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羊羊”到“喜洋洋”——来自“养羊大县”环县的蹲点报道

时间:2019-06-05 07:05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记者尚德琪李满福 点击: 载入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
  
  从“喜羊羊”到“喜洋洋”——来自“养羊大县”环县的蹲点报道
 
  
  环县荟荣草业公司员工在收饲草。
  
  环县众托草畜产业专业合作社全景。
  
  环县中盛羊业公司环城镇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员工在羊舍内添加草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尚德琪李满福通讯员李文
  
  从砂井子村,到虎洞镇,到环县全域,肉羊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经济的“首位产业”,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从养羊户,到养羊专业合作社,到肉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肉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核心工程”,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4月下旬,记者赴环县蹲点采访。不论走到哪里,“羊”都是关键词;不论与谁交谈,“羊”都是愉快话题。
  
  环县人,从来就喜欢养羊。环县人,也因养羊而心生欢喜。
  
  1养羊户:羊养好了,我的日子就好了
  
  4月24日,环县虎洞镇砂井子村。
  
  54岁的吴万顺,2018年9月份搬进了张塬组易地扶贫搬迁点,住进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四合院”。和其他33户村民一样,都是青砖青瓦的房子,四方四正的院子,屋内客厅餐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门前柏油马路、文化广场平平展展。
  
  想不到的是,他仍然是个养羊户。羊舍在他原来住的“老地方”。他的“老地方”也因为养羊,从“生活区”很自然地变成了“生产区”。
  
  去年11月份,村里的养羊合作社以“投羊还羔”的方式,为他投放11只羊,其中基础母羊10只,种公羊1只。因为在县城上高中的女儿由打工的弟弟照顾,弟弟家以同样方式得到的11只羊则由他“照顾”。
  
  这种“投羊还羔”的方式,是专门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做的。他们把这种合作方式叫做“社托户养”,而这种“10+1”组合则是自养户的“标配”:10只基础母羊是“保羔母羊”,即已确认怀羔的母羊,3个月后就可产羔;1只公羊,是为了保证养羊户顺利实现自繁自养。他与合作社的协议是:两年以后,他只要给合作社“还”符合标准的11只羔羊就“两清”了。而这个过程中出售的羊只,以及将来剩下的羊只,都是养羊户的“所得”。
  
  不同的是,村子里以前养的都是喜欢在野外边走边吃的山羊,他现在养的却是性格温顺适合棚圈生活的湖羊。湖羊产于江浙太湖流域,已有八百年育成和饲养历史,不仅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品质量好,而且繁殖能力强,产羔大多都是“双胞胎”“三胞胎”。
  
  记者在砂井子村采访的时候,正到了湖羊的产羔旺季。吴万顺养的羊前一天有三只母羊产羔。“一共下了5只小羊羔,今儿早上起来一看,一只死了,把我气得……”吴万顺又欣喜,又惋惜。
  
  苏建国和他家一样,去年11月份,也从村里的养羊合作社拉回来11只湖羊。现在,他家的小羊羔已经有24只,10只母羊平均产羔2.4只,让合作社的人也觉得“了不起”。苏建国的妻子苗爱玲为她家的小羊羔们忙得不亦乐乎:“母羊奶水不够的时候,我还要给小羊羔喂奶粉呢。”在一旁的虎洞镇党委书记韩旺军马上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这是个过日子的人,把羊当作孩子养呢。”虎洞镇副镇长李强到砂井子村挂职党支部书记后,几乎“泡”在养羊户里,他说:“如果家家户户都像她这样养羊,就没有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的。”
  
  25岁的赫亮亮,高中毕业以后,在西安、上海等地打了三年工。去了不少地方,钱却没挣到几个。村里的养羊合作社办起来以后,他毅然回到村子。去年腊月,他联合其他贫困户“抱团养羊”。他囤了自家的麦草、别人家的玉米秆,拉开架势,开始了他的养羊事业。
  
  从他家羊棚前经过的时候,大羊小羊一个个生龙活虎,这个腼腆又帅气的小伙子步伐轻快,表情轻松。其他人则开始替他算账了:基础母羊能下几胎,羔羊能出栏多少,到今年八九月的时候能收入多少,到明年过年的时候能收入多少……
  
