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河道变迁与历史文化

时间:2016-12-13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黄河风情线是以中山桥为中心向东西延展而建设的一条近百里长的风景游览线。黄河风情线位于黄河兰州市区段南、北滨河地带,规划西起西固西柳沟,东至城关桑园峡,东西长约40公里,总面积27.44平方公里,是兰州市已基本建成的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线。


    黄河自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乡岔路村进入兰州市境,从榆中县北部的乌金峡出兰州,市境内流长150.70公里。自柴家峡东出口至桑园峡西入口为市区段,计长40余公里。黄河风情线即在此段展布。其中流经西固——安宁——七里河川地约27.50公里,流经城关川地约14.50公里。在黄河兰州段及其上下游,特别是市区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故事,也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大量的人文景观,从而构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兰州黄河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人民政府即着手在黄河沿岸修建滨河风致路。经过五十年的建设,黄河沿岸由最初的风致路已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特别是南滨河东路和中路的风景被评为兰州新十景之一--丝路金波。二十一世纪初,兰州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并发展生态文化,整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塑造新的兰州城市形象为目标,提出在已建成的滨河风致路基础上,充分利用“两山夹一河”的自然环境,接黄河穿城而过的灵气,发挥山静水动的美学价值,依托山水,挖掘和利用黄河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建设资源以及独特的、潜在的旅游观光资源,把黄河兰州市区段作为珍奇的艺术品来对待。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强化、创新和艺术加工,使黄河兰州市区段成为百里长的、全国独一无二的、世界一流的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于一线,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独具兰州特色的标志性风景线,成为既具北国之雄,又有江南之秀的全国城市独有的临河长街。兰州市副市长马琦明曾谈到,黄河风情线建设的目标是把黄河兰州段装扮得可与巴黎的塞纳河外滩、伦敦的泰晤士河外滩、纽约的曼哈顿岛的东河外滩相媲美。


    自2000年开始建设至今的十余年间,以兰州中山桥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已建成风情线20多公里。这20多公里的黄河风情线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气势上,不论从景观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兰州标志性风情线,成为兰州的名片,成为兰州唯一能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出的品牌,成为国内外游客来兰州的首选旅游对象。


    根据地质地理科学家考察证实,19.5亿年前,兰州是一片汪洋大海,马衔山、兴隆山沉积岩群,即是当时大海留下的海相沉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约在距今160万年前后,兰州一带向心水系消失,黄河上游水系贯通,黄河诞生。那时候,黄河在兰州一带的流势为南西-北东方向,黄河北岸在曹家湾-忠和一线,南岸在杏胡台-九州台一线,河道宽达8公里至12公里。约在130万年前至50万年前期间,九州台以西河段向北摆动,九州台以东河段向南摆动,河道仍较宽阔。至50万年前到10万年前间,黄河凿穿兰州河谷东段的桑园峡东流,流势接近现代黄河,但此时河道仍然宽达8.5公里。距今10万年至7000年时,黄河才到现在的市区范围内摆动,河道开始变窄为2公里至4公里,后来逐渐沿西固南山--城关皋兰山前流动,以后河道又向北移,河道逐渐变窄为0.2公里至0.7公里,但在西固、七里河、城关三个川地留下不少河汊和古河道。今天黄河兰州段的地貌是地质时期黄河演化的结果。


    二十世纪60年代,在永登县中堡刑家湾发现大批龙骨,1975年在安宁区大沙沟发现古象骨骼和牙齿化石,1984年在榆中县来紫堡桑园子发现古象门齿化石,1999年7月19日在安宁区发现鹿头化石,这些发现证明,在大约距今1万年时,兰州一带黄河远比今天壮阔得多。黄河两岸草木繁茂,沿河一带有着各种各样的古生物生活栖息。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黄土高原形成,黄河下游,形成一片宽阔的冲积扇和洪积扇,缓慢发展成为今天的兰州市区。


