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话把泥塑叫做手捏泥娃娃。未成年孩童最爱玩它。女娲抟土造人的上古神话人尽皆知,这是发自天性出于本能而又原始古老的游戏活动。幼儿园的幼童买上干净卫生的粉色橡皮泥捏制小火鸡小狗小猫各种造型,既动手又动脑,是艺术创造的雏形。
兰州艺人岳云生以泥塑为生,把泥塑做强做大,做出了名堂。他就地取材,采用皋兰山下红胶泥为原料,匠心独运,创制了许多造型各异的泥塑作品。他原在市中心隍庙里摆地摊卖泥塑。他的泥塑是有师承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外祖父。
小时候,岳云生家孩子多,生活苦,家里就把小岳云生放到临洮乡下外爷家。外爷王玉孝是民间泥塑艺人。在“尿尿和泥”的童稚阶段,他迷恋外爷神奇的泥塑手艺,开始仿捏,一上手就捏得有模有样,外爷看这个孙子有泥塑天赋,自然无所保留,把泥塑心得经验,一股脑儿和盘托出。得了外爷的嫡传,兴趣爱好就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岳云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泥塑创作道路。
红胶泥坚硬似石,挖取搬运回家,先要用榔头砸细,然后过筛筛去杂质,使得颗粒均匀,然后用清水浸泡和泥,堆放发酵,使泥性回性去燥,如和面饧面一个道理。然后捏成人物造型,这样才能使泥塑不炸不裂,给泥塑人物以动作、表情,化抽象为形象,赋予泥土以人性、血性,使得泥塑生气活现,这是泥塑创作的灵魂。
平淡无奇的一块土一团泥,经过三捏两弄,变身为有血有肉有神情的艺术品,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他的泥塑作品有鲜明而浓郁的西部地域特色,如《秦腔》泥塑人物,造型传神、夸张略带变形,神情毕肖,呼之欲出,堪与《说书俑》媲美;《三十六笑》作为代表作品,惟妙惟肖地塑造出神情各异的笑脸,看了令人开心发笑,忍俊不禁。
功夫不负苦心人。岳云生的泥塑作品《三十六笑》获得2008年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特等奖,这一奖项空缺九届,岳云生得来绝非易事,他以创作实绩收获此奖。他的作品虽少却都是精品。他的泥塑工作室又称传习所,坐落在中山桥边白塔山下金城关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仿古建筑群中。
据《兰州民俗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