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沟的好日子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6-02-08 09:31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吕宝林 点击: 载入中...

  火石沟的好日子是怎样炼成的


  ——高寒阴湿藏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样本


  大西北网2月8日讯   “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真正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天祝县打柴沟镇火石沟村,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话。


  火石沟村是天祝县一个典型的藏族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高寒阴湿,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村民们一代代种青稞豆子、放养羊牛,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村民们说,是双联和精准扶贫改变了火石沟,让村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转思路擘画美好蓝图


  隆冬时节的火石沟新村,阳光普照,闪烁着光芒——


  马牙雪山披着银色的铠甲守护在村头。走进村里,红檐白墙,清一色的藏家小院;平整的水泥路,新栽的云杉,宽阔的文化广场,漂亮的文化墙,路灯、健身器、活动室一应俱全,一切都是崭新的。


  三年前,现今的新村还只是一片荒滩;旧村子在火石沟河对岸的山脚下,历经风雨侵蚀,加之贫困的折磨,苍老而破败。


  村民郑玮、齐兴田、齐忠天清晰地记得,那是2012年2月底,藏历水龙年新年前,他们第一次知道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从此,省委办公厅的干部们与火石沟的贫困户结成了亲戚,省委办公厅与火石沟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他们庄重承诺:“不脱贫、不脱钩。”


  火石沟的发展从此按下了快进键——


  占地500多亩、包含182套住宅的新农村拔地而起;道路、供水、供电、村文化活动广场、村级活动场所、卫生室、消防室等附属工程同步完成;294座果蔬日光温室、113座养殖暖棚铺满了火石沟;村里的娃娃们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光纤接进了村,自来水入了户,农技专家手把手地教种菜、种红提葡萄,省城的艺术家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表演精彩节目,省市县乡的干部们奔波在田间地头谋划实施着关乎火石沟前途命运的大事小事……


  火石沟变了,变富了,变美了。


  村主任徐鑫如说:“这是因为找对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双联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立足火石沟的资源禀赋,一起探索确定了“一村三园”“一院三棚”的发展思路,即建设高原反季节红提葡萄产业园、舍饲育肥养殖示范园、循环农业发展园,将火石沟村打造为双联示范村;让每户农户拥有一院新农宅,户均建设两座日光温室、一座养殖暖棚,实现稳定脱贫,从而为高寒阴湿藏区脱贫致富探索一条新路。


  徐鑫如说,脱贫致富是火石沟群众一直在做的梦,但怎么脱贫、如何致富,谁也没有答案。“一村三园”“一院三棚”发展路子让大家一下子豁然开朗。它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单个农户脱贫与全村整体脱贫结合起来,有努力的方向,有实现的路径,为火石沟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调结构培植铁杆庄稼


  “一村三园”“一院三棚”的核心是产业。但要在火石沟这样自然条件严酷、封闭贫穷的藏区发展产业并非易事。


  火石沟适合种大田蔬菜,曾经有人种红笋,却不知道该啥时候收,结果红笋长了半人高、成了废柴;火石沟适合发展日光温室和暖棚养殖,一些村民好不容易筹钱把棚子建起来了,却因为技术、管理跟不上,效益不理想。


  缺资金、少技术,一直困扰着火石沟的产业发展。


  双联行动开始后,这些问题在省委办公厅等双联单位的帮助支持下,迎刃而解——


  通过换届选举,将4名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作风硬的党员充实到了村两委班子,为火石沟脱贫致富配强了敢闯的“头羊”、筑牢了攻坚的“堡垒”。


  为村民协调争取草畜贷款、双联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累计落实资金1700多万元;帮助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建立了互助基金,一举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


  联系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对农牧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建立长期帮扶关系,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火石沟河两岸已经建起了400多座大棚,通过发展大棚种植养殖,全村人均年增收692元。


  村民齐庆天就是靠大棚脱了贫、致了富。


  走进齐庆天的新家,400平方米的院落,干净敞亮。穿过院子,走进宽宽的玻璃暖廊,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依次排列。房子里,清一色的现代装修,与城里人家并无二致。特别让人惊讶的是,屋内装的是瓷白的暖气片,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齐庆天说,暖气是自家烧的,至于厕所,一家一个沼气池,不仅干净卫生,沼渣沼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齐庆天家现有三座大棚,两座种红提葡萄,一座种西葫芦。他算了笔账,以前种青稞、豌豆、牧草,除去成本,一年到头基本没啥收入。现在改种大棚红提葡萄、西葫芦,一座棚少说也能收入万把块。


  齐庆天深有感触地说,一户有两三座棚,日子就好过了。这两年,村里人住的条件改善了,生活好了,一下子添了二三十辆大小汽车。


  齐庆天的大儿子买了辆大货车跑运输。二儿子在陇南上学。齐庆天和妻子照看大棚,得空时喜欢到广场上活动活动,日子过得舒心畅快。


  徐鑫民说,以前日子苦,冬日里没事干,村民们蹲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东家长西家短地拉是非,矛盾多。现在都在自家棚子里忙,碰见了,说得最多的是谁家的棚子照管得好、挣了多少钱,“日子有了盼头,人的心劲就足,相互比着往好里过哩。”


  当然,致富的路不止一条——火石沟高原夏菜品质优良,加上有专家做技术指导,一亩大田娃娃菜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红芛更高,能达到5000元以上。


  火石沟有养殖岔口驿马的传统,过去一家一户散养,规模小、效益低,现在通过成立协会、修建赛马场、举办赛马会等措施,走马产业迅速发展。一匹驿马平均三四万元,赛马会上脱颖而出的好马,一匹能卖到10万元。赛马活动还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多赢、良性发展。


  还有务工。通过技术培训,近三年组织输转劳动力9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80万元。


  数据显示,双联行动开始之初,火石沟村人均纯收入3860元。2014年达到了7053元,实现了整村脱贫。2015年超过了9000元。


  精准施策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孙腊梅,致贫原因是缺乏劳动力、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帮扶措施是政策兜底、合作社带动;


  张培贵,致贫原因是意外伤害、缺乏劳动力,帮扶措施是发展日光温室、发展养畜产业……


  这是记者从村委会墙上的“火石沟村‘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五张图”上读到的信息。


  徐鑫如说,火石沟村实现整村脱贫后,村里仍有18户贫困户。他们成了省委办公厅2015年帮扶的重点。


  五张图是省委办公厅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要求,制定的精准扶贫作战图。通过图表,18户贫困户在村里的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及完成时限等一目了然。


  省委办公厅还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了脱贫计划进度账、措施办法账、帮扶责任账“三本账”。翻开账本,每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帮扶带动的合作社、脱贫进度等均记录在册,可查可追溯。


  同时,由党员致富能人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村里的合作社、产业协会将18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43岁的徐志如就是18户贫困户中的一户。几年前,儿子的一次意外,让家里背上了14万多元的债务,虽然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报销了一大部分,但家里的日子一下子窘迫起来。


  徐志如说,幸好有双联干部帮助,依靠双联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家里先后建了3座棚,全部种红提葡萄。2015年,徐志如又租了1座棚,承包了6亩地,当年仅大田蔬菜的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在他看来,多一座棚就多一份保障,多一亩菜就多一份收入。


  家里情况越来越好了。徐志如说,儿子的病情好转后,经双联干部介绍,外出学汽车装潢手艺去了,“是学艺带打工,学了手艺还能挣点钱。”


  徐鑫如说,有产业作支撑,有双联干部帮,有党员能人带,18户贫困户今年全部脱贫不成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