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风雨兼程奋进七十载砥砺前行逐梦新时代

时间:2019-09-10 17:2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志俭 点击: 载入中...
  9月1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定西专场。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围绕“风雨兼程奋进七十载砥砺前行逐梦新时代”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布会现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
  
  主持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
  
  发言人
  
  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
  
  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
 
  
  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
  
  定西,曾以贫困出名。“苦甲天下”一度是定西的代名词,直到1982年,还被国际荒漠化组织、联合国官员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定西,也以巨变瞩目。1999年全市整体基本解决温饱;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今日之定西,已化茧成蝶,旧貌换新颜;今日之定西,即将甩掉贫困的帽子,大步奔向全面小康;今日之定西,正在千帆竞发,奋力谱写新华章。
  
  概括来说,我们定西有五张名片:“枢纽定西”,定西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越,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一带一路”和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和国道G30连霍高速、G22青兰高速、G75兰海高速及国道312、310、316线穿境而过,贯通南北纵横东西的“八通十六达”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正在形成。“特色定西”,定西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中药材、马铃薯和畜草等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日趋响亮,已经形成了“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中国西部草都”三足鼎立格局。“文化定西”,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马家窑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李氏文化、书画文化等百花齐放。“红色定西”,定西是一块红色热土,红军长征“岷州会议”“榜罗会议”彪炳史册。“魅力定西”,定西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文化旅游影响力日益扩大,是“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在定西过一个20℃的夏天成为新时尚;同时,定西民风淳朴、诚信友善、开放包容,是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
  
  70年艰苦奋斗,70年奋发图强。定西是“三西”扶贫的主阵地和全国脱贫攻坚的策源地、主战场,定西的发展历来倍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鼎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定西视察指导工作,给全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统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效。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00万元增加到356.3亿元,增长508倍;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132万元增加到48.6亿元,增长368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05元和41元增加到24302元和7492元,增长231倍和183倍。
  
  回顾总结定西70年的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四个历史性转变”:
  
  一
  
  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的转变,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定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宣战贫困、决胜贫困的扶贫史,也是一部产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史。“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年年人发愁”曾是改革开放以前定西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前行。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定西人民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不甘落后、不畏艰险,大力发扬领导苦抓、群众苦干、社会苦帮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战天斗地,改变山河,治穷致富,一代接着一代干。经过救济式扶贫、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阶段的持续攻坚,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修出了层层梯田,在荒山秃岭上建起了生态家园,在千山万壑间铺就了通达道路,建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引洮工程,圆了定西人民的百年梦想,彻底解决了整体性温饱问题。
  
  2013年2月3日,习总书记亲临我市视察指导,提出了“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明确要求,并作出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开启了定西脱贫攻坚的全新大幕。近年来,我们谨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抓政策体系、抓责任落实、抓资金整合、抓力量聚焦、抓到户举措,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贫困人口由1983年底170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23.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8%下降到9.12%,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今年,将有17.7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6%,5个县实现脱贫摘帽。在此基础上,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即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正大步奔向全面小康。
  
  二
  
  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转变,改写了“干旱缺水灾贫叠加”的历史。
  
  定西境内60%是山坡沟壑,十年九旱,生态脆弱,灾害、贫困问题叠加,且互为因果。
  
  70年坚持不懈,70年焕发新颜。生态兴则经济强,生态兴则百姓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定西人民持续实施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态治理进入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时代,探索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治山治水、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助推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通渭县榜罗镇许志刚、许志强兄弟48年义务植树400多亩的“旱塬愚公”。2018年,全市林地总面积100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4.3%,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不足6.1%增加到1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了57.1%。
  
  我们坚持把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风貌改造,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环保督察整改落实,全面推行“河长+警长”“驻地督察员+驻厂监察员”“网络+网格”环境监管模式,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6.7%,地表水、地下水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三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改写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历史。
  
  定西从“没治”到有治,从治山治水到调整产业结构,从习惯于广种薄收到积极主动地改造传统产业,得益于探索总结出的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正是“三个顺应和三个遵循”开启了定西经济发展的大门,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70年春风化雨,70年繁花锦簇。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转型的支撑,是富民的抓手。7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做大做强中医药、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对定西的发展至关重要。特色产业发展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是群众的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来了。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这里面60%以上的来自产业收入。全市组建龙头企业1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20多个,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以“三变”改革等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增收。全市18个农产品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定西马铃薯”“扶正”中药材产品和“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安定区和陇西县分别创建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定西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马铃薯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薯制品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加快绿色发展崛起,聚焦实体经济,改善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等十大生态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
  