    地质钻探、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片段记载都证明,黄河兰州市区段河道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依然不断发生变化。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市区黄河河道主流逐渐北移,其中西固-安宁-七里河段北移最快,最明显的是南岸阶地成为原始居民的生息之地;而城关段河汊密布,主河道仍在今胜利宾馆、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南口、一只船、地勘局一线。故此,秦设榆中县时,只得筑成于今东岗镇古城坪一带河边高地。城关段黄河南岸此时没有原始居民遗迹,而北岸却发现多处。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兰州市区段主河道继续北移,其中西固段基本定型,安宁-七里河段还有大片沼泽、河滩,而城关段则北移至今武都路、南关十字、畅家巷、广场南路一线。正是这样,西汉才能在西固设金城县,十六国时西秦乞伏氏迁都于此,隋兰州城和唐兰州城才能建在今南关十字以西,胜利宾馆以东、庆阳路以南地带。


    北宋至明清时期,黄河兰州市区段主河道基本形成今天的面貌。此间的1100多年里,市区黄河河道最明显的变化是:一是河道宽度由近2公里逐渐变窄为0.7公里至0.3公里,其中最窄处枯水期仅0.15公里;二是黄河南岸的西固、七里河、城关一线和北岸的安宁一线逐渐开垦为大片农田,而今东方红广场及其以东地带则由河汊逐渐变为沼泽,继而成为低洼湿地,清代接近干涸,并形成雁滩的南北两条河道。兰州城在宋代已移至今西关十字以东以北地带,明代又在其址上向东、向南扩建城址,清代继续向东向南扩展,形成了清代兰州城的规模。


    二十世纪的100年间,今兰州市区近代城市的发展,现代工业城市的崛起,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使黄河兰州市区段河道继续发生变化。1949年,黄河兰州市区段南岸线大多在今河岸线以南,少则几米,多则数十米。西固桃园村至代家河湾一段,基本在今环形路以北30米至50米之间;深沟堡至省建职工医院西侧一段,基本在今西津西路位置上;兰州军区总医院至文化宫一段在今小西湖公园南侧;文化宫以东一段基本在滨河路的位置;渭源路以东一段基本在今南昌路位置上,至东湖宾馆南侧,经鱼塘南侧东流。随着工业基地的建立,城市建设及农民拦截汊河淤地,黄河南岸线向北收缩,黄河干流周围河汊及七里河、城关南河道淤塞,一些夹河滩与南岸连为一体。北岸沙井驿以东河汊截流淤地河湾滩、丁家滩、刘家滩等与北岸连为一体,河岸线向南推移数十至数百米,主河道继续变窄。黄河支流如七里河、雷坛河等逐渐断流。


    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黄河兰州段形成狭谷与宽谷相间的自然状况。黄河兰州段上游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段,有刘家峡、盐锅峡。进入兰州后,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小峡、大峡、乌金峡,形成峻峭壮美的大河峡谷风貌。


    兰州因黄河而生,黄河赋予兰州以独特的风韵。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赋予黄河风情线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古证明,至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兰州市区段河滨高平地带已有先民生活,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了家园、村庄。那时,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和中游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绝大部分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郁郁葱葱的高山和青翠起伏的丘陵之间分布着一片片草原。在森林和草原之间,无数大小河川纵横交错,多如繁星的湖泊沼泽遍布大地,各类飞禽走兽频频出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国大将蒙恬率兵十万北出击胡,占领河南地,“以河为竟(境),累(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汉书。韩安国传》),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一带筑成,设置榆中县,兰州始有行政建制和城池。


    西汉初年,大行李息在今兰州市西固区一带黄河以南临河筑金城,设金城县,后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七月,设金城郡。金城县、金城郡的设置使黄河兰州段得名为金城河,河上的渡口称为金城津,河岸要隘被称为金城关。秦代筑于东岗一带的城池和汉代筑于西固一带的城池位于东西两端,这两座城池锁定了今兰州市区,也锁定了规划的40公里黄河风情线的东西起止点。汉代在西固一带临河筑城的前后,又沿黄河两岸设置金城关和青石津、钟家河、新城、八盘、金城津等渡口。


    西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兰州人口锐减,东汉时,金城有3858户人家,至晋代只有2000户,兰州黄河两岸除一些军事城堡外,已形成的城市雏形被破坏殆尽,只在靠山临河处有一些稀疏的村落。居住在今城关地区的居民,都聚居在皋兰山北麓坡地,坡地之北,即现今城关区的大部分河谷平原,当时还是河漫滩和河床。虽然西秦曾一度建都金城,但时间很短,黄河两岸的衰败景象并没有多大变化。


