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漫漫治沙路:国际合作摆脱“沙困”

时间:2017-01-08 13:3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新网 点击: 载入中...
  中新社兰州1月7日电题:甘肃漫漫治沙路:国际合作摆脱“沙困”
  
  过去一年,中国重要的沙尘暴策源地甘肃延续着近年来的“风轻云淡”,即使是与沙漠“为伴”的河西走廊也未出现区域性沙尘暴,沙尘天气为1961年以来最少。除“天公作美”的气候大环境趋良外,持续数十载的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效益初现。
  
  从最初学习引进前苏联的防沙治沙技术,到眼下自主研发的荒漠化防治技术走向世界。对于与沙漠打了30多年“交道”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刘世增来说,随着治沙技术的日趋成熟,加之不断加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甘肃与荒漠化抗争的路子越走越“宽”,办法也越来越多。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2%。甘肃是中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沙化土地面积占该省总土地面积的近31%。
  
  沙尘暴加剧、良田被吞噬、村庄消失……种种“沙进人退”的局面在几十年前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屡见不鲜。由此,几代人前赴后继的治沙场面,亦成为这条与沙漠交织“陪伴”了近千公里的绿洲沿线上的常态“景观”,由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被外界所熟知的治沙“愚公”。
  
  “甘肃沙漠治理的重点是河西走廊,风沙线达1600余公里,仅民勤绿洲就有400多个风沙口。”刘世增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基于迫在眉睫的风沙“威胁”,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成效非常显著,最新调查显示,甘肃沙化整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仍有危害。
  
  从最初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再到产业治沙,如今甘肃的漫漫治沙路已历经半个多世纪,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创造发明和引进推广沙障20多种,研究并提出“综合治沙”等固沙技术与模式20多项,丰富了治沙技术与材料。
  
  除了常年扎根于沙漠边缘的治沙技术探索外,国际合作亦是甘肃摆脱“沙困”的重要原因。刘世增透露,甘肃治沙最早是从前苏联引进较实用的麦草沙障技术,后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研发出了更为丰富有效的技术措施,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会定期派遣官员和技术人员前来学习“取经”。
  
  刘世增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与美国、以色列、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内地35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作为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国家援外培训基地,该所30余年已为105个国家的1200名学员进行了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援外技术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近年还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合作研究,并在尼日利亚、尼日尔、埃及、毛里塔尼亚建立了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示范基地,使中国的治沙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长期致力于摆脱“沙困”的探索中,甘肃近年开始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在防沙治沙进程中,围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思路,利用沙区资源,培育和发展沙产业,目前其累计产出153亿元人民币。冯志军高莹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再添联合国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
  • 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
  •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来甘肃省研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