。小板车是没有刹车的,只能通过用脚在地面摩擦的方式来控制速度,所以一双新鞋几天就破烂不堪了。


  冰车是在一块小木板下边钉上两根平行的扁铁或盘条,人坐上去后,手执两根铁钎子在冰面上猛地一扎,然后身子向前用力一拱,冰车就一溜烟滑开去,其原理跟东北地区流行的滑雪板一样。

 

撑子


  撑子是当年孩子们都爱玩的一种游戏。所谓撑子就是把房顶上用于防雨的油毛毡偷下来,剪成十多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片,同时向空中掷去,然后,立即将手翻过来,用手背去接,谁接的多算谁赢。因为玩撑子需要眼疾手快,难度较高,所以年龄太小的孩子是玩不转的。玩撑子后来演变成把汽水瓶盖、啤酒瓶盖砸平后取代油毛毡片掷着玩了。

 

打猴儿


  冬日里打猴儿(抽陀螺)的游戏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盛行。“猴儿”的学名叫陀螺,也叫“赶老牛”,在顽童的嘴里,则是“打懒婆娘”、“打冰猴儿”等带有恶谑意味的俗称。它还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比喻词,记得小时候偷懒时,大人总会训道:怎么跟陀螺一样--不抽不转。


  陀螺制作起来不难,找一段手腕粗的圆木,需硬杂木,如枣木、梨木、榆木等。把一端削成圆锥体,在圆锥的顶头上拿烧火的火镩烧红了烫个小坑,然后再砸进一颗钢珠,一个陀螺就做成了。做好了陀螺再做鞭子。找一根一二尺长的小木棍或者竹棍,一端绑上半米到一米长的绳子做鞭梢就能用了。

 

打弹弓


  打弹弓几乎是小男孩们都玩过的游戏。弹弓实际是弓弩这种远程式武器的变形或袖珍型呈现。弹弓的弓架为Y形,有用粗铁丝弯成的,有用小树杈做成的,但是要找到两个分叉均匀、线条流畅的木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找一个好弓架,男孩子可没少爬树。找到了理想的小树杈,还要剥去树皮再打磨一番,白生生、光溜溜的模样好似工艺品。弹弓的皮条可用粗皮筋,最有弹性的是医用胶皮管。在皮条中段加一小块牛皮,用于包裹弹丸。孩子们玩弹弓,一般用的是纸弹丸,淘气的孩子用石子、玻璃球、钢滚珠等弹丸,这就增强了玩弹弓的危险性。

 

打瓦


  兰州民间的打瓦游戏,就是在一块空地上,依次竖起大小厚实适中的石板作“瓦”;孩子们站在“瓦”后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置,手执一块坚硬的石块作“告石”,依次向前扔出,按照“告石”落地的远近决出“打瓦”的先后得主。扔“告石”最远的得主站在“告石”的地点,最先用“告石”打“瓦”,以此类推。按照事先规定的“瓦”的顺序,第一个击倒第一块“瓦”的伙伴便是“大官”,依次决出“二官”、“铁锤”、“扭耳”“传令”、“别鸡”等位置。这个还可以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增减。

 

弹弹儿


  弹弹儿可谓是游戏中的“老字号”了。那时,经常可以看到路边有几个单膝跪在地上眯着一只眼睛的小男孩,不用猜,这肯定又是一场弹弹儿“大赛”.弹弹儿比赛时,在地上画一个圈,想参加的人,每人必须在里面放一个玻璃球作赌注,然后在离圈一定的距离外用手指弹玻璃球,去撞击圈中的弹子,被撞出来的弹子就归自己了。还有的是在泥地上挖个小坑,在稍远处画条线,每个人都蹲在线外向小坑弹球,弹进坑的就算赢。赢了的兴高采烈,输了的一脸沮丧,有时候还会偷偷地哭泣。

 