  这一算,算得小伙子都不好意思了。但这不仅仅只是算算而已。环县在肉羊产业上,每个环节都做了精心布局:所有想养羊的农户,不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有资金、机械扶持,养羊全程都有“保姆式”技术服务,肉羊出栏都有保底价销售渠道……
  
  原来不养羊的人喜欢养羊了,原来养山羊的人喜欢养湖羊了。现在,砂井子村养羊户达到225户,虎洞镇养羊户达到1420户,环县全域养羊户达到4.2万户。
  
  在环县,羊,不论是历史悠久的山羊,还是初来乍到的湖羊,都成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宝贝疙瘩”。
  
  2合作社:牵起手了,就要一起“念羊经”
  
  吴万顺说,没有村里的养羊合作社,他也不可能养羊。苗爱玲说,不是村里的养羊合作社,她连湖羊是啥样子都不知道。赫亮亮说,如果村里不办养羊合作社,他可能还在外面东奔西走呢。
  
  显然,农户能够参与到肉羊产业中,养羊合作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虎洞镇砂井子村的养羊合作社叫做环县乡味缘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在砂井子村张塬组的一个塬头上,是当地致富能人赫清龙于2017年创办的。目前湖羊存栏1500多只,入社农户220多户,其中贫困户95户。
  
  “县上扶持合作社,就是让我们扶持农户。”作为乡味缘合作社理事长,赫清龙深知自己的责任,他说,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有多种模式,除了社托户养,还有户托社养、农户自养;除了养羊,还有种草、务工。
  
  吴万顺与合作社既建立了“社托户养”关系,也建立了“户托社养”关系。去年7月份,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吴万顺就以3万元贴息贷款和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配股资金,入股乡味缘合作社,委托合作社为他代养21只湖羊。其中基础母羊20只,种公羊1只。合作社承诺,到今年7月满一年的时候,他就可以领到10%的现金分红5000元,同时合作社每年还要替他偿还1万元的贷款。
  
  这一点,他并不担心。去年9月份,第一批12户贫困户已经如愿拿到了分红。这意味着,3年后,和他一样的42户贫困户,每户3万元的贷款合作社就替他们还清了;而三年里,他们都可以从合作社领到15000元的分红。
  
  吴万顺家有承包地60多亩,除了自留30亩种草作为自养湖羊的“口粮田”以外,还将30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家里的地少了,他和妻子专门养羊又“太清闲”。吴万顺又受聘到合作社开拖拉机,“年薪”3万元;妻子靳秀兰在合作社当饲养员,每月工资2000元。吴万顺称,他们不仅是“双职工”,而且工作、家务“两不误”。
  
  合作社有长期工7人,5名饲养员、2名杂工,都是本村村民;繁忙季节所有临时工,也都来自村子。
  
  我们到合作社的时候,52岁的饲养员吴正恩穿着蓝色工装,正在羊舍里穿梭。虽说他是喂羊的,但在产羔期,他还要负责接生。产羔高峰期,他经常半夜三更在羊舍守着。经过技术培训的老吴说,平时他还通过手机在自学,而且关注了十几个兽医的“快手”。
  
  合作社从张塬组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510亩,种植饲用玉米、甜高粱、苜蓿、大燕麦等饲草。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的农民,因此成了合作社的“临时员工”。今年50岁的刘过琴,丈夫因意外事故去世十多年了,两个孩子一个打工、一个上大学,家里的30多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她也住进了搬迁点,在合作社里打零工时,每天工资120元。当着镇上、村上干部的面,她说:“现在,这好得很。”
  
  另外,合作社还与周边群众签订饲草种植合同,以每吨不低于1300元的保护价收购,没有养羊的农户因此成了合作社的“上游客户”。据介绍,种草农户每户可因此增收5000元。
  
  曾在生意场打拼多年的赫清龙说,今年,合作社能出栏500只湖羊,按保底价活羊每斤16元计算,收入在40万元以上;自种饲草和订单饲草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能出售近700吨,收入20万元左右。他说,有县里的政策扶持,有镇里的精准服务,有村里的全力合作,有农户的高度信任,他对合作社很有信心。
  
