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在都市中的古迹

时间:2013-04-01 17:12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尚继宁 王雪丽 点击: 载入中...

  汉代建制、曾作为南凉及唃厮啰政权都城的西宁,留下了像虎台、青唐城城墙等多处宏伟的历史遗迹。但还有许多曾经记录这座古城辉煌的古迹渐渐从市民的视线里消失。本期《青海视野》就带你走近这些淹没在繁华都市中的古迹……

 


昔日南山寺
 



七一路南侧的“砖包城”
 

  1 淹没在楼群中的“砖包城”


  老西宁人曾经见到的古城墙,是修建于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宁卫城,上世纪中叶被拆除。如今的“砖包城”,仅剩七一路上一段,被高楼严严实实地裹在里面,只有穿过一个小门洞,才能一睹“砖包城”的真容:其间衰草离离,仿佛已被遗忘许久。


  据一位在城墙边居住的老人回忆,小时候曾见到有乞丐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那个时候,城墙的外部是宽大厚实的青砖,里面则是土质,我们这些调皮的娃娃常常顺着内城墙的土坡爬到墙上去玩。城墙上已经踩出了一条条小路,这些小路一点不陡,很容易就爬上去,不过经常爬城头的还是尕娃们,丫头们爬城墙会被人笑话的。”老人的回忆将记者一下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明万历三年(1575年)对西宁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共用大型条砖1245.5万块,石灰2.06万石,墙基全用大型条石砌成,墙体全用条砖包镶。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砖包城”。

 

  

昔日教场街
 


  2 曾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庙


  文庙街,一条具有仿古建筑风格的街道,一条被各色酒吧包围的街道,一条历史的积淀与时尚的跃动相互交织的街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西宁文庙依然以一种神圣的姿态静静地矗立于闹市之后。


  西宁的孔庙又被称为文庙,在今文化街北侧,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西宁文庙原有的建筑格局跟外地的文庙大致相同。”常年研究西宁地方史的靳育德老师介绍,前门设有两个由照壁连接而成的牌坊门,穿过牌坊门,迎面是气势恢弘的大牌坊,上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是文庙特有的设置,高十余米,飞檐斗拱,造型十分壮观。棂星门令人惊叹的一点在于,它建于清乾隆六年,其承重仅靠没有深埋于地下的四根柱子和八根埋地的斜杆,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之后,仍然屹立不倒,直至解放后才被拆除,这不能不让人叹服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本世纪初,我市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明代建筑文庙大成殿进行修缮,保持了其原貌。现在漫步文化街,榭廊环饶,构筑精巧的立体式仿古建筑和文庙大成殿古朴凝重的栋梁呈现在眼前,追古思贤,西宁六百年沧桑巨变及博大精深的汉儒文化,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大成殿东西廊内的十余通古石碑,又使人感到西宁历史文化的厚重。
 



城隍庙前的牌坊

 

  3 斑驳古迹的城隍庙


  解放路,一条被时装店连起来的街道,到处充满着时尚的气息,然而在路北的一个院落里透出的却是几许肃穆与宁静,老城隍庙便坐落于此。


  提起城隍庙,老一辈西宁人都记忆犹新。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鼎盛时期分前后六院,历尽岁月洗礼,所幸它的整体建筑基本保持了完整。站在院子门前,我们已经看不到昔日庙门前的那座长12米、高5米的水磨青砖浮雕大照壁,更看不到那高峻挺拔的山门了,我们想象着那个一进门就给人以震撼的场景,现在却被一扇充满现代化元素的铁门取而代之,成为培养青少年各方面才艺的少儿活动中心。院子中央静静站立着的11棵古榆,还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古建筑沧桑的一角。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冬日青海湖
  • 10万余只候鸟云集青海湖
  • 祁连山青海侧监测到多种野生动物
  • 青海门源百里油菜花引游客
  • 重庆主城首现南宋古城墙:长140米 条石规整排列
  • 位于青海湖北岸的仙女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