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玉器放异彩

时间:2015-07-21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齐家玉器

 

  目前已知甘肃时代最早的玉器,为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所出的一批,时间距今约6000年。器型含工具类的凿、锛及装饰类的坠、笄、镯等。经专家们目验观察,其玉材主要为甘肃蛇纹石,和今日武山所出的鸳鸯玉相似。时代较晚者,已有类似和田玉种的白玉和青玉,但性质尚难判定。而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存中,使用玉材的情况则有了显著变化。齐家文化出土玉器甚多,所用玉材虽仍以甘、青地区所产为主,但和田玉的比例已明显增大。经专家鉴定过的35件齐家玉器中,和田玉质者多达15件。它们出自玉门、武威、永登、永靖、广河、临夏、榆中、静宁、庄浪、泾川、镇原、庆阳等地,这大体上也就是丝绸之路甘肃境内主要路段涉及的地区,这印证了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所主张的丝绸之路即古代玉石之路的论点。


  齐家文化玉器品种相当多,计有斧、锛、铲、凿、钺、刀、环、佩、镯、璧、琮、璜及联璜璧等,虽大都平素无纹,但内涵已颇丰富,有工具、武器、仪卫器、祭器、佩饰器等。古代玉器拥有的主要功能,齐家玉器皆已具备。其制作作艺显示,切割工具似用极薄的无齿锯而非线据,切片厚薄基本匀平;有些玉器表面尚可见磨磋痕迹,磨工尚不细致。钻孔技术比较进步,两面钻和一面钻均用,钻孔较圆,两面孔径相差很小,孔壁犹存螺旋状砂痕。抛光工序粗糙,影响了玉器的表面光泽。制作技术相差悬殊,是齐家玉器一大特征。有些器物,切割规整,圆方有度,打磨光洁,钻孔经过修治,器表明莹润泽,如静宁县治平乡所出的绿玉琮,即属此类精品。但更多的齐家玉器则工艺粗简,加工草率,磨痕留存明显,方圆不中规矩,甚至省却抛光工序,给人以半成晶感觉。这种精、粗玉工艺作品并存的现象,说明齐家文化治玉业虽已颇具规模,但尚处模仿、学习阶段,技艺还未臻成熟。


  本世纪90年代以来,海内外文博界对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原因之一是大家对齐家玉文化的源头,产生了研究兴趣。即以祭、礼器中最主要的璧与琮而言,从史前文化角度考察,这是以良渚文化为主体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远古实物遗存,在新石器时代其它地区古文化中很少见到,但齐家文化遗存中璧、琮的数量却非常可观。尤令人困惑莫解的是,齐家文化与相邻近的其它文化之间,找不到玉工艺影响、传播和交流的迹象。就连早于齐家文化,被认为与齐家文化有渊源关系的_丌J家窑文化,也难觅齐家玉型的孕育轨迹。这一方面可以说叫,齐家乇文化是一支独立发展起来的西北古代文化;另一方面也给文物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而有趣的研究课题,即齐家玉文化同良渚玉文化之间的联系途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正如杨伯达先生所说:"这先后:两支南北玉文化在壁、琮上的联系绝非偶发事件,其中必有从未被觉察或者说根本还未想到的历史联系,现今居然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好像天方夜谭似的,但实物俱在,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文博界对齐家玉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正进一步深入。我们期待着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以促进这项研究工作取得新的成果。以下为一些典型齐家玉器介绍。


  高14.7厘米、宽8.2厘米、孔径6.9厘米,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河村出土。射部四角被琢为圆弧形,各横雕十_二道瓦垄纹,形成四条纵向的弧棱带,两带之间减地为界,中心圆管凸起于两端。玉质坚腻润美,为深绿色和田玉,色泽柔翠悦月。制作规整,雕工精湛,器表光洁,不留琢痕,管壁也经认真修磨。齐家文化玉琮多较低矮,素面无饰,做工不甚精细;而此琮则独放异彩,虽高而未分节,射部所饰严整而繁密的瓦垄纹带,与良渚文化多节琮射部的神徽图案带结构相近,为目前所知齐家玉器中工艺水平最高的一件。


