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桥架通黄河南北(3)

时间:2014-02-06 08:24来源:百年中山桥 作者:杨重琦,余贤杰,关 点击: 载入中...


  这座吊桥主桥长124米,引桥长40米,路堤长300米,桥面净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米,桥面为木板铺成,载重13吨,可同时通行一辆载重汽车和一辆马车。桥的南北两端为高15米的钢筋混凝土龙门,14根粗大的钢索凌空悬挂于黄河上,桥高设计高出黄河历史上最大洪峰3米以上。吊桥于1971年5月20日竣工,


  该桥是兰州地区的农民集资建设的第一座桥梁,开创了农民建桥的先河。1971年建成通车后,《人民中国》杂志用17种文字载文向全世界作了介绍。日本“共同社”以《中国农民修大桥》为题,发表了新闻专稿,盛赞中国农民的英雄气概。

 

 

  八、西沙黄河大桥

 


  1971年,省、市革命委员会指示:“道路要革命,管它几十年。”同年,省、市革命委员会确定进行“七条马路一座桥”的大会战。其中的“一座桥”是指建设西沙黄河大桥。


  西沙黄河大桥位于西固区钟家河,原西沙便桥下游270米处,南连西固环行路,北接中川公路,是通往中川机场和安宁区沙井驿必经的黄河大桥,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的备战工程。


  大桥上游270米处是1956年建成的西沙黄河便桥,原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建成后曾于1959年进行加固。1965年河水猛涨时,两个桥墩破冰凌被冲毁,主桥墩被冲坏。致使交通中断达半年以上。虽然经1965年修复,但维修时,主桩柱没有达到原设计深,破冰凌也没有恢复成原设计,此后每年得进行一次维修加固。至1970年,该桥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14年,由于交通量日益增加,已远远不能适应运输需求。加之当时全国都在加强备战,这座便桥不符合备战要求,达不到平时通车、运输、打起仗来什么武器都能过得去的“三用”,因此,省、市革命委员会决定修建新桥。


  1971年6月22日新桥开工。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工程,兰州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以兰州市为主,兰州铁路局、甘肃省交通邮政局、国家建委第七工程局参加的西沙大桥建设指挥部,全面负责大桥的建设、指挥工作。


  大桥全长320米,桥面总宽10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人行道各宽1.25米。设计荷载汽-18级,拖-80级。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南北桥头建引道,桥北为深挖路堑,长320米;桥南为高填土堤,长430米。


  1974年6月25日,大桥峻工并通过验收,实际造价431.49万元。7月1日正式通车,省、市领导张忠、宋平、胡定发、关守信等出席通车典礼。


  这座桥是兰州市利用自己的设计、施工力量建造的第一座大型跨黄河大桥,它的建成,标志着兰州市桥梁建设技术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西沙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原西沙河便桥于1977年拆除。

 

 

  九、柴家台吊桥

 


  在筹备建设西沙黄河大桥的同时,黄河兰州段的第二座吊桥--柴家台吊桥于1970年建成通车。


  柴家台吊桥位于西固区柳泉岸门村北,是兰化机械厂投资38万元修建的,为柔式钢悬索吊桥。桥共3跨,北边一跨跨径为139米,中间一跨跨径为19米,南边一跨跨径为17米,两跨均为钢桁架梁。桥全长175米,宽2.50米,通行手扶拖拉机等窄轮距车辆。

 

 

  十、八盘峡黄河特大桥

 


  1974年,八盘峡黄河特大桥动工兴建。


  八盘峡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是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9个阶梯电站厂址所在地。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2.58万平方公里。1969年,国家投资1.49亿元,动工兴建八盘峡水电厂。1974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75年8月,第3号、4号机组同时并网发电,1980年2月,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同年12月,西北电管局和甘肃省建委组成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总体验收。


  八盘峡水电厂电站枢纽布置为河床式。拦河坝由泄洪排沙闸坝、厂房坝段及左右混凝土副坝组成,全长396.40米。水库移民201人,淹没耕地73公顷。为保证水库建设,公路改线7公里,铁路改线7.50公里。八盘峡黄河铁桥就是在铁路改线时新建的。


  这座桥位于兰青铁路线K9+582处,为2跨64米下承栓焊钢连续梁,15跨31.70米。及10跨23.8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共20跨,全长877.50米。该桥于1975年5月完工。至此,黄河兰州段已建成了3座永久性铁路桥,贯通了兰新、包兰、兰青3条铁路干线,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十一、兰州城关黄河大桥

 


  20世纪70年代,随着桥梁技术的提高,兰州市开始在黄河上架设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把兰州的桥梁建造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城关区是兰州市的老城区,也是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黄河从区中心穿过,把城关区分为黄河南北两部分。城关区南北交通及由兰州通往白银、银川等地的过境交通全凭中山桥承担。据1974年统计,中山桥承担昼夜混合交通量高达12729辆。当时,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桥的交通量还在不断增加,经常发生挂车和其他交通事故,造成交通阻塞,有时一次阻塞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之久。为此,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桥梁,这就是兰州市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型连续梁桥--兰州城关黄河大桥。因大桥位居城关区,又是兰州解放后在黄河城关段修建的第一座跨黄河公路大桥,故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城关黄河大桥。


  1974年,甘肃省计委、建委向国家建委提出修桥申请,同年,国家计委、建委批准。修桥资金由国家补助600万元,地方安排500万元,共计1100万元。桥址选在中山桥东约1600米处,地质情况较好,河段上没有沙洲,河道比较顺直稳定,河面宽为250米~350米;桥址处南北两岸较为开阔,其上游1600米处有中山桥,桥北岸有白塔山,地形陡峻;桥址下游南岸有较为平坦的农田;桥址处河底表层为8米~10米的沙砾层,其下为第三纪白垩地层。


  该桥由兰州市勘测设计院(今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设计桥长307.10米。5跨,中间3跨长70米,两边边跨各长47米,桥面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米。上部结构为混凝土连续梁,梁体采用变截面箱型薄壁梁,双箱式,每箱双室。人行道外侧置装饰性浮雕栏杆。设计荷载汽-20级,拖--200级,人群荷载400公斤/平方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混凝土实体墩台,沉井基础,基底置于岩层。通航标准按五级航道设计。


  1977年9月15日,大桥正式破土动工,于1979年9月25日竣工,28日正式通车。


  兰州城关黄河大桥是当时全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当时预应力工艺在兰州建桥史上是第一次接触,为了提高质量,高标准建成大桥,施工单位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对每一个项目,都是先试验,后施工。从原材料进场、配合比的选择、质量的检测到施工方法的确定,都做了必要的试验工作。如拼装箱梁所用的几百盘高强钢丝,几千个锚塞、锚环,根据规范,是抽样检查,但为了保证大桥质量,都是逐盘逐个进行检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那些年不堵车的兰州
  • 那些年不堵车的兰州
  • 黄河风情线一路风情
  • 黄河风情线一路风情
  • 老兰州交通记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