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祥杨令德文白之争

时间:2014-06-26 08:30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王钟 点击: 载入中...

杨令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的杨令德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荣祥比杨令德年长11岁,曾为师生。荣祥古文造诣极深,有“塞外文豪”之称。杨令德则倡导白话,是绥远地区早期新闻记者。


  民国十一年(1922年),归绥师范学校成立,荣祥就任国文教员,杨令德就读此校,二人有缘成为师生。但推崇古文的教员与酷爱并倡导白话文的学生必然在教与学上存有思想差异,加之年龄长少之别,亦有时代鸿沟。一天上午,荣先生于课堂上声讨白话文之弊,引起杨令德逆反。下午课上,杨令德于习字仿纸上写道:字之写不好也,笔无罪、墨无罪、砚无罪、纸亦无罪,罪在朕躬。并在空白处又写两行小字:白话神通,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算什么东西!同窗董怡亦不约而同地写出更为激烈的言辞:塞北有个大文豪,自大加一点臭也。荣先生得见大发雷霆,随后,杨令德、董怡以“污蔑古人,辱骂师长”的罪名被学校开除。其实,荣祥、杨令德文白之争,与胡适、章士钊文白之争相似至极。此事多有同期人忆述,并见诸报刊。


  尽管荣、杨二人有此不快经历,但很快以大家所见、学者胸怀同弃前嫌。在新文化运动中,及国难之时,矢志进取,发愤图强,为国效力,皆成大器。


  荣祥以其超群的国学功底,校订古书、编修史志、创作诗文。总纂《绥远通志稿》,作《瑞芝堂诗钞》印行等,惠及后人。另以其学识、人品、能力为政界、军界看重。曾出任山西省议会第二届议员、蒙旗宣慰使公署秘书长、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参政员、土默特旗政府总管、蒙古抗日游击军第三军区司令部中将司令、绥远省政府委员等。


  杨令德则投身新闻业,以其新式文风,成为绥远地区新文化运动先锋。先后主笔《绥远通俗日报》《陆海空军日报》等,并就聘《大公报》驻绥远记者。创办《火坑》《十字街头》《塞风》《燕然》等报纸副刊及杂志,在绥远影响极大,领引和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他亲自采写的许多文章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有的在当时即为外国人翻译发表于海外、国外。民国十五年(1926年)杨令德向李纪今学习世界语,后又加入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在报刊上广泛宣传世界语,在报社内开办世界语班。民国二十年(1931年)同王锡周、李孕育发起组建绥远世界语协会,广泛同北京、西安、重庆的世界语协会和函授学校联系,宣传世界语,推广世界语书刊。


  抗战时期,荣、杨二人同住陕北榆林八年,并肩抗日。他们另有共同经历:都面见过毛泽东、同在绥远“九一九”起义通电上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当然,各自亦出任许多不同的重要职位。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