  琮是起源极其古老而又消亡较早的玉器类型之一,形状最为奇特,涵义也最为神秘。良渚文化玉琮时代最早,某些良渚琮射部雕饰的神徽,既突出了人面,又隐含了兽体,实为神灵、祖先、动物三者的结合体,反映了部族群体对图腾崇拜意识。良渚琮又多有与璧共存的现象,又多出在祭台附近的墓葬中,其墓主似皆为身份特殊的人物。因此,良渚玉琮具有宗教、巫术仪式中法器的作用。商、周时代的琮,主要用作祭器,如《周礼》所言:"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由此尚能略窥史前社会璧、琮配合使用的原始意念:壁圆以像天,琮方以像地;璧、琮中心皆有圆孔,以示天地间灵气的贯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到后来,琮又被用作敛尸的葬玉,"璧在背,琮在腹。"齐家文化玉琮无疑是良渚玉琮影响下的产物。色知的齐家玉琮没有一件出自墓葬,这说明它绝非葬玉。至于它是否如同良渚玉琮那样,用作宗教、巫术活动中的法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此琮已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静宁县博物馆。

 

圆穿青玉钺


  纵14.2厘米、刃宽6.2厘米、厚0.4厘米,庄浪县出土。器型大致为扁平梯形,刃部略宽,微呈斜弧,两面有刃,较锋利。


  钺背平直,略厚,近背处正中为一圆穿以同柄。近侧边另有一小圆孔。玉色青灰中微显草绿,玉质较差但做工精细。


  钺本为一种斧类兵器,后来演变为军事权威的象征,已成为部族首领所持用以显示身份的权杖类物。此钺较薄,且刃部完整无缺,好像不是用来征战的玉钺,可能是仪卫器。

 

素面青玉琮


  高3.5厘米,纵5.5厘米,横5.6厘米,孔径4.5厘米,定西县团结乡出土。


  器型扁矮,方柱四边与内圆管相切而微入,射棱分明,圆管内壁不甚规整。玉质青灰色,有浅黄褐色斑蚀,光素无纹。其形制风格在齐家文化玉琮中很有代表性。

 

白玉璧


  外径8.8厘米,孔径2.4~2.7厘米,厚0.9厘米,武威市阜娘娘台出土。器型扁平,厚薄不匀。罐面光洁,可见切割痕迹。中孔单面钻成,故两面孔径大小不一。玉色青白,周边有沁蚀。


  璧是玉礼器中产生最早,延续时代最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器型,在玉文化中的地位也最崇高,故有时也作为玉的通称。如世人尽知的先秦"和氏璧",实际上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最早的罐和琮一样出现在良渚文化遗存中,并有璧、琮相伴共存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良渚文化部族图腾标志的神徽形象,只出现在壁与琮两种玉器上。璧无疑也是一一种用于宗教、巫术仪式中的法器,被赋予含灵通神的性能。春秋以后的玉璧渐向佩饰方面演化,在形制和纹饰上也有了突破性发展,更讲究外观上的形式美,其最初的神秘功用已日趋淡化。齐家文化玉璧和良渚文化玉璧风格相近,且皆有璧、琮共存现象,故其初始性能也不当有异。

 

青玉璧


  外径8.9-9.1厘米,孔径3.5厘米,广河县齐家坪出土。


  器型扁平,外沿欠规整,未成正圆。内孔单面钻成,工艺较细。璧面圆润,一面有切割留存的直线痕。玉色黄白闪青。


  齐家文化墓葬中有大量用璧现象,有一座墓中用璧达80多件。但齐家璧制作大都粗简,有石质者,形状有圆有椭圆,有些甚至接近方形。

 

圆穿青玉铲


  长27.2厘米,背宽5.3厘米,刃宽7.5厘米,厚0.5厘米,征集品。


  铲身呈长条梯形,轮廓规整,钻孔光圆,刃部较锋利,为实用器。玉质坚密,玉色青中带绿。齐家文化玉器中工具较多,且大为实用器,说明玉器尚未完全从石器时代中脱离出来,这是早期玉文化的特征之一。


  据《陇上珍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齐家玉器放异彩
  • 齐家玉器放异彩
  • 陕西新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
  •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神秘“大眼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