  实现从“贫穷积弱”到“安居乐业”的转变,改写了“出门两脚泥进门煤油灯”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定西农村基本上都是土坯房、烂泥路,80%以上的行政村不通电,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真可谓“贫穷积弱,百业待兴”。
  
  70年日新月异,70年沧桑巨变。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生产生活条件根本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不通火车到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镇全部通油路,建制村均通沥青(水泥)路,乡、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城乡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6%;29.15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5年突破万人,2019年文化课二本上线率达到76.88%;乡镇(街道)、村(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7%,全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3%。社会大局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连续三年度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的地级市。
  
  使命呼唤担当,奋进正当其时。定西取得的每一份成绩,凝结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饱含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浸透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定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刚才开场白全面介绍了70年来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成就,请唐书记根据对定西的了解和到定西工作的切身感受,谈谈定西最大的变化在哪些方面?
  
  唐晓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我们定西来说,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应该说体现在脱贫攻坚成效上。我到定西工作六年多来,脱贫攻坚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前面,我在介绍具体情况的时候给各位记者朋友都介绍了,定西是我们国家扶贫开发的肇始地和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我市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这些年下降幅度是最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是全市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
  
  展望未来,按照党中央和省委要求,2020年我市要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人不落、一户不漏”。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全市303万人民有信心、有决心,坚决有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我们知道定西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定西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场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肯定发挥了突出作用。请唐书记谈谈定西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唐晓明:回顾总结走过的70年光辉历程,定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让党的旗帜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迎风招展、高高飘扬。正是基于这样一股敢硬拼、不服输,能干事、向前冲的劲头,我们先后探索实践出了“双培双带”、“三链”建设、“驻村代办”、“三引四领一融合”等一大批特色党建品牌,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党建思想,紧盯脱贫攻坚这一核心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凝集力、战斗力,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双促进、双提升”。一是建立“三型党组织”。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社会组织变化、精准扶贫需要,改变原来地域性党组织设置单一模式,分行业分领域建立产业带动型、区域带动型、结对带动型为主要内容的“三型党组织”,夯实了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二是实施“三大行动”。着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大力实施先锋引领、致富带富、能人入党“三大行动”,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以先进为榜样,切实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来。三是靠实“三项责任”。以落实党建责任为抓手,建立健全层层传导压力的责任机制,全面靠实了市县乡党委主体责任、市县领导包点包抓责任、组织部门直接责任,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各地的投资拉动面临很多困难,我关注了一下定西的情况,虽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成效不错,请戴市长谈一谈今后在抓投资上有哪些考虑?

 
  
  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
  
  戴超:谢谢这位记者对定西的关注。关于这个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重点。因为不论从全省情况看,还是就定西而言,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我们定西,更需要把投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大家都知道,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匹骏马”,其中投资是“头车”“头匹马”,特别对我们定西来讲,只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抓好投资的拉动和驱动,方能带动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定西抓投资的情况看,近几年,无论是2017年、2018年,还是到今年的1至7月份,我们的投资都处在全省比较好的位置。今后工作中,我们如何抓投资?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就是一定要应用好国家政策。当前特别要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精神的学习、消化、细化和落实。这个文件当中不仅对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西部大开发如何形成新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而且对整个西部地区应该抓住国家的哪些政策机遇、政策走向,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的格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位。因此我觉得这一点我们现在和今后要抓的更紧一些。
  
  第二,就是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谋划。我们做任何工作既要领会中央精神,还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来开展工作。大家知道定西的经济总量比较小,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比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定西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来推动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来推动规划计划的实施。在这样的规划计划的指导下,重点围绕交通、水利、生态、信息、科技、文化、枢纽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谋划项目,切实抢抓用好“一带一路”这个标志性的机遇,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第三,就是一定要把项目的前期做得非常扎实。抓项目的前期工作,我认为要“一年庄稼两年务”,或者“一年庄稼三年务”,要提前规划、提前谋划,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等国家政策机遇一旦到来的时候,我们的项目就基本形成了,这样就把国家的投资抓到手了。特别是要做好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细做实,方能形成项目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支撑。
  
  第四,就是一定要扎实推进项目的过程建设。特别是要规范项目的招标,要规范项目的建设,要规范项目的审批,要规范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把项目做好,才能把固定资产投资抓上去,才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真正成为推动和引领定西发展的大引擎、真引擎和好引擎。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请唐书记谈谈定西市是如何抓作风建设的?
  