  在合作社建办上,环县积极扶持在职干部、畜牧技术人员、未就业农牧专业大学生、村干部、在乡致富能人等“五类人员”创办合作社:每个新建合作社补助10万元,改扩建合作社补助7万元,合作社的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由县上统筹解决。同时,合作社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县财政一次性奖励棚圈建设资金1万元。
  
  养羊合作社因此遍地开花:砂井子村有两个合作社,其中乡味缘合作社属于养羊专业合作社;虎洞镇有9个合作社,其中7个是养羊专业合作社;全县有468个合作社,其中有244个是养羊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不仅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也实现了全县贫困户入股入社全覆盖。
  
  环县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18个养羊大县之一。县里领导说,把养羊与脱贫结合起来“天经地义”。
  
  3龙头企业: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做“头羊”
  
  赫清龙创办的合作社“开张”时,一次性就购买了400只湖羊。环县世世代代养山羊,他哪来那么大的勇气,一口气买这么多“从未谋面”的湖羊呢?
  
  2016年11月,环县与甘肃中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成立了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盛公司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百胜(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指定的唯一羊肉供应商。这样的企业,显然与环县发展肉羊产业高度吻合。
  
  为了更快、更好地将中盛公司引入环县,环县为此提出了“三零三式”服务模式:“帮办式”服务确保企业办事零障碍,“贴心式”服务确保企业零距离,“保姆式”服务确保企业零跑路。
  
  态度决定速度。环县环城镇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2017年4月开工建设,2017年7月正式投产,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造了环县的“中盛速度”。
  
  4月25日,记者来到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县里领导介绍,这是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0万只肉羊全产业链项目一期工程,也是中盛公司基础母羊繁育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记者进入羊舍时,几乎要“全副武装”,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口罩,套上鞋套,而且要进入专门区域进行雾化消毒。
  
  42栋羊舍,整齐划一,分两列排开。生产场长张海清大步流星,走在两列羊舍之间长长的通道上,分明是一个胸有成竹的“羊司令”。他介绍说,42栋羊舍看起来一样,其实生产舍、哺乳舍、育成舍、母羊舍、公羊舍“五舍”是分离的。而且,繁育养殖场有国内最先进的养殖机械,有以畜牧专业院校毕业生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团队,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喂饲、统一标准、统一出售”运营模式……
  
  在繁育养殖场正式投产前,他们就先期引进了347只湖羊进行试验性养殖。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他们得出结论:盛产山羊的环县,同样是湖羊生活的好地方。到正式投产时,繁育养殖场的湖羊“队伍”已经壮大到1700多只。
  
  环县俨然成了湖羊的“一方水土”。目前,养殖场母羊生产率达到2.14只,成活率达到97%。张海清每走进一座羊舍,都是咩咩声此起彼伏,大家开玩笑说他在羊面前“呼声很高”。
  
  这里的每一只羊,都有一个小小的“耳标”。繁育场长陈兴治说:“这个小牌牌,相当于我们的身份证,但比身份证信息更多,通过它可以查出羊的出生年月、亲生父母、防疫时间、成长状况……”
  
  这里的每一只羊,都是“放心羊”。当初,赫清龙的400只湖羊就是从这里购买的。2018年,繁育养殖场已向环县53个合作社、197户自养农户投放基础母羊7819只、种公羊169只。
  
  现在,繁育养殖场存栏量已达到14000多只。陈兴治说,今年已向养羊合作社和养羊户投放湖羊1622只、种公羊49只,并计划继续为25个养羊合作社至少投放基础母羊5000只、种公羊250只,向自养农户投放基础母羊24560只、种公羊1228只。仅此,就可带动4200户贫困户通过养殖湖羊稳定脱贫。
  
  环县中盛羊业公司并不仅仅向全县养羊专业合作社提供种羊,今年,他们还要在全县范围内一次性新建200个“直属”的千只湖羊标准化示范合作社。他们建这样的标准化合作社,不仅仅是扩大企业的养殖规模,也是为了更便捷、更直观地指导和带动全县养羊合作社全面规范提升。
  
