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俄罗斯族人的情与结

时间:2013-02-12 09:11来源:伊犁晚报 作者:刘洋,吴翔宇 点击: 载入中...



  依稀记得小时候,整日对那本已略上年纪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不释手,时常梦想着自己能成为像保尔·柯察金那样的钢铁人物;在阳光尽洒的白桦林间,听外公拉着手风琴,讲述那个年代的中苏友情与爱情;在经过伊宁市仅存的俄罗斯建筑时,忍不住想趴在窗台上一探究竟,猜想着房子曾经的主人有怎样的蓝眼睛、黄头发和高鼻梁……


  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中那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不再是父辈的口头语,21世纪的今天也同样在社会广为流传。而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三套车》等,在流行音乐横行的今天,也不失簇拥者。


  曾经,俄罗斯文化影响了很多中国人,如俄罗斯音乐、舞蹈、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不仅影响着世界,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每一个国家,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伊犁的很多老人总会用"刻骨铭心"来表达他们对俄罗斯的印象。而一直作为中俄文化、商贸交流枢纽的伊犁,俄罗斯文化已经不仅仅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更延伸到了艺术与情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在伊定居的俄罗斯族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们在融入到伊犁人生活的同时,更将自己的民族文化撒播在了伊犁。



 

  列巴中的俄罗斯味道


 


  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在阿合买提江路颇有名气的俄罗斯列巴(列巴是俄罗斯族的一种主食面包)店,认识了在中国定居的第三代俄罗斯族姑娘葛路娜。


  今年26岁的葛路娜有着俄罗斯族的明显特征,漂亮的蓝眼睛,笔直的高鼻梁,身材纤细苗条,相貌美丽清纯,如同一株小白桦树。葛路娜因为上的是汉校,以前又做过翻译,所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嗓音温婉轻柔又不失热情。


  葛路娜家的列巴店生意很不错。葛路娜一边娴熟地给客人称列巴和各式小面包,一边与记者聊天。她告诉记者,这家列巴店跟她同岁,以前是一座东正教堂,后来她的婶婶里玛租下这里开列巴店,现已经26年了,她的妈妈柳巴主要负责销售,她偶尔过来帮帮忙。


  "据家里的老人说,很早以前,在伊犁的俄罗斯族人为了谋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水磨坊,并烘烤列巴卖给当地人,赚取生活费。"葛路娜告诉记者,里玛婶婶的这个店,一直坚持用祖传的手艺制作传统、正宗的俄罗斯族面点,并只用啤酒花发酵,木柴烘烤,不用任何机器,也不用发酵粉,就是想保持民族传统食物的独特风味。


  因为俄罗斯列巴店的列巴味道好、制作工艺又特别,所以店里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很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早晨做好的列巴顶多卖到下午六点就没了。更有甚者,一些顾客还专程从邻县赶来购买。


  一位来买列巴的老先生说,他十几年来一直吃这里的列巴。"这里的列巴都是手工制作的,而且用的是粗粮,吃起来酸中带甜,有助于消化,再加上一杯牛奶,这可是最好的早餐啊。而且一个列巴足有半斤重,才卖4元钱,特别实惠。"这位老人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本民族的美食受到顾客的表扬,葛路娜显得格外开心。她告诉记者,她一直在乌鲁木齐从事翻译工作,但是现在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俄罗斯客商都会直接去内地,甚至是到厂家订购货品。"今年,因为受各方面的影响,乌鲁木齐的俄罗斯商客越来越少,所以我也就没有多少翻译工作可做。于是我和男朋友就一起回了伊犁,打算自己开个电脑店。"葛路娜说。


  葛路娜告诉记者,五年前,她曾想继承老一辈烤列巴的手艺,在乌鲁木齐开个纯俄罗斯风味的列巴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她发现乌鲁木齐并不适合像伊犁这样开个列巴店,所以只好将梦想暂时搁置。现在回到伊宁市只是抽时间来帮助母亲和婶婶打理列巴店。



 

  伊犁是最可爱的地方


 


  由于葛路娜的父母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都有亲戚,所以每到夏季,她总是为这些远方的亲人客串一把"业余导游".


  "我上的是汉语学校,小时候刚开始上学时,同学、老师都觉得我是'老外',但时间长了,大家就慢慢地接受了我,我和同学、老师也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了。其实我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我也一直以自己是中国人为骄傲。"葛路娜说。


  葛路娜在交流中告诉记者,作为中国人,葛路娜觉得自己能成长、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很幸运。"以前,很多亲戚没有来过中国,老觉得中国很穷很落后。就拿买礼物说吧,上回从莫斯科来的婶婶送我一把动力小手电筒,她以为我们会很稀罕,但是我带她逛了一圈街后,发现伊宁市很多地摊上都有这种小手电筒卖。后来那个婶婶再也不好意思从她的大包里给我掏礼物了。"葛路娜笑着说。夏日,伊宁市繁华热闹的夜市,也让这些外国亲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那里的社会治安不好,天一黑街上基本就没人了,更别说有人会出来散步、吃饭、做生意了。


  "特别是那些以前离开中国去澳大利亚的亲戚,他们回来一看中国的变化、伊宁市的变化以及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都特别羡慕,有的还想回来呢。"葛路娜自豪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伊犁人,她备感幸运和骄傲。如果现在给她一个出国的机会,她肯定毫不犹豫地回绝。因为她的心、她的根、她的情都在伊犁。她告诉记者,在她心中,伊犁是最可爱的地方。


  葛路娜说,虽然现在生活在伊犁的俄罗斯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等在本民族中依然流传,但由于这里的俄罗斯族人数较少,不少俄罗斯族人都担心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然而,随着俄罗斯文化对伊犁人的影响,以及当地政府的逐渐重视,俄罗斯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伊犁当地人民与俄罗斯民族共有的财富。



 

  关于俄罗斯的记忆


 


  "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俄罗斯人,有着明显欧洲人的特征。那时候,纯血统的俄罗斯族群众随处可见。不用出国门,就可以领略到异国风情。"农四师医院退休干部吴老先生微笑地回忆着当时的伊犁。


  据历史资料显示,俄罗斯民族在我国定居已有百年的历史,散居在伊犁州直、塔城、阿勒泰,其中伊犁河谷最多。


  俄罗斯族人自入居伊犁后,给伊犁河谷带来了种养殖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手工业、农业、牧业、养殖业技术,他们善于养蜂、修建水磨坊、制皮革以及修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各种家用品。


  由于俄罗斯族人中知识分子较多,不少人从事教育、翻译和医务工作。解放初期,伊犁州的俄罗斯学校为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的翻译人才,为促进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出了不少力。此外,俄罗斯艺术、文化、美食在伊犁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也十分广泛。对于很多老伊犁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忘怀、无法割舍的特殊情感和记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探访新疆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弘扬蒙古族游牧文化
  • 新疆农民捐115件春秋战国文物
  • 一个特丰人的喀纳斯之旅
  • 纪晓岚笔下的新疆风物
  • 十万知识青年在天山南北茁壮成长
  • 新疆发现独特鹿石 有利于欧亚草原经济演变研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