跳八关


  跳八关也叫“跳鞍马”或“跳山羊”,兰州方言叫“头低涩子高”.即一人蹲下或弓腰作鞍马状,分八个高度逐一升级,众人轮流跳过,失败者做“鞍马”.跳八关有两种跳法:一是用手支撑“鞍马”跳过去,另外一种是不准用手支撑,必须直接飞身越过“鞍马”,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过第七关、八关的时候,“鞍马”几乎已经站直,跳的人有心理压力,“鞍马” 的压力更大--他怕对方撞到自己的脑袋。

 

斗草


  “斗草”是一种深秋时节的儿童游戏,也叫“拉叶茎”.就是比赛谁的树叶子梗茎更有劲,能把别人的拔断。此游戏古已有之,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每到秋天,秋风过处,落叶满地,孩子们便选择那些比较粗壮,又比较老的叶梗,来玩斗草游戏。双方将手中的草茎彼此相交并拉紧,然后相互用尽吃奶的力气一扯,断者为输,再换一叶茎继续斗。斗输的孩子,会千方百计寻找更老更粗、水分少、韧性大的“官司草”来报“一断之仇”.为了让自己的叶茎比较结实厉害,男生们通常都把它塞到臭球鞋里去捂,捂过的叶茎柔软而有韧性,取胜的把握更大。捣鬼的孩子还会在叶茎中插一根细细的铜丝,这样的话,他往往可以神奇地连续战胜好几个人,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

 

碰斗鸡


  碰斗鸡也叫“碰膝”、“撞拐子”、“捣拐”.就刚勇的男孩子而言,碰斗鸡是课间首选的男子汉之间的战斗。碰斗鸡玩法十分简单,就是单腿着地,盘起另一条腿,双手握紧脚脖子,跳着前进,以膝盖撞击他人,谁先双脚着地或者倒在地上就算谁输。碰斗鸡时,只能以膝盖为武器彼此相斗,绝不允许利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去攻击对手,可以两个人决斗,也可以分帮对垒,力大者胜,很能考验体力和平衡力。一些聪明灵活的孩子会突然跳起,膝盖直顶向对手的腹部,完成一个高难度的“飞膝”动作,以泰山压顶之势击败对手。在分帮对垒中,身体好的孩子往往是大家争夺的对象,他们可以一当五,而个子小的总是容易被别人撞倒,吃亏不少。

 

赌烟盒 打三角子


  和传统的游戏不同,收集香烟盒打三角子则是一项少年儿童的现代游戏,其问世不过五十年的历史。随着香烟的普及,五颜六色、装帧漂亮的香烟盒也成了孩子们喜欢的藏品。四处收集香烟包装盒成了孩子们每日的功课。收集来的空烟盒被小心翼翼地拆开,变成一个平面,然后整整齐齐地叠摞起来,闲暇时还拿出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番。


  打三角子是赌烟盒的另一种玩法。是将烟盒叠成三角形赌输赢。具体是先把烟盒拆开、摊平,折一个对角,再折一个对角,就构成了三角,然后把三角稍微掰一下,使其具有一定的拱度,其游戏规则仍然是香烟价格高的一家首先玩。先把两个三角一起狠狠摔到地上,希望利用反弹力促使其翻身,如果不行,还有机会,就是用手拍风。三角并不像长条式的烟盒那么好翻拍,它们经常出现难以预测的翻转,由于这种难于预测的变异性质,就成为赌技不高的孩子喜欢的法门,他们渴望通过运气获取更多的烟盒。

 

掼刀


  “掼刀”也叫“剁地、”“划土地”、“分田地”、“插一刀”等,这是一种两个人的游戏。


  “掼刀”的具体玩法是,在较软的泥地上画一个方块,平分成两半,每人一半作为各自的“领土”.然后用小刀或磨尖的钢锥子,甩手飞出,刀(锥)尖必须插地不倒,先在自己的领地上连续插住三次,才能在对方领地插,成功了,就可沿刀痕划一直线瓜分对方领地,刀(锥)插在哪儿,线就划在哪儿,然后继续上述过程,直到对方领土已经小得无法插上刀(锥)为止。四次中如果有一次不成功,就必须把刀(锥)交给对方,由对方执刀。


