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移民与屯田固边

时间:2013-11-06 08:48来源:嘉峪关市政协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河西走廊

 

  河西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亦称河西走廊。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居住着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的各种民族。羌、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游牧民族是河西早期的居民。秦汉之际,匈奴逐走月氏、乌孙,控制河西。西汉时,经过河西之战,匈奴被彻底击败,降汉匈奴被西汉政府安置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称为"五属国".从此,"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译(罗布泊),空无匈".


  为了巩固、开发河西,西汉政府不断从内地移民到河西四郡。移民的主要来源是内地的汉族农民,还有一些犯人和被贬谪的官吏。大致分为五类人:一是"关东下贫",即函谷关以东的贫苦农民,这占绝大部分;二是"报怨过当",即刑事罪犯;三是"悖逆亡道",即反叛性的政治犯;四是屯垦戍边的士兵退伍后,接家眷在此落户;五是某些少数民族迁居河西。

 

 

  西汉的河西移民实边

 


  移民的时代,首先在汉武帝时,此后持续进行。到西汉末,河西四郡达61270户,28万多人(《汉书·地理志》)。当时,移民由政府官员分部领护,贷给衣食产业,被安置在国家直接支配的土地上进行垦殖,要向政府缴纳较重的封建地租。实际上,这些移民就是国家的佃户。


  西汉的大规模移民,使河西地广人稀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肥沃的绿洲,勤奋的移民和原有居民的辛勤劳动,加之郡县的设置,不仅促进了河西的经济发展,也把封建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推行到河西,从而使汉王朝在河西牢牢地站住了脚,加强了边防,有力地防御了匈奴入侵。

 

 

  西汉的河西屯田

 


  西汉政府向河西大量移民的同时,为充实边防力量,扩大国家所有的耕地面积,增加赋税收入,还在河西实行屯田政策。屯田是利用守边戍卒,一边垦殖,一边戍守;一方面当农民,一方面当士兵,二者相互结合的一种措施。本来,戍边是西汉农民的徭役之一,因此西汉政府便以戍卒的名义,把大批的内地农民调发河西,让他们在屯田的名义下守边和垦田种植。同时,又招募良家子弟,并调拨刑徒等参加屯田。还调发一些已经失去职务的官员,到河西负责屯田事务。所有戍卒在屯戍期间,完全是以农民的身份来服徭役的,他们每年应该缴纳的赋税,还必须照常完成。在河西屯田区内,政府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作,大量推广和采用中原地区进步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使用牛耕。因此,农作物亩产量和中原地区相差无几。


  河西屯田既巩固了边疆的安全,也维护了中西交通的畅通,还开发了河西,加速了西北各民族的融合。从此,河西逐渐成为西北地区一个比较富庶的地区。在嘉峪关新城乡魏晋墓与酒泉果园乡丁家闸魏晋墓中的画像砖上,就有汉以及魏晋时期戍边士卒的屯垦画面,它们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屯垦的历史情景。文物工作者给它起名《屯垦图》。图中,士卒们持盾、矛,在武官的带领下,排队行进;紧接着就有士卒扶犁耕地的画面,充分显示出当时屯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可以想见,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了多少万年的土地唤醒,使它变成了块块绿洲,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赵充国湟中屯田

 


