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王百年传奇故事

时间:2014-03-16 08:30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黄适远 点击: 载入中...

哈密回王府

 

  走在哈密回城的老墙边,看着老城的夯土黄黄,青草凄凄。这些残垣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喧嚣。旧时王谢堂前燕,王朝的背影已经无法辨析了。我把视野投到刚刚落成的新回王府,它鲜艳的颜色却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前生……


 

回王世袭表

 


  一世:额贝都拉1697-1709年


  二世:郭帕1709-1711年


  三世:额敏1711年-1740年


  四世:玉素甫 1740-1766年


  五世:萨克1766-1780年


  六世:额尔德锡尔1780-1813年


  七世:伯锡尔1813-1866年


  八世:迈哈默特1867-1882年


  九世:沙莫胡索特1882-1930年


 

王族后裔今何在

 


  站在高空作业车机械臂的狭小平台上,满头大汗的玉素甫正修补着哈密回王府墙上剥落的泥坯。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泥瓦匠,当被告知玉素甫居然是哈密回王的直系后裔时,我几乎无法把眼前这个满身泥浆的人与哈密曾经至高无上的王族联系起来。


  玉素甫的奶奶是哈密回王沙莫胡索特的女儿,换句话说,他就是哈密最后一代回王的重外孙。


  不过现在,重建后的哈密回王府,玉素甫却是以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身份出现的。


  玉素甫前几年下岗了,进入施工队以后工作很认真,每个月领400元的工资。


  我问他是否知道与回王的关系?他木讷地回答知道,不时擦擦脸上的汗,朝下面大声喊:“泥巴没有了,再装点上来。”仿佛我们问的话和他毫无关系。


  那段历史对他来说,也许太过于遥远,远不如眼下的活重要。但对于哈密历史来说,这却是极为重要的一段。


  回王陵,飞檐拱顶。每次走过它身边的时候,我都不由被它大气的风范所沉醉,这是目前新疆硕果仅存的融多元文化为一身的建筑。


  在夕阳下凝望回王陵,暮色缭绕,升腾着神秘的色彩,这个美丽的建筑中埋着的是什么人?他和这美丽的哈密绿洲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一世回王:额贝都拉

 


  回王,是指清代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新疆的维吾尔在清代时被称为回部,新疆被称为回疆,哈密王自然叫哈密回王。回王共存9世,在新疆大名鼎鼎。


  艾提卡大清真寺坐落在回王陵里,一弯新月弯弯向天,诉说着遥远的历史。


  哈密有三宝:哈密瓜、哈密王、哈密木卡姆。哈密回王其实就是一部清代的哈密史。


  哈密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那时的新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这一公开叛乱。


  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成为众视之矢,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倒向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猛烈报复。


  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额贝都拉敏锐地感觉到了康熙大帝的雄风气息,意识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清王朝必将战胜葛尔丹。


  额贝都拉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终于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康熙的阵营。他不仅拿出物资犒劳清军,还设计擒获了葛尔丹的儿子。最终,兵败如山倒的葛尔丹失败自杀。


  因额贝都拉“有大勋于国”,康熙封他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达尔汗”,意思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领,代表清王朝坐镇哈密,从而开创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


 

四世回王:玉素甫

 


  哈密回王被赐封为王,是从四世回王玉素甫开始的。其实,前三世回王并未获得王爷的爵位,玉素甫是靠什么功绩让清廷有如此封赏呢?


  哈密回王从一世到七世,始终都是和分裂分子不停地战斗,这也注定了回王和中央政府甘苦与共的血肉关系。


  玉素甫看起来非常有智谋,是一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对待朝廷忠心耿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小和卓叛乱,玉素甫主动请战,率王府100名军士参战。


  在叶尔羌城清军被围,玉素甫里应外合与叛军展开了激战,使清军大获全胜。


  玉素甫的忠勇表现,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和器重,1759年9月,乾隆下诏钦命玉素甫管理这个新疆南部最重要的城市。


  仅仅一个月后,乾隆再次提拔玉素甫“具着劳绩,着加恩赏给郡王品级”.


  玉素甫作为清王朝建朝以来功勋卓着的50名有功之臣之一,其画像被清廷列入了紫光阁,这对回王的贡献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肯定。


 

七世回王:伯锡尔

 


  第七代回王伯锡尔是杰出的代表。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多事之秋的西域让同治皇帝心乱不已。


  和叛国分子阿古柏勾结的马真率领8000多士兵围住了哈密。哈密绿洲最壮烈、最为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到来了。


  在哈密绿洲流传至今的“刀劈夏士林,马踏小福晋”的故事就是这个历史时刻的真实回放。


  关键时刻,七世回王伯锡尔带着部队同马真在三堡展开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哈密沦陷,伯锡尔被俘。


  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军机处档案,清楚记录了伯锡尔殉难的过程,摘录如下:“郡王大骂逆匪,我世受国恩,岂肯从逆?突夺旁立贼匪长矛刺毙贼匪2名。贼匪喝令红秃子将郡王后项用刀砍伤,又用小刀抹伤喉咙,立即殉命。”


  此前,小福晋(福晋:指亲王、郡王的妻子)已经遇难。凶残的马真,把小福晋一刀砍倒在地,然后用60多匹马组成马队来回踏践小福晋,直至尸骨成泥。


  然后,把夏士林残忍地割掉耳朵、鼻子,过几天后,又开膛剖肚,砍下脑袋。伯锡尔和两个最忠诚的手下就这样英勇捐躯。


  伯锡尔的民族大义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嘉奖。郑重地追封伯锡尔为和硕亲王,命令为其建立祠堂,按节气祭祀。回王陵便是为了纪念他、小福晋、夏士林而修建的。


 

末代回王:沙莫胡索特

 


  沙莫胡索特,这个最后的王爷在天山深处当了10年牧羊人,但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沙莫胡索特具有王室血统,因失手溺死人逃到天山深处,一避就是10年。由于八世回王迈哈默特是先天瘫痪,因此远在天山深处放羊的沙莫胡索特被想了起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