  环县中盛羊业公司也不仅仅只有一个繁育养殖场,距县城不远处,还坐落着一家与之“配套”现代化的加工企业——2017年4月开工、2017年11月投产的环县中盛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这是环县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最大的肉羊屠宰加工企业。透过生产车间的防护玻璃,可领略一只完整的羊是如何变成130多种“商品”的全过程。总经理李志勇介绍说,屠宰加工厂不仅生产过程“全程可视”,而且肉品“全程可控、全程可追溯”。
  
  去年,环县羊肉已经从这里走向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餐桌。今年,他们将收购屠宰肉羊36万只,加工羊肉产品1.2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
  
  环县那么多养羊户,那么多养羊合作社,环县中盛公司那么大的养羊规模,羊是从哪里走向市场的?答案是:中盛公司。如果市场出现波动,谁能保证养羊合作社和养羊户的利益?答案是:中盛公司。
  
  环县把中盛公司引进来,目的就是通过中盛公司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调引种羊、投放基础羊、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加工销售全过程,带动全县肉羊产业发展。养羊合作社不仅引进中盛公司的湖羊,还复制中盛公司的养羊模式,应用中盛公司的养羊技术,同时也要把羊出售给中盛公司。
  
  要靠中盛公司带动全县肉羊产业发展,环县也是全心全意:支持本土企业荟荣草业公司订单种植优质牧草10万亩,满足环县中盛公司及合作社养殖需要;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资金,用5年时间,全力打造“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为环县中盛公司走向市场开路;环县中盛公司年屠宰肉羊100万只以上,每只补助30元,支持中盛公司加工生产线全负荷运转……
  
  看起来,龙头企业养龙头企业的羊,合作社养合作社的羊,农户养农户的羊,其实,三者加起来,就是一盘棋:能人办社,贫困户入社,贫困户跟着能人走;龙头带动,社企联动,合作社跟着企业走;特色创品牌,品牌占市场,企业跟着市场走。
  
  2月14日至15日,在全县产业发展务虚工作会上,在听取扎根基层一线、直接从事肉羊产业或间接服务肉羊产业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县委书记柴春语气坚定:“肉羊产业是环县的首位产业,现在要靠肉羊产业来脱贫致富,将来更要依靠肉羊产业来奔小康,这条路子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来自环县畜牧兽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环县肉羊饲养量达到275万只,存栏165万只、出栏110万只。今年环县又出台了一份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规划的文件,启动了新一轮湖羊产业三年提升工程:到2021年,全县羊饲养量将超过300万只,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到6000元、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把肉羊产业打造成产值超20亿元的支柱性产业。县长何英禅表示,肉羊产业是环县农业经济的“基本盘”,也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优势盘”。
  
  “全县上下念羊经,千家万户兴羊业,喜气洋洋发羊财。”这不仅仅是环县发展肉羊产业的真实写照,也是环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际步骤。
  
  记者手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
  
  在环县蹲点采访,关于“羊”的话题最多。无论是农户,乡村干部,提起“羊”,他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环县是公认的养羊大县,同时又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把发展羊产业与精准脱贫结合起来,走产业扶贫之路,是立足县情、放眼长远的一次实践。行进在这条路上,环县上上下下意志坚定。
  
  “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传统的养羊观念、饲养方式、营销方式变了,但换来的是更多农户因养羊而脱贫、致富,因养羊而自信、乐观。星罗棋布的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接着龙头企业,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而龙头企业则把守着羊的“进口”关与“出口”关,成为羊产业与市场的“连接件”。三方相加,三方共赢。
  
  环县在发展羊产业上用的心思最多,做的功课最多,群众的口碑也最好。
  
  环县的“牧羊曲”,越唱越响亮,越唱越悠扬。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庆阳市环县荞麦作为中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首批入驻中国荞麦产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探寻永不磨灭的红
  • 播下“科技种”薄地长出“致富芽”(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脱贫
  • 甘肃环县: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超七成 助力脱贫攻坚
  •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山窝窝蹚出脱贫路(壮丽70年奋斗
  • 从贫困走向小康——陇原大地70年沧桑巨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