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装设计品牌遇冷 白领:要么没档次要么太特立独行

时间:2013-05-03 07:38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俞菀 周蕊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社上海5月3日新媒体专电 题:没有“伯乐识马”,前途如何“自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俞菀 周蕊
 
  随着“例外”等本土品牌的意外走红,在业内人士看来,本土高端品牌服饰的消费热潮即将到来。然而,“五一”期间,记者走访了一些沪上知名的“顶尖商圈”,实际情况或许并不乐观。
 
  上海徐家汇商圈,众多国际名品专卖店的包围中,“国产”新锐设计师最近开了一家名为“miu”的品牌服饰店。怪异的香水味吸引了不少顾客观望,却鲜有人进去消费。“不认识这个牌子,设计理念有点怪,而且价格还蛮贵的。”时常逛街的上海市民刘欣娣女士说。
 
  上海静安寺商圈内,本土设计师品牌创意集市——“聚集地”不久前开幕。和商圈内人流密集的百货、商场不同,“聚集地”人流明显较少,消费者的购买力尚显不足……上海“白领”何慧说,由于主要“卖点”是文化创意和手工定制,“聚集地”内设计师产品价格非常高,面向中国“新富”群体的定制礼服动辄数万元,一件最基本的开衫价格也在数千元。
 
  长期以来,国人观念里总认为国产服饰品牌要么“没档次”,要么太“特立独行”。“差不多的价格,大多数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更知名的奢侈品,或去海外购买国际大牌。”何慧说。
 
  没有市场和消费者的肯定,本土品牌青年设计师的生存堪忧。高级定制品牌“JUDY HUA”的创始人、青年设计师华娟,刚刚被评为2013年上海浦东新区“五四青年”。她坦言,刚起步的青年设计师确实是最艰难的。“许多设计师由于自身产品不成熟,资金不足,出现一段时间就消失了。除了设计师自身的原因,也和国内整个产业环境不利于初创品牌的发展有关。”
 
  比如,在日本东京,两三个青年设计师,有一个工作室,就有了创业的基础。“因为百货公司非常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支持有创意的新兴品牌,给予他们许多商业扶持,不那么急功近利。”华娟说,“而国内百货公司则是将最好的位置,最便宜价格给国际奢侈品,国内品牌放在3楼以上,收很高的租金。一旦半年之内生意不好,立刻走人。”
 
  本土服饰品牌“纳薇”集团董事长牛冬梅也认为,本土青年设计师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渠道的扩展。“现在许多本土服饰品牌不比国外的差,但是渠道——例如商场——就是不给你位置。随着电商的崛起,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而言,无论是销售渠道还是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态都比较严重。”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现代纺织为特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东华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本土品牌设计人才。然而,作为青年设计师的“后备军”,许多学生对前途却并不自信。
 
  东华大学纺织品艺术设计系大三学生王银说,她担心毕业后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我学的主要是纺织品艺术及图案和面料设计,据我了解,多数服饰企业对此类岗位要求有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就算我现在去实习也不会超过一年。”王银说,周围的一些同学现在都在考美术方面的教师资格证,打算放弃设计师的理想,往教师职业方面发展。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大三学生陶沁宁坦言,如果条件允许,今后会优先考虑到国外服装企业工作。“创业的话,资金上条件有限吧。去本土服装品牌企业,据我了解,他们对成本控制得很严,这绝对会影响到设计师理念的发挥。国内的服装企业基本把毛利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导致服装质量差且不美观,就算把价格折到一半,我也不会买的。”
 
  “上海曾经被誉为‘东方巴黎’,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业重地。海派时尚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通过培养设计领域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我们当然的职责。”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说,但当前,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钩”现象十分明显。本土服饰品牌的崛起,光靠依赖名人的示范效应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整个行业的变革。(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