    隋唐时期,兰州成为丝绸之路重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臣、商贾、僧侣、游人络绎不绝,黄河沿岸又开始繁华起来。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向北推进,行政中心向东转移,在城关区皋兰山下临河筑城,城址在今南城巷以北,庆阳路以南,上沟以东,酒泉路以西。在河口一带建浮桥-广武梁,在白塔山下重置金城关,并于关下设渡口。黄河沿岸渡口有了新的增加,一些主要渡口均已固定下来,金城关渡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官渡。


    唐代,沿河驿道已经形成。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诗云:


    古戌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


    唐代着名边塞诗人高适也有《金城北楼》诗: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杆以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从以上记载和诗歌可以看出,唐代河口一带的黄河上已架设有浮桥,当时兰州的生态环境良好,兰州人口大增,滨河一带壮丽秀美,综合反映了兰州当时的繁盛。


    宋代,兰州开始大规模城防建设,在古城北临河展筑新城,修复金城关,关下设浮桥,沿河建东关堡(今兰州东十八里)和西关堡(今兰州西二十里)。扩建后的兰州新城西门紧连丝绸古道,城西北河对岸是黄河古渡金城津,津出架浮桥,连通黄河南北。此时的黄河沿岸已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运转场地。以内地瓷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交换西域的马匹、骆驼、牛、羊、毡毯、甘草等物品。这种交易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汉代,金城就已经成为这种交易的重要场所,至北宋,更成为这种交易的主要运转场地,“南茶北运,北马南行”,络绎不绝。但由于宋时兰州地区战争频繁,故除“茶马互市”外,黄河沿岸并不繁荣,也不太平。


    明代修建镇远浮桥,制造水车,黄河兰州段及其两岸又一次兴旺起来。镇远浮桥号称“天下第一桥”,在明清时期,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关隘性桥梁。围绕浮桥修建的建筑群,形成当时兰州的一大景观。


    明代除隋唐以后形成的黄河北岸驿道外,又开“九边”防守线路,其中的甘凉大边起始部分路段的路基所在地就是现今的北滨河路;固原大边线过兰州的部分路段路基所在地与今规划的北滨河东路有重合之处。


    兰州水车始建于明代,是当时河滨一大胜景。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水车为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


    段氏家族在兰州曾相当显赫,明代出了四位进士,其中一位是翰林,九位举人,清代出了一位进士,三位举人。


    兰州段氏的始祖段鸣鹤是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为锦衣卫力士,明初随肃王朱楧移邸兰州,落户东关,人称段家台(今庆阳路省电信局附近)。段鸣鹤之孙段坚,初号柏轩,后更号容思,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历官山东福山知县、莱州知府、河南南阳知府。历任期间,在各地创书院、建学社;捐俸金购书籍,刊布《教民俗言》等劝导百姓;打击骗财害人的巫觋,兴办药室,救死扶伤,移风易俗;公正断案,合理征收赋税,使之大治。


    段坚是着名理学家,其学私淑河东薛瑄。《明史·段坚传》称他“务致知而践其实,不以腴闻取誉,故能以儒术饰吏治”.着有《容思文集》和《柏轩语录》。正统九年(1444年),他在兰州东关段家台段宅聚徒讲学,因材施教,造就兵部尚书彭泽等一大批人才。后人称此为容思书院,为见于记载的甘肃最早的书院。


    段续是段坚的侄重孙,字绐先,号东川。嘉靖二年(1423年)进士,授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次年“大礼议”中,因弹劾席书、桂萼,惹恼明世宗而入狱。原来明武宗朱厚照无子,他死后,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延和,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迎武宗叔父之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朱厚熜是兴献王朱佑杬的世子,宪宗之孙,孝宗(武宗之父)之侄,武宗的堂弟,封地在湖北安陆(今湖北钟祥)。朱厚熜十五岁时由兴献王府迎来北京,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继皇位,改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世宗。朱厚熜属于小宗,不是以皇太子而是以外藩亲王入继帝统的,这就在封建礼仪上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世宗继位后尊崇亲生父母,封赠帝号,修建皇陵,由小宗变为大宗等,朝廷内外围绕这一系列变动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激烈斗争,这就是明嘉靖朝的“大礼议”.