  此游戏对刀子的要求比较讲究,高手们都是自己制作刀子。用一根10厘米长的铁钉,捶打成刀状的薄片或放在铁轨上,经火车碾压成薄片,然后再精心打磨成一把刀子。甩刀时,力量的大小,重心的把握以及落刀的准确性都很重要。

 

滚铁环


  滚铁环是男孩子个个会玩的游戏。它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那时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啦哗啦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有些男孩为了增加铁环声音的“威势”,在滚铁环大圈上还会套上几个小圈,这样一来,跑起来噌铃锵啷的,铁环滚动时与小铁圈摩擦的声音就特别大,旁人立即谦恭地让出一条道来,让其耀武扬威地通过。


  想要滚好铁环需要一定的平衡技巧。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只“风火轮”一直不倒,期间要经过无数凹凸不平的路面和水坑,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甚至可以上楼梯。在马路上,孩子们不知疲倦地奔跑,铁环滚动时发出的声音悦耳而清脆,不但响彻了那个年代童年的晨昏,甚至到今天,透过都市的喧嚣,那种纯粹的动人的声音仍能依稀分辨出来。

 

过家家


  过家家,兰州方言叫“摆摆姨娘”.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是孩子们对成年人家居生活的一种憧憬,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次预演。      过家家的玩法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由参加的男孩女孩随兴而定,只要想得出来都可以做。有造房子的,有男婚女嫁的,有淘米、洗菜、做饭的,五花八门,最有趣的还有“生儿育女”的。


  玩过家家游戏,最好不要让大人们看到谁娶了谁,谁又嫁了谁,这是他们的隐私。

 

集糖纸


  收集糖纸不一定要花钱,只要执著就行。平时走路,多留心脚下,就可能有所收获;得到糖纸后,先用水清洗一遍,把上面的残渣、黏性物质洗掉,然后再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收集得多了,还可以跟别的孩子交换。


  捡糖纸、换糖纸也有许多说道,米老鼠奶糖价格高,它的包装纸也就贵,一张米老鼠糖纸能换好几张水果糖或者别的普通糖纸。小小糖纸,方寸之间,折射着时代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的糖纸上,我们能看到公私合营;60年代,有抗美援越;“文革”期间突出政治,毛主席语录、样板戏都上了糖果包装纸。

 

砍尜


  尜(音ga)儿是一根长十厘米左右、两头尖、中间粗的橄榄状的木棒。击尜是拿一块类似菜刀的木板,用“切”的动作猛敲尜儿一头,使尜儿翻着跟头跳起来,然后用木板照着尜儿猛击一下,击得远者取胜。

 

皮枪


  喜欢打斗游戏,是男孩子的本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孩,因受战争题材电影的影响,更是喜欢模仿电影里的战斗场面,经常玩打仗游戏。要战斗就少不了“武器”,于是用木头削制刀枪就成了男孩子的必修课。木头枪掖在腰间倒也有些威风,但它不会发出声响,需要嘴巴来“砰!砰!”作响,对方则配合着假装应声倒下。因为木头枪无法射击子弹,玩多了,就没劲了。于是,“皮枪”就应运而生了。做皮枪,是用粗铁丝扭成一把手枪形状,枪口处弯成个小弹弓,后部是个“W”形的凹槽,拉上两条皮筋,就可以同时夹上两颗子弹,可进行连发。“子弹”是用稍硬的纸折成,皮枪握手处有一铁环就是扳机,轻轻一扣,皮筋弹起,“子弹”便呼啸而出。

 

