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郎”难成“高分生”,“状元县”苦念“改革经”——甘肃会宁的教育改革转型“阵痛”

时间:2015-12-29 16:22来源:新华社 作者:秩名 点击: 载入中...

  今年高考落下帷幕,全国942万考生经历了人生“关键一考”。有高考“状元县”之称的甘肃省会宁县几位高中校长分析发现:今年的考题是“新课改”之后变化最大的一年,靠“死记硬背”已难拿到高分。全国教改浪潮让会宁经历教育转型“阵痛”,会宁的转型实践对各地以“应试教育”见长的名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育之城”遭遇教改冲击


  今年开始,高考试题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对会宁来说意味着巨大挑战。


  因干旱缺水和资源贫瘠,会宁自古便有“苦甲天下”之称,会宁人将“读书改变命运”作为唯一指望。35年来,会宁人用“学校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精神”,培养出11万余名本专科学生,7000多名硕博士。


  会宁县城堪称“教育之城”:考第一是会宁人眼中的最高荣誉;学校周边聚集着庞大的“陪读村”;街边最简陋小吃店里,也贴着“家教”的广告。连会宁的经济,也是“考出去”的学子给家长买房、陪读租房、教材培训等带动的“教育经济”。


  利用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的半小时,会师中学初一学生吴彬彬回到和妈妈在“陪读村”租住的民房。房间不足6平方米,主要陈设是一张床、一只写字台和一个火炉。妈妈陪读,爸爸打工供养一家五口人。


  吴彬彬的晚饭是一碗飘着几片菜叶的面条。没钱买肉,妈妈就把面粉做成鸡血面、扁豆面、土豆面……


  为了让吴彬彬考入清华大学,全家人已忍耐、期盼了10多年。


  然而,素质教育及高考改革正将会宁推上改革的风口浪尖。从没见过架子鼓的吴彬彬,每周要花半天时间在学校练习室打架子鼓,提高“综合素质”。


  给学生“杀毒”难填素质教育“短板”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等,而会宁还面临独特的难题: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成立管弦乐团是会师中学校长吴泰祥的“教育实验”。“我刚来的时候,学生砸桌子、撕书、不爱上课。应试教育的‘苦’已经超越一些孩子的承受极限。”吴泰祥说,“我要用音乐给他们‘杀毒’,就像‘刷新’电脑一样。”


  需要被“刷新”的不只是厌学的学生。一些教师在“提高分数”的压力下身心俱疲。“部分教师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会宁县教育局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为破解这道难题,会宁一中在3年前就提出“高效课堂”,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让学生探究式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宁二中去年破天荒地支持爱好山地自行车的徐龙休学一年,专练车技。


  探索产生“双赢”的效果。学生探究式学习,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的追问倒逼着教师不断进取。”会宁一中校长张贵荣说。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转型的“阵痛”首先来自传统观念难破。


  “课改之后,一些家长接受不了,孩子回家不写作业就觉得有问题。”会宁县教育局项目办主任何强说。


  同时,虽然意识到需要释放学生的个性,但会宁学生的“苦”连着状元县成功的“乐”,执著于分数的传统,谁也不敢轻言放弃。对会宁县几所中学校长来说,“抓分”还是主要任务。


  师资不足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短板。“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有的58岁还在上课。”会宁二中校长赵宏涛说,重点师范院校为农村学校培养的免费师范生来不了,来了留不住,使师资成为转型的短板。


  自主招生让一些会宁学生“吃亏”。“农村孩子见的世面少,综合素质与城市孩子差距较大,自主招生我们几年都上不去一个。”赵宏涛说,前几年会宁有个孩子自主招生的初审都通过了,却因为没有自信而放弃到北京面试的机会。


  国家扶持能否化“苦”为“乐”?


  这些“阵痛”让会宁焦虑、紧张,但国家的扶持政策增加了会宁转型的“底气”。


  教育部等部门实施的“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定向农村学子招生。清华、北大、北师、北航等重点高校今年纷纷公布针对农村考生的招生计划,清华大学最低可以降60分录取。


  “去年我们的学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8个,其中农村专项计划就录取了2个,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情。”赵宏涛说。


  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职称评聘也向乡村学校倾斜,并提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这将对当地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起到积极作用。


  会宁转型的曙光似乎正在显现,除了考上清华、北大等综合类院校,近年来一些学生考取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表明当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吴泰祥告诉记者,成立管弦乐队的会师中学考试排名今年从县城初中排名倒数第二飙升到正数第一。


  一些基层教师也在反思:“教育强县”不该是会宁故事的全部内容,如何通过教育使会宁人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才应该是“状元县”转型的目标和意义。


  “改革的痛楚会让会宁人看到,让所有孩子上清华不符合教育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赵宏涛说。(记者丁静、刘奕湛、荣启涵、肖正强)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唯一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陇明公”上线运营
  • 今年一季度,甘肃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6.2亿元人民币
  • 甘肃省超九成规上工业企业复工
  • 甘肃省已完成春播面积1326.2万亩
  • 2020年夏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通知
  • 甘肃助力白俄罗斯抗疫“甘肃方剂”将于本周抵达明斯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