    段续弹劾席书、桂萼等,是主张世宗尊孝宗为父,反对尊其生父,因而被下诏入狱,后贬去河南郾师县任县丞,不久升为知县。在任期间,他率民耕田,革除弊政,卓有政声,因此升至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参议(从四品,因事添没)。后又调任督修世宗生父“兴献皇帝”、生母“兴献皇后”的显陵,因督修有方,升为密云兵备副使。嘉靖二十年(1541年),显陵建成,加三品俸禄致仕。一说以山东按察副使致仕。


    段续在宦游西南诸省时,看到当地多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效果很好,便悉心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并用竹子做成筒车模型,带回故乡兰州。由于兰州没有竹子,便改用当地所产榆、柳、槐木,依据黄河河岸高度,开始仿制适合于兰州使用的水车。由于黄河水面与农田的垂直距离较大,因而,除加大水车直径外,水车底部倒挽河水处开掘深坑,镶砌硬石,使水流形成较大落差,产生较大冲力,以驱动大直径水车。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段续创制的第一轮水车在段家湾,即今兰州军区后勤部以东一里的黄河南河道开始转动,黄河水被高大的水车提上,流进干涸的土地,流进人们的心田。


    段续创制的第一挂水车,人们称其为“祖宗车”.“古岸长河夕照下,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词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自段续创制水车后,以其堤灌甚便,黄河两岸农民争相仿制,水车数量迅速增加,至清末,兰州黄河沿岸水车增至157挂,其中河北岸41挂,南岸84挂,河滩32挂。1952年,全市水车猛增至252挂,堤灌面积达10万亩。一挂挂密集排列的水车,昼夜旋转,既为岸上农田带来灌溉之利,也给古城增添了独特的韵致。


    我们可以想见,“绿杨古柳度春秋,旋转乾坤永不休”的水车,在当时的兰州黄河岸边构成的是一幅多么绝美的风景画:碧绿的杨柳,艳丽的桃梨,青翠的田野,吱呀的水车,多么恬静,多么优美。250多架水车,一字排开,雄踞黄河两岸,犹如巨龙俯仰喷吐,又是何等磅礴壮观。水车,是我们的祖先战胜自然的智慧结晶,象征着磅礴的黄河文化精神,展现着西部人不屈不挠的生存信念。兰州的水车已经消失几十年了,但兰州人的水车情结却一直没有消失,而且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情结更加浓烈。近年来,有很多人提出,恢复黄河两岸的水车,突出兰州特色,建造兰州标志性景观,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奉命率王府迁至兰县(今兰州)。肃王迁兰后,即开始在此黄河以南紧靠河滨的地带修建王府,王府的具体位置在今城关区城隍庙以东,会馆巷以西,张掖路以北,南滨河路以南处。王府坐北朝南,内设大门三道,分别为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承运门内设两殿,一为承运殿,一为存心殿,为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场所。存心殿后建东西二宫,分别是肃王日常办公批文和居住的地方。王府东、西、北三面建宫廷苑囿,苑中有寺庙、假山、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珍禽异草、繁花秀木、通幽曲径。王府方广二里,北靠兰州北城城墙,城下有黄河滔滔奔流东去,气势雄伟壮观。


    楼西旧有二碑,为明代诗刻,李自成军攻陷兰州时,肃五妃颜氏以头触碑而死,天阴雨湿则血痕斑然,故称之为碧血碑。此碑今存于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部。


    肃王朱楧久别金陵,乡愁甚重。在浓郁的思乡之情支配下,便借兰州之地,生发江南之恋,以慰思恋故乡之苦,并由此兴建了一系列具有江南风光的名胜建筑,其中在黄河沿岸的主要有莲荡池、鱼池子及王府内的凝熙园等。