  西汉的边塞,除了西北的匈奴以外,还有分布在西海(今青海一带)的羌人。西汉初年,羌人是匈奴的附庸。汉武帝击退匈奴后,在今甘肃令居(永登)县境修筑长城--令居塞,并在河西据两关,列四郡,以隔绝羌人和匈奴的交通。羌人曾和匈奴联合10万之众攻打令居塞,围攻罕(音俘旱,在今甘肃临夏)。西汉政府派李息等率兵10万征服了羌匈联军,并设护羌校尉,统领羌部。宣帝时,羌人和西汉争夺湟水流域的牧地,西汉政府派将军义渠安国镇压羌人,激起羌人围攻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市西北),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汉军进退维谷,处境危险,弄得皇帝席不安枕,坐卧不宁。当汉宣帝刘询派人向时任营平侯的赵充国请教平乱之策时,年已70多岁的赵充国回言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形势是很难从遥远的地方凭估计作出决策的。他表示愿意"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汉书·赵充国传》)解决西羌问题。于是宣帝命赵充国率兵6万到金城郡,先派出少量骑兵侦察,广泛搜集情报,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未弄清情况之前,不轻易和羌人交战,采取"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的策略,汉军士气颇高。赵充国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积极做好防务工作,另一方面力排朝臣非议,冒着丢官问罪的危险,对"羌乱"采取分化和安抚的策略,不主动使用武力镇压,使这次在上层贵族胁迫下爆发的骚乱,在尽量少动干戈和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和平解决。于是他按兵不动,只派使臣穿梭于羌人各部之间,进行积极的政治诱导,分化其内部派系。羌人首领对赵充国按兵不动的策略十分恐惧,内部互相埋怨说,赵将军七八十岁了,善于用兵,想逼他们和我们硬拼是办不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化瓦解,赵充国率军来到先零羌的所在地,先零羌闻之,败渡湟水,汉军又进至(音罕)羌所在地。赵将军命令部队不许放火烧羌人民居。羌首领靡忘深受感动,归顺汉朝。还有些部族的群众,自行杀了他们的头人,扶老携幼地前来归附,使这场骚乱逐渐平息了。


  赵充国根据羌人"易以计破,难用兵碎"的情况以及长期驻守边防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留兵屯田、耕战两利的策略。在地广人稀的西北边塞驻兵作战,军粮和军用物资的供应,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因为路途遥远,千里转运,既给百姓增加了徭役之苦,又往往不能适应战时的需要。将士们在辗转沙场的时候,不得不忍受饥饿,有的实际上就是由于饥饿过度而倒下去的。因此,赵充国在青海湟水流域驻兵时,便在军营试行屯田,要求部队一面守防,一面垦荒种地,力争实现"军粮自给".他的这一改革措施,当年就收到效益,部队不仅吃上了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还有新鲜蔬菜及自养的禽畜改善生活。


  赵充国屯田湟中,相机进攻,大批羌人,从此以后,一部分羌人逐渐内迁,在金城、陇西一带和汉人杂居。为纪念赵充国屯田戍边的历史功勋,汉宣帝特命把他的画像挂在未央宫的麒麟阁上,位居第三。汉成帝又特命着名文学家杨雄为赵充国画像并题写了一篇颂词,追念他在边疆屯田戍边的功绩,其中写道:"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唐代屯田

 


  唐代全国范围的屯田,始于高祖武德时。《新唐书·窦轨传附窦威传》记载,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益州行台左仆射"始屯田松州".又据《通鉴》卷一百九十载,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并州大总管长史窦静上表:"请于太原置屯田以省馈运。"《旧唐书·河间王孝恭传》亦载,武德中李孝恭于荆州"开置屯田".其后,唐政府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屯田。


  唐在西北屯田,始见于《旧唐书·吐蕃传》:"贞观中,李靖破吐谷浑,侯君集平高昌,阿史那社尔开西域,置四镇……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这里,没有明确指出屯田的具体年代和确切地点。而史传所载,河陇屯田到武则天时已颇具规模,至唐玄宗时更为兴盛。据《唐六典》载,玄宗时河陇屯田共计348屯,其中陇右道屯田计172屯,河西屯田计98屯(缺西部瓜沙数州),录、会、原、泾诸州屯田计78屯。唐代士兵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城、镇,陇右屯田当以军镇戍卒为主,其次是州郡屯田和监牧屯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文博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
  • 清水凤凰城
  • 清水凤凰城
  • 河西走廊的绿洲当真萎缩了?
  • 河西走廊的绿洲当真萎缩了?
  • 祁连山,哺育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