骑马打仗


  “骑马打仗”的游戏显然是受到了冷兵器时代骑兵战事的影响。所谓“骑马”,其实是骑人,一般是由一个身材和力气较大的孩子背着一个个头较小的孩子为一组,与另一组相互撕扯。战斗中,骑在上面的人是关键,要眼疾手快,将对方背上之人拽下来为胜利。被拉下来的“人”和“马”都必须原地不动,等自己的同伴来救。骑着“马”的同伴跑过来拍一下被拉下“马”的人就算救起来了,这叫“触电”,可以继续游戏。而对手则要千方百计阻止对方的救兵。“马”只负责驮人,不能参与战斗。该游戏最讲究协调性和相互配合,因为即使上面的人孔武有力,下面不得力,同样会失败。激烈的场面是多人混战,都想扳倒对方,乱成一团,结果往往是一同倒地,难以分出高下。这可是“强者”的游戏,瘦弱的孩子只能做旁观者了。

 

挑棍儿


  这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游戏。小棍儿信手即可拈来,树枝、长火柴棍、冰棍棒儿、筷子等都可以拿来游戏,以冰棍中的木棒最为常见。具体的玩法是,把自己和对手的木棍攥在一起,然后把手举到一尺高时张开,让木棍自然洒落地面,以其形成的图形来定胜负,其中以X为绝佳的图形,还可以事先约定图形。撒成了,那一把木棍棒就都是自己的了。要是没撒成,还可以用挑具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地把木棍挑出来,但不能触动下边的木棍,直到全部拨出来。能挑出来的就是战利品,如果触动了下面的木棍,就只能让下一家玩了。

 

铁牛耕地


  这是一个很诗意化的名称,民间称之为“推屎壳郎”.玩法是:十几个孩子每两人一组,一个人趴下当“牛”,双手着地,另一个人抓住“牛”的两腿推着“牛”前行,看哪个组最先到达终点。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也考验着孩子们的体力、速度和协调性。

 

抓布子 抓旮旯


  “抓布子”、“抓旮旯”、还有“拾子”,它们的玩法基本上一样,都是一种手技和眼力的训练。


  “布子”是将沙包向上抛起,乘机用一只手迅速抓起其他一子或数子,再接住所抛之子,手法迅速,在瞬间完成规定的翻转、侧立、直立形状,再一把抓起,手指还可以绕线翻出各种花型。


  抓旮旯,抓的本是羊拐,即“嘎拉哈”,是满语的音译,它原是满族妇女和儿童的一种游戏。过去,满族妇女吃羊肉时,把羊拐骨用小刀剔干净,用水把油煮出来,然后暴晒几天,再用彩色蜡笔给它涂上各种漂亮的颜色,就制成了“旮旯”,上好的“旮旯”模样周正而又站立稳当。游戏时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抛起,然后抓起剩下的不同排列的“嘎拉哈”,再接住抛起。玩的时候,讲究“翻面”,即把沙包高高抛起,在未落地前,把四个羊拐骨依规定次序翻过面去,再一把抓起来为胜。


  “拾子”是挑选拇指大小的石子儿,每五个小石头为一副。玩的时候,手中执一子,作为“把子”向空中一扔,俗称“放子”;然后迅即拾子,掷上一子抓拾一子,再掷上一子抓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抓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再次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抓拾对方选定的其中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次抓拾。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

 

秋蝉板子


  兰州人所称的秋蝉是鸣虫,外地叫蝈蝈,是螽斯科类昆虫。每年临及秋季,有河南、河北农民将秋蝉运到兰州,挑着挂满秋蝉小笼的担子,沿街兜售。好家买上一笼,挂在窗前,听蝈蝈的叫声,犹如在田野享受天籁之音,心旷神怡。有时不鸣叫了,就用秋蝉板子,引诱鸣叫。秋蝉板子即用指宽小竹片七八片,刮削使薄,中间隔小竹棍,用细绳穿起来,轻轻甩动,模拟秋蝉声。雄秋蝉以为遇到竞争对手,便大声鸣噪, 将它比下去,以赢得雌秋蝉的芳心。


  据《兰州民俗风物》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兰州娃尕的时候都玩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