    鱼池子即今鱼池子一带,明代时这里水草丰盈,明肃王辟为养鱼之所,故称鱼池子。


    莲荡池在今黄河之畔的小西湖处,此地原为天然池沼,肃王朱楧潴神泉水为之。池方广五里许,南依长城,北临黄河,其中筑有座座亭台,植有田田莲花,为当时黄河岸边一景。明末毁。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巡抚刘斗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陕甘总督吴达善重修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废。清光绪六年(1880年),护理陕甘总督杨昌浚重修之,因杨昌浚曾任浙江巡抚,思念杭州西湖,故改名为小西湖。杨昌浚在湖南建龙王庙,在湖心建来青阁,湖中垒石为舟,舟旁种莲花,湖西建临池仙馆,湖北建螺亭,沿湖环栽杨柳,湖东建牌坊,题额“小西湖”.民国时,陆洪涛为祭祀陕甘总督陶模,在湖南建陶公祠。刘尔炘沿湖筑围墙,并把来青阁改为大角三层塔形亭,题额“宛在亭”;把临池仙馆改为羊裘室;拓螺亭为高台,建回廊而上,俯览黄河;在湖东建龙王庙,庙前有狮跑泉,为砖砌半圆形,泉水喷涌,水量旺盛;湖北建钓滩坊,题额“鱼天乐地”,坊前滩边布置巨石,游人可以坐而垂钓,成为颇具江南风格的园林。当时的小西湖波光潋滟,堤柳如烟,春夏之际,水鸟咸集,鹭游鹇浮,亭台楼阁,错落其间;秋后黄茅,风前白苇,霜中红叶,风景十分美丽,波光清漪中荡舟泛月,美不胜收。


    凝熙园为王府花园,在今兰州市城关山字石一带,明建文二年(1400年)肃庄王朱楧建,历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园内建有池塘、假山、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蓊郁,园中部有用山石堆砌的假山,玲珑剔透,绿草如茵,名曰石累山,俗称山字石。山顶建亭台,危耸欲坠。山下有地洞,幽邃曲折,传说可通金天观(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部)、莲荡池。清道光时为大药王洞、小药王洞、观音洞,增修如来龛、伽蓝龛,在岩石间塑佛像。清光绪时,假山周围建肃曹殿、玉皇阁、超然亭。亭下有拂云桥,桥西有真武宫。


    桥下有圆形池塘,波光潋滟。池北有奎星阁,再北有斗姆宫。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花木掩映,有皇家气象。凝熙园面朝皋兰,背依黄河,是黄河沿岸的又一景园。


    节园亦为肃王府(今甘肃省人民政府院内)后花园,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历代均有修葺,清代因总督驻节,遂称节园。


    节园北靠北城墙,墙外即黄河。城墙上建拂云楼,又名源远楼。清代园中建肃王烈妃祠。园中有台地,上建方形船亭,光绪时陕甘总督左宗棠题额“槎亭”,撰楹联曰:“八月槎横天上水,连畦菜长故园春。”溥惠渠曾引雷坛河水入东花园灌溉花木。左宗棠借此水于园西北开二池,名“澄清”.澄清池北建澄清阁,题联:“万水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阁前关东西建亭。园内亭台楼阁间,树木高耸,翠竹婆娑,百花吐艳,池塘如镜。左宗棠《节署园池记》云:“节园基宇闳开,园亭之胜为诸行省最。”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开放节园,听任市民游览。1929年,王烜在《立秋后三日游艺室节园即事》中云:


    林树何荫翳,初秋晚亦凉。高台临曲径,玉簮数畦香。水流何活活,随立双池塘。从知涉成趣,立久忆公忙。


    中山桥北山塔山上的白塔亦为明代重建。明正统景泰年间,太监刘永成在白塔古刹遗址上重建白塔寺,山因寺得名而为白塔山。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白塔寺记》载:“吾兰之尖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刹遗址,正统戊辰(1448年)太监刘公来镇于此,暇览其山,乃形盛之地,于是起梵宫,建僧居,永为金城之胜境。”清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甘肃巡抚绰奇“增其旧而新是图,更于塔院西创梵刹一区”,更名慈恩寺,白塔居中,南为悬崖阁楼,北为菩萨殿,东西建陪殿。寺院居高临下,蔚为壮观。此后,逐渐增建庙宇,新建寺庙建筑群。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形式迥异,有建于黄土层上者,有建于岩崖边缘者,各具风采。


    清代,整修陕甘驿道,修建兰州铁桥,增修小西湖园林、白塔山寺庙等,兰州市区黄河两岸初步得以开发。中山桥目前仍为兰州标志性建筑,后来形成的中山桥--白塔山建筑群,成为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一大核心景区。