  唐晓明:定西有着良好的作风建设基础,在长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三苦”精神这一宝贵财富。全市各条战线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楷模,整治作风有榜样可学、有载体可用、有标尺可量。因此,我们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重拳出击查处腐败,狠抓“四风”问题惩治,全市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上下齐心、协力攻坚的氛围已经形成。
  
  具体工作中,我们逐步实践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排查问题抓整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作风问题,分领域、分行业集中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对存在的问题即时通报、限期整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真正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标本兼治抓监督。聚焦“四风”问题“病灶”,在治本上出实招、硬招、狠招,综合运用听、看、要、问、盯、谈、函、督、查、网等手段,构建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位一体”监督机制,并形成了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切实走出了一条整治与监督有机融合的新路子。
  
  三是一贯到底抓落实。全面打通作风建设所有关节,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推动落实,下决心集中整治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工程建设等领域作风问题,真正把作风建设推到了基层一线。我们借鉴福州惠民资金监管网建设经验,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定西扶贫惠农资金监管网。自上线运行以来,全市已累计发现疑点问题16.1万余条,初步核实3万余条,有效打通了扶贫惠农项目资金落地到户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执纪问责抓惩戒。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谈话提醒,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干部,坚决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从根子上除掉作风顽疾。通过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了遵规守纪、担当作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作风,营造了风清气正、创先争优、办事高效的发展环境。
 

  
  甘肃日报记者提问
  
  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但同时定西又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请戴市长谈一谈定西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关系呢?
  
  戴超:这位记者朋友提的这个问题,我们很多同志一段时间也较为迷茫,有些同志有抓脱贫攻坚,要不要抓经济发展或者高质量发展的疑虑;有些同志认为抓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就会分散精力;两者的关系一段时间没有处理好,但是市委、市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做法也是十分坚决的。我们的基本做法就是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支撑脱贫攻坚,用狠抓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来引领高质量发展。这就是两者的基本辩证关系。因为脱贫攻坚对于高质量发展是“以点筑面”,高质量发展对于脱贫攻坚是“以面带点”的过程。只抓脱贫攻坚,不抓高质量发展,脱贫成果难以持续;只抓高质量发展,不抓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没有支撑。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这些年定西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脱贫攻坚不放,我们的脱贫攻坚正如前面唐晓明同志介绍的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从2013年建档立卡时的84.24万人、贫困发生率31.7%,下降到去年年底的23.95万人、贫困发生率9.12%,平均每年下降近4个百分点、每年减贫10万人以上。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逐人逐户逐组逐社逐村,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好。
  
  所以,我个人认为高质量的概念不仅仅是个质量概念,高质量的概念,是大的经济体量和高的经济运行质量的总和。因此,在定西要想支撑脱贫攻坚成果,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抓好十大生态产业,所谓生态产业就是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循环化的“四化”统一。如果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不能同步协调的话,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将没有支撑。如果在抓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不注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我们的脱贫攻坚也将没有好的支撑。因此未来的实践当中,我们既要抓好脱贫攻坚,还要抓好高质量发展。谢谢!
  

 
  省广电总台记者提问
  
  戴市长,我觉得产业扶贫是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桥梁,请问定西在产业培育上有哪些考虑?
  
  戴超: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定西在推动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们的产业以及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比方说较为健全的马铃薯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中医药产业体系,正在起步的牧草产业体系,正在培育的种子种苗产业体系,和现在正在兴起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体系等等,这些产业或者产业体系,已经在全市的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当中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这些年,我们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的就是“两不愁”的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要解决“两不愁”,关键是要培育自己的产业。如果产业培育不起来,“两不愁”问题即使今天解决了、今年解决了、或者明年解决了,也没有可持续的支撑。而解决产业问题不仅仅是解决种植业的问题,关键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的方法来管理农业,用工业化的方向来展望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产品和市场连接起来,把土地资源和农村资源,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市场”的模式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融入工业化发展大格局当中去,我们的产业才能培育起来。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在马铃薯、中医药、草牧、种业等方面,继续深化产业发展模式,切实用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定西:“四管齐下”战疫情促脱贫
  •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一心防疫,一心脱贫——一心村的防疫一天
  • 甘肃定西脱贫村里看“年景”
  • 农民日子过得好企业发展步步高——定西市脱贫攻坚“蓝天模式
  • 甘肃定西:乡村服务网格化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 甘肃定西:马铃薯迎丰年更增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