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辽国契丹习俗:皇后进皇宫一路跨马鞍

时间:2014-01-28 08:24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契丹婚俗

 

契丹妇女备炊图


  公元907年至1125年,我国北方出现了一个“契丹王朝”,国号先后为“契丹”、“大辽”、“大契丹”,最后复号“大辽”.如今的辽沈地区,亦在契丹王朝疆域之内;如今的法库地界,是为契丹王朝“萧氏后族”的领地。长期以来,辽国契丹人形成了独特的习俗。看看如今我们身边的习俗,是否还能找到契丹习俗的影子?

 

 

  辽国皇帝毡帐内钩头鱼

 


  《燕北杂录》记载,辽道宗时期的一年正月,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和他的母后,在冰河上搭起了毡帐,称之为“冰帐”.然后,派人到距离“冰帐”上下10里的河道上,用毛网把冰河中的鱼群截住,驱赶到“冰帐”内的河面冰下。侍从们在“冰帐”中的冰面上,凿开4个“冰眼”.中间的“冰眼”凿穿透水;其他3个“冰眼”环绕周围,并不凿透。鱼儿们游到中间“冰眼”时,侍从们赶紧禀报。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便在中间“冰眼”中抛下鱼钩。钩到“头鱼”后,举行盛大的“头鱼酒宴”.“头鱼酒宴”不仅饮酒,还有歌舞表演,宴请各方首领。各方首领还要为辽国皇帝唱歌跳舞,以助酒兴。


  前不久,吉林查干湖上凿冰下网捕鱼,便是契丹习俗的延续。

 

 

  捕鹅有功养鹰的做大官

 


  《辽史》卷三十二记载,长春州(吉林乾安北)东北35里的松花江边,长满了榆树、柳树、杏树。每年春季,辽国皇帝都要来到这里猎捕天鹅。


  侍从们身穿清一色的墨绿服装,人手一柄连鎚、一把刺鹅锥,在江边排立。辽国皇帝头戴冠巾,系玉腰带,站在上风处观望。侍从们一旦发现天鹅,便立即举旗;探子们骑马飞驰报告。顿时,鼓声、号角声、呐喊声宛如惊雷炸响,将天鹅群惊飞。这时,侍从把“海东青”(鹰隼)敬献给皇帝,再由皇帝放飞。“海东青”冲霄直上,将天鹅扑打坠落。侍从们立即上前,用刺鹅锥将天鹅刺杀,随即献给皇帝。皇帝得到头鹅后,立即大宴群臣。群臣各献酒果,将天鹅羽毛插在头上,互相说些恭维拜年话,觥筹交错,开怀畅饮。


  辽国皇帝对捕鹅极为重视。《辽史》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负责饲养、训练“海东青”的耶律杨六,因捕鹅有功,被提拔为“工部尚书”;宰相张仁杰,由于捕获到头鹅,被加升为“侍中”.辽穆宗耶律璟时期,因为侦查天鹅群不利,延误了捕鹅时机,侍从沙剌迭受到“炮烙”、“铁梳”酷刑。

 

 

  引来梅花鹿一射一个准

 


  《辽史》卷三十二记载,每年七月中旬,辽国皇帝都要到伏虎林射猎。伏虎林在庆州(赤峰林西附近)西北50里。以往,当地时常有老虎伤害居民、牲畜。辽景宗皇帝耶律贤来此射猎时,一只老虎乖乖地趴在草丛中,不敢仰视辽景宗皇帝耶律贤。从此,此地便唤作“伏虎林”.


  辽国皇帝狩猎之前,侍从们要在半夜往水泡子里撒盐,勾引梅花鹿前来喝盐水。猎人们还要吹响“鹿角哨”,模仿鹿鸣,引逗鹿群前来。等到皇帝前来狩猎时,山林中早已鹿群麇集,呦呦鹿鸣,此伏彼起,只要皇帝随意射出一箭,准能蒙上一头梅花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一记载,辽国皇帝还喜好用铜鎚、石鎚击打野兔。猎兔,不仅是狩猎的一个内容,还成为辽国契丹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游乐项目。每年三月三日,辽国契丹人都要用木头雕成一对儿野兔,然后骑马飞奔,搭弓射箭,射中多者为胜。

 

 

  牲畜多与少衡量富与穷

 


  《资治通鉴·后梁记》卷二百七十一记载,辽国契丹人十分看重牛羊、马匹多寡。


  辽国开国皇后述律平曾说:“我的羊、马众多,所以我十分快乐。”辽国契丹人全凭牧养的牛羊、马匹多少,看待一个人的穷富贵贱。因此,辽国契丹征战中,也以掠获的马、牛、羊数量论功行赏。对于被征服的各个部族,辽国朝廷索要的贡品,也以牲畜为主。《辽史·食货志下》卷六十记载,东丹国(原渤海国)每年进贡千匹马;女真部落每年进贡万匹马;直不古等国进贡万匹马;阻卜及吾独婉、惕德,每年各进贡两万匹马;西夏、室韦,每年各进贡三万匹马;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部落,每年各进贡三百匹马。


  《魏公集·使辽诗注》记载,辽国契丹人放羊,以成百上千只为一群,任其自然在草地上吃草、在水泡子中饮水,根本不用栅栏圈挡;每个马群都有千余匹,而牧马人仅有两三名而已。

 

 

  “百柱天棚”下“瑟瑟”为求雨

 


  《辽史·礼志一》记载,“瑟瑟”乃祈雨仪式。每逢天旱,便择吉日行“瑟瑟仪式”祈雨。


  祈雨之前,要先设置“百柱天棚”,然后在“百柱天棚”下祈雨。举行“瑟瑟仪式”时,皇帝首先祭奠先帝御容,然后率群臣“射柳”.皇帝“射柳”后,亲王、宰相等人依次各射一次。射中柳树者,可留下标志“柳者”的冠服;不中者,则把自己的冠服留下。第二天,在“百柱天棚”东南,巫师主持“祭柳”.皇帝、皇后祭东方,然后子弟们“射柳”,并按等级赐给物品。


  三天之后,如果下雨,便赏赐“敌烈麻都”(礼官)4匹马、4件衣裳;如果依然不下雨,便将礼官浸入水中以示惩处。

 

 

  契丹崇尚东方礼拜太阳

 


  《新五代史·契丹》卷七十二记载,辽国契丹民族崇拜太阳,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都要面向东方“拜日”.


  《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国契丹人崇尚东方、左侧。所以,皇帝的御帐面向东方;御帐左侧为北方,是重权在握的“北府宰相”毡帐位置。辽国举兵出征之前,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


  举行“拜日礼仪”时,皇帝登上露台,向太阳祭拜两次、进香。随后,各级官员依次祭拜两次。皇帝升座后,北班臣僚向皇帝行大礼;宰相以下官员“通名再拜”.

 

 

  从“风葬”到“土葬”最终“汉化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契丹》卷七十二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前,契丹人死后实行”风葬“:家人死后,亲属们不准哭泣,将遗体送进深山,置放到大树之上。三年后,再取回火化。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尹夫人:西凉有谋略的王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