    大约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兴起的皮筏,给兰州增色不少。皮筏的历史久远,《水经注·叶榆水篇》有“汉(光武)建武二十三年(47年)王遣兵乘船南下水”的记载。《旧唐书·东女国传》有 “用牛皮为船”的记载。《宋史·王延德传》也有“以羊皮为囊,吹敢实之浮于水”的记载。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水流湍急,峡峻滩险,不易行船,故皮筏一兴起便迅速发展,成为有效的水上运载工具。一直到兰州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黄河水面上触目皆是皮筏水运,与横空卧波的长桥,一动一静、一小一大地显出兰州河山的灵动与壮美。


    皮筏分牛皮筏和羊皮筏两种,牛皮筏较羊皮筏为大。在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牛、羊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生活中,懂得了皮胎内充物或充气后不沉的道理,遂用皮胎装满衣物等,抱着涉水过河,起初,水手将人或物装入皮胎内,吹足气,扎紧胎口,手推漂浮过河。后来,就将牛皮胎捆扎在木排下制成皮筏进行水运。


    羊皮筏的制作方法是:将屠宰后的羊,割去头部及四肢,骨肉内脏由颈部取出,不损外皮。将外皮浸泡、曝晒、去毛、清洗后灌入食盐、胡麻油及少许水,将开口处扎紧曝晒至外皮油润变成红褐色即成皮胎。将皮胎颈部、四肢除留一入气口外均用绳扎紧,用人口或特制打气筒给皮胎充满气,再将入气口扎紧。将充满气的皮胎分列用绳索捆绑于制作好的木框架之下,即做成皮筏。皮筏是人工用木桨划的,木桨长约6尺,下端扁宽,上端较细而圆,以手握合适为宜。牛皮筏的制作与羊皮筏基本相同,只是皮胎较大,组筏时一般不充气,而是内充以物或草等。


    羊皮筏有大、中、小型之分,大型的由41排约460个皮胎组成,用水手8人,载货约15吨;中型的由30排约396个皮胎组成,用水手6人,载重约10吨;小型的由27排330个皮胎组成,用水手4人,载重约5吨。渡客羊皮筏最小,一般由13个皮胎组成,载重约400公斤,水手1人即可,多为近途及沿河两岸摆渡。牛皮筏以大型、小型为主,大型由128个皮胎组成,载重达20吨,水手10人。小型筏由64个皮胎组成,载重10吨,水手6人;也有32个皮胎组成的。皮胎多少,视经济与适用条件而定。


    筏客,俗称筏客子,多为回民。每年三月中旬,黄河水解冻,皮筏便开始下水运输。把上游青海等地的皮毛、木材、油料、粮食等运到兰州,或经兰州运至包头等地,又把兰州的瓜果、水烟、药材等运往靖远、宁夏、包头。皮筏,在运输工具落后的时代,不仅完成了大量的运输任务,也给兰州增加了一景。


    明代兰州筑城后,北城墙外逐渐自然形成断断续续的道路。清代,在渡口上下亦形成部分便道。清末民初,金城关一带已十分繁华。张维《兰州古今注》载:“金城关:兰州铁桥之北有山曰白塔,其上庙宇栉次,山下居人数千家,沿河列肆,长约三四里,肆西北山之阳为金山寺,凿山岩为兰若,每当重九,都市人士携酒登饮。于此又西为金城关,南阻大河,北连崇岭,自汉时设关,隋时复置关官,两千年来号为险峻。前数年间开修公路,以地狭尽毁其城,划高拓狭,周道如砥,汽车飚行,瞬息即过。”民国时,整修兰宁驿路和甘新驿道,拓展靖远路、金城路为公路;修国际运输联络线,拓建白云观至中山桥段,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拓展道路,今南、北滨河路部分路段形成。共和国成立时,今南滨河东路路基所在地有7条互不联属的便道,自西向东为自立路、北城根、黄河沿、水车园、祖师楼、大教梁、泥窝子。沿河有堤,堤南为互不相连的马车道或小巷。


    据《百年中山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图说金城-兰州五百年
  • 兰州颜家沟族塾
  • 金城公园内兰州市西固区博物馆金城鲜卑主题展馆正式开馆
  • 非遗传人兰州研习染缬技艺 攻克手工印染技术难题
  • 没来过这座灿若苍穹的“金城”,你的人生怎能完整?
  • 邮驿:在历史中远去的一道背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