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档案之二
非典:一个何等恐怖的怪物,一个形容不出的幽灵,没有比这更无情、更无法对待的东西,无踪无影无孔不入,你可以诱骗一头狮子、捕杀一条毒蛇,软化一头野牛,对它却没有办法,你能目睹洪水的来临,你能感觉狂风的袭击,可是,你对它却——即使杀你时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虽然看不见却仿佛也有眼睛,在窥探着如何袭击一座城市。
非典:一个何等恐怖的怪物,一个形容不出的幽灵,没有比这更无情、更无法对待的东西,无踪无影无孔不入,你可以诱骗一头狮子、捕杀一条毒蛇,软化一头野牛,对它却没有办法,你能目睹洪水的来临,你能感觉狂风的袭击,可是,你对它却——即使杀你时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虽然看不见却仿佛也有眼睛,在窥探着如何袭击一座城市。

那是2003年4月19日,一个惊人的消息不胫而走:甘肃发现第一例非典。
尽管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别无选择:为城,围城,卫城!
在肆虐的非典前,恰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的“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的危难关头,我们的省市领导,我们的百姓大众,同仇敌忾,上下一心,用心魄、用行动保卫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家园。
刊发日期:2003年5月20日
记者:采访组
编辑:郭威 霍晓东 黄■
责任编辑 肖文 美编 刘蔺萱 校对 刘闻
守城之部署
2003年,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是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考验面前,整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感到欣慰和引以为自豪的——因为,为了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健康,为了她的今天与未来,我们同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病魔——非典,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厮拼,并在艰苦惨烈的卫城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当然,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有冲锋在前的医务工作者,有正在锁定病毒寻找解药的科研人员,更有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为市民发回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
鑫报不仅派出多路记者及时、准确地为市民提供最关切、最实用的信息,同时,为了记录下这一段不能被国人和世界遗忘的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决定推出《兰州30天卫城战特刊》,并成立了以社长杨重琦为组长,各位副总编辑为副组长,15名采访部门记者为成员的采访报道团队。
经过对前期各项工作的充分准备和调查研究,采访组对此进行了谋篇布局——特刊分为《抗非遭遇战》、《抗非统帅部》、《抗非狙击战》、《抗非街巷战》、《抗非血刃战》《抗非阵地战》以及《视觉:见证非常时刻》、《非典时代的十大反思》八个篇章。
守城之行动
至此,采访行动立即拉开帷幕!
蔡天鹏
主动请缨成为“战地记者”
当时,作为跑政府口的记者,在非典与恐怖降临的时刻,蔡天鹏主动请缨加入到“战地记者”的行列。
蔡天鹏还深刻地记得第一次参加省政府新闻办“非典”疫情发布会时的情景:“偌大的会场上近百名记者,只有一位记者戴了口罩。当时大家觉得这位记者真是有点‘另类’,好像不至于这样防护。可是现在回头看看,记者在那时候都没有充分注意到疾病传染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他还专访了时任兰州市市长、市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张志银。
“那些天,我参加了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会议,并采访了张志银,他疲倦的面容,坦诚、开放的态度和举止,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忧心如焚的神情,让我感动。在突发疫情面前,甘肃省及兰州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的行动,让我感动。 ”蔡天鹏说道:作为一名参加非典报道的记者,他也常常为身边同事的敬业、忘我精神感动。那段时间,他们奋战在一线,没日没夜地采访、写作,满面倦容,一身疲惫。但一有“非典”采访任务,又精神十足地开拔出去,没有人计较自己的得失。
剡卉
常常因感动而泪水充盈
剡卉是负责采写《抗非街巷战》、《抗非血刃战》、《抗非阵地战》三个篇章其中部分稿件的女记者,当时,关于“非典”的报道已经成了她每日工作的全部内容。仅联系采访和回答读者咨询,有时一天就要接上百个电话。
同时,她也成为除去医生和护士之外天天到医院“上班”的人。老去医院采访的结果就是经常有机会和病毒碰面。
剡卉对和“非典”病毒近距离接触印象很深:那是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与记者的见面会上。由于连日来夜以继日照顾病人,医生和护士们体力消耗巨大,说话没什么底气,为了听清楚采访对象的话,剡卉和医生、护士们越凑越近,最后连医生都不得不提醒,记者靠得太近会非常危险。
当然,随着采访的深入,她一方面了解了病毒的可怕,另一方面更加见识到了科学的力量和医护人员的英勇无畏。当一名医务工作者像聊家常一样告诉她在“非典”病房里的日日夜夜时露出孩子般的微笑,可怕的“非典”就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了。
深入的采访,最终令她成功采写了《决战非典的白衣天使》、《社区有了消息树》等稿件。
她还告诉记者:“那些日子,我常常眼含泪水,常常因感动而泪水充盈。而每一次感动都会凝聚起一种力量,在心中升腾并化为行动。我知道,这几天被这些崇高或者平凡事迹感动的人很多很多。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危急时刻,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传统。我相信,更多的人有了这种感动并将感动化为行动,我们定会战胜“非典”病魔。同时,我为我的亲人对我的关怀感动,并常常因感动而泪水充盈。与同事们一样,那些天,我经常因“非典”报道工作到半夜才回家。父母为支持我的工作,从外地赶到兰州,帮我做家务后勤。夜里无论我回家多晚,家里的灯总是亮着,总有可口的饭菜在桌上摆着。父母不善言辞,但从他们的眼神和举止中,我知道他们在为我担心,又在默默支持我的工作。”
摄影记者
和白衣天使“零距离”
承担特刊摄影任务的郗建农记者说:“说真的,当我被确定为参加此次采访的成员时,一种超越生死、超越胜负的自豪感油然泛上心头。”
当年40岁的他,对新闻事业充满着激情,从4月19日甘肃发现第一例非典到5月20日,他一直和年轻人一起深入到医院、街道等最危险的一线奋战。
“在工作中,作为新闻工作‘老前辈’的他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严格要求每一名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当过军人的他总是对我们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生活上,他关心每一名并肩战斗的兄弟,鼓励我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同样担负摄影任务的王健岗告诉记者。
贴身拍照对摄影记者来说是“家常饭”。为了第一时间发回报道,这样的采访每天都在进行。
“当然,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那么多的医务人员在那里,我们记者去拍摄,也就呆一会儿,可人家医生天天在那儿。他说,到了那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应该去想如何保护自己了。”郗建农说道。
说起在医院里和执行抗非任务的白衣天使“零距离”接触,郗建农表示,这一幕已经刻在他的生命里。
那天清早,他还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就赶到了医院。在穿上隔离服并把脸部包裹得密不透风之后,他被允许在医生办公室外拍照。可是,隔着小玻璃窗拍照的效果不太好,于是他请求进入一名曾和疑似病人接触过的医生的办公室。最后,他近距离和这名医生进行交流,完成了拍摄。
郗建农说:“完成拍摄出了医院,我觉得自己都快饿晕了。可是又因为恐惧不敢在附近吃东西。于是我饿着肚子步行了3站路才找地方放心地吃了一顿早点。不过,想想奋斗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我真是对自己的胆怯感到惭愧。也许,我这名‘战地记者’做得还远远不够……”
作为普通人,鑫报记者坦承着自己的恐惧,但是谁也没有退却。在接受采访时,这些记者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应该做的。
以上这几个故事,仅仅是当年鑫报在守城之战中的一个缩影。但不难看出,正是由于鑫报拥有敢于担当、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编辑、记者以及指挥有方的领导团队,才聚集了许许多多震撼心灵、鼓舞人心的文章和照片,使得《兰州30天卫城战特刊》成功出版……
守城之反思
《兰州30天卫城战特刊》不仅反映了当时为了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健康,为了她的美好未来,我们同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病魔——非典,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厮拼,并在艰苦惨烈的卫城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的事情。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非典是灾害,但非典同时也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契机,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危难时刻,对许多问题作出思考。苏格拉底说,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也同样可以这样说,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反思会使我们更完善,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
鑫报社社长杨重琦先生曾在当时指出: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从无端的恐惧到非典病人擅自离开隔离区,从谣言蜂起到盲目抢购,表明当社会遇到危机挑战时,我们需要理性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
没有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文化的建设,或许有“善政”不会有“善治”。而公民社会发展的前提,又在于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和维护。在人民战争式的防非斗争中,尽管非典数次侵临,在兰州之东和之西都发生了非典病例,可英雄的兰州人民就凭着对这方土地与这座城市的热爱,用扎扎实实的各种措施,严防死守,终于将那无形的敌人拒之于兰州之外。兰州像一艘庞大的诺亚方舟,在浩瀚的汪洋中,驶向明天。
在抗击非典中我们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胜利就是事实。兰州一城关爱,一城至诚,将在短时间内让我们的城市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它将促进全社会精神风貌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非典是危机,但也意味着机遇,关键是要我们共同努力,以开放心态对待各种各样的事物,以发展的眼光去应对当前的问题。金振华 撰稿
(责任编辑: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