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心的市民一定会注意到,张掖路步行街地下工程,作为振兴“百年商业老街——张掖路”的一大亮点,已成为兰州地下空间利用之典范。凭借区位优势和良好经营理念,这些地下旺铺、地下名店目前已成为兰州商业领域的佼佼者。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向地下要空间已成为兰州城市发展规划理念。以兰州BRT工程为例,该工程不仅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建设6个地下通道,同时配套建设了商业区域,与此同时,建设了全长4.6公里的综合管沟工程,有专家表示,BRT工程地下空间的成功利用,标志着未来兰州城市布局将得到不断创新,兰州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正在“更上一层楼”。
向地下要空间:人流密集地配建商业区
总长12.3公里的西北首条“路面地铁”BRT(快速公交系统)于2010年开建,沿途共设置安宁堡站、黄家滩站、马家庄站等19个BRT站点。2011年4月,兰州市政府确定对刘家堡、世纪大道、区政府、交大、政法学院、师大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建设6个地下通道并配套建设商业区域。
兰州市规划局表示,近年来,兰州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正在“更上一层楼”。既向空中要空间,也向地下要空间。以目前各高档小区为例,地下车库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张掖路步行街地下等工程也成为兰州有效利用地下空间之典范。BRT部分站点设置地下通道并配建商业区域,在实现密集区“人车分流”的同时,可以解决就业,当然其周围大中专院聚集,商业效应也是指日可待,应该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凸显。
杜绝马路拉链:道路建设再用综合管沟
长期以来,兰州市的马路拉链现象常常让市民深恶痛绝。2008年,随着兰州520号路的竣工,这条首次采用综合管沟模式的道路因其将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通讯、工业管道等地下管网集中铺设,不仅使视觉污染彻底消失,而且杜绝了“马路拉链”现象。继520号路之后,兰州BRT工程中段再次采用了综合管沟模式,据悉,该工程总投资4亿元,总长4.57公里。
目前兰州市各类地下管网加起来总长度3000公里左右,由于各类地下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建设发展计划不能同步进行,加之原有的行业归口管理,资料存放较乱,包括规划、电信、供电、燃气、有线电视等部门,都在管理各自的地下管线。这种“各自为战”的做法,使得这些管网竣工图无法形成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服务于施工方和管理方。这种现状使得工程施工单位很难查到所有地下管线的详尽资料,地下管线的频遭破坏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也易造成管线产权单位对其他管线的破坏。而综合管网的建设可以让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地铁建设:地下空间资源将规模化利用
相关资料显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城市人口饱和,交通拥挤、堵塞,绿化面积减小,城市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抗灾自救能力降低等等,迫使人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而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这种新型国土资源是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
有城建专家表示,现代化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向地下延伸,兰州未来城市发展,不仅要削山造地,而且要寻求地下空间的发展。借鉴发达城市经验:兰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业街及其步行通道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地下广场、地下道路、市政隧道(共同沟)等几种形式。该人士认为:兰州城市的地铁建设,必将带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除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利用人防的小型商场、旅店外,未来地铁建设将考虑利用其独特的空间环境建